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王宏伟:“当代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底线何在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胖大海 点击 :

“当代艺术”(包括假“当代艺术”之名的非艺术现象)在塑造国人形象、传达民族精神方面有着大量的丑化和歪曲的现象,让西方人甚至国人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误解。这些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如此不堪,恰似一场在内外两股势力里应外合的“配合”下所催生的“艺术癌变”,我们也不得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藐视与摧残,有责任心的中国艺术家必须对此进行诘问和反思。

不可否认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态中重要的一分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确实拓宽了中国艺术家的视野,丰富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和艺术,为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生态起到了作用。

但也应看到,“当代艺术”(包括假“当代艺术”之名的非艺术现象)在塑造国人形象、传达民族精神方面有着大量的丑化和歪曲的现象,让西方人甚至国人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误解。太多的“当代艺术”不是描绘咧开大嘴傻笑的中国人,就是丑化中国的政治人物,或者表现萎靡不振、颓废放浪的国人形象。将这些作品聚集在一起来看,“当代艺术”中的国人形象分明就是一些愚不可及、冷漠堕落、毫无理想和追求的愚民。一些当代艺术家正在打着“大众”和“自由”的旗号对国人的形象进行史上从未有过的戏谑,致使一种冷漠、愚钝、堕落的图像似乎在国际上成为中国艺术形象的代言者。中国向来有“画如其人”的说法,而“当代艺术”如此戏谑国人,其折射出的部分中国艺术家精神状态与学养的严重扭曲和缺失可见一斑。

然而,恰恰是这样的艺术形象,正为当代艺术的西方话语操控者所欣赏。在其操作下,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一再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拍出令人咋舌的高价。由此导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具有本土精神的中国艺术家在国际美术交流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中国艺术界似乎难以以坚持自己的立场而取得与西方艺术的平等对话。这些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如此不堪,恰似一场在内外两股势力里应外合的“配合”下所催生的“艺术癌变”,我们也不得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藐视与摧残,有责任心的中国艺术家必须对此进行诘问和反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积贫积弱造成国人对中国自有文化不够自信和自觉,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西方文化形成强大体系而迫使中国近现代文化对其进行参照。由此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发展空间进行了自我压缩,旧有的文化艺术观念遭到严重破坏,艺术家的本土情怀和语境已经严重缩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家还难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不得不借助于西方话语。

二是,中国自20世纪以来,从对国民性的批判到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直接导致中国自我文化精神的萎靡。“文革”前后,中国文化艺术界更是命运多舛,反“右”运动、红卫兵运动、“破四旧”、批判封资修等给中国文化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艺术创作一度荒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运动给国民人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和扭曲。自我文化的缺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怀疑与人性的严重扭曲共同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自毁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上世纪90年代及后来,一些中国艺术家类似的创作愈演愈烈,由此也导致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关于“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强大文化舆论攻势下,一些中国艺术家和理论家开始鼓吹“国际化”、“全球化”的论调。同时,这种论调在资本的支持下反过来也“鼓励”着当代艺术家变本加厉地进行着病态、愚钝、无聊的国人形象的“塑造”。

三是,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遭遇了种种新问题。“文革”结束后不断的纠“左”,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时代的愤恨;随着社会发展的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进而带来中国人空前的信仰危机,这些都给艺术家的表达留下了口实。

四是,外国资本牟利性的介入。以著名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为例,其本以一个非盈利机构进入中国,成为北京798最显要的艺术中心。然则从前些年UCCA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迹象分析,它的非盈利性质是可疑的。随便浏览关于当代艺术的书刊和网站,铺天盖地的关于尤伦斯一年内通过炒作中国当代艺术而在中国吸金4亿人民币的报道十足让国内同行艳羡。如今,尤伦斯夫妇在赚得脑满肠肥后打道回府,又将那些中国当代艺术的“精品”抛给了中国人。《艺术财经》杂志在2011年就UCCA抛售作品而提出采访尤伦斯夫妇,得到的回答是“不接受任何采访”。外国资本的介入自有文章可作,然则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多数国外的艺术投资者所瞄准的不是能代表中国本土精神的艺术家和作品,而格外青睐所谓的“当代艺术”,尤其是歪曲国人形象的那些当代艺术“精品”。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暴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可悲的是中国的美术馆和收藏家纷纷以天价从市场上抢购国外藏家20年前在中国以极低价格收购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这对于中国艺术而言,真的是人财两丢,损失甚大。

其实,关于当代艺术中一些问题的是是非非,早就有人清清楚楚地算了这笔糊涂账,很多有责任感的学者、批评家也对当代艺术的种种问题给予了精准的把脉。笔者在此也无意对某些“当代艺术”的行径再次檄移诘诮,然则一族、一国艺术形象的塑造,实关乎其在他国、他族眼中的文化形象和地位,故而,不得不引发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对于艺术家而言,能否创作富有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才是其实现艺术理想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以一种玩世的心态毫无诚意和节制地宣泄。我们可以承认,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艺术创作存在相当程度的自由,艺术家如何表现人物可以完全由其自己支配;我们也承认,在这个世界上,表现人性被压抑扭曲的反抗性艺术能够撼人心魂,但其必以高度的哲思和审美为前提,最终要予人以一种心灵的净化,否则只不过是在艺术借口下的冠冕堂皇的浮躁和宣泄而已,也终将是人类文化废墟上的“虚无平面”。艺术家的作品能否承载其本土民族文化的根性精神,能否体现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关怀,绝非是一种学养缺失伴以自虐和调侃的表达可以成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从来不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所谓纯粹的状态,而是与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难舍难分。

再者,关于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艺术立场问题,其与一个民族在文化上如何立世有着直接联系。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当本土艺术遭遇他族艺术时,艺术也就往往转化为一种能否代表一族、一国文化形象的载体,从而也就肩负了一种文化责任。当前,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经济交往、文化碰撞的新形势,如何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中国拥有一种文化强国的气象,成为一个迫切而严峻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家和作品来平等地参与全球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以不断使中国文化的形象进一步丰满、壮大,而不是用一种在形象上“自虐”式的艺术使中国艺术消解为一种扁平、无聊、颓废的状态。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底线一降再降,不断地进行所谓的“超越”,假艺术之名而进行毫无节制、甚至令人难以忍受的“创作”几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些极端的所谓“创新”更是狠狠地倒了大众的胃口。这样的“艺术”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批评家的众口交詈,就是在此种艺术产生的源头(西方)也有类似让·菲利普·多梅克(J·PhDomecq)与让·克莱尔(JeanClair)等众多的批评家对一些病态的艺术以及其携带的悖论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这些警示我们,艺术不应进行无底线的实验,其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拓展和开放,否则一些论者所谓的艺术的彻底消解就成为难以阻挡的事实,在艺术中如何表现人物形象所涉及的问题同样如此。

相关文章

  • 蓝正辉:当代与传统的对话[图文]
    蓝正辉:当代与传统的对话[图文]

    (一)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祖先们用画在砂石上的简单符号来表示他们的存在。之后,为了试图在所生存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影响力,人们开始在其居住的墙壁上刻画下更复杂的图形。后来,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加,他们在居住的岩洞墙壁上画出了各种动物的图象。最终,当人类寻找到一种能够解释说明的,而不仅仅是直观表达的工具,他们创造的那些符号渐渐脱去了魔幻的外衣而演变为文字和书写。文字经过碰撞融合产生了...

    71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MalcolmMacDonald中国艺术与考古展厅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次年上台的联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省公共性支出的措施以减少财政赤字,教育系统首当其冲,而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个系统的其中一个环节也不能幸免。所谓大学博物馆,顾名思义是指为大学拥有和管理的博物馆。由于行政归属的特殊性,大学博物馆在面向受众群、资金来源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公有或私人...

    13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履生:功甫帖争议反映中国书画鉴定窘境[图文]
    陈履生:功甫帖争议反映中国书画鉴定窘境[图文]

    陈履生2013年9月,上海藏家在纽约苏富比耗资约5037万元人民币购回宋代苏轼的《功甫帖》。虽然《功甫帖》不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名帖,而且只有2行9个字,但是,因为与苏轼的关系,此次拍卖回流被认为是一件大事,甚至有人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从表面上看,能从纽约的拍卖会上拍得苏轼的书帖令人激动,在十年二十年前难以想象。可是,按照现行的中国法规,如果把它带回上海还要...

    30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抽象艺术终于让人看得懂了吗[图文]
    抽象艺术终于让人看得懂了吗[图文]

    谭平无题朋友圈近来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测试:测测你的艺术智商,能否区分出是抽象艺术还是幼儿涂鸦?十幅作品,连蒙带猜竟然也有很多人答对了一半以上。从之前人们对抽象艺术的敬而远之,再到好奇、接纳、认可、喜欢,近两年,抽象艺术在中国迎来了又一次回潮。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八十年代初之后的两次小高潮不同,这次抽象艺术显然跨出了“圈子内讨论”的樊篱,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了关注。&...

    13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振川:长安画派不是实体是精神[图文]
    赵振川:长安画派不是实体是精神[图文]

    赵振川:“长安画派”不是实体,是精神■华商报:中国艺坛历史上有“三曹”、“三苏”,现在我们可以说有“三赵”——您的父亲赵望云先生,您和您的兄弟赵季平先生。在您看来,是什么样的家学氛围造就了这种现象?赵振川:父亲的爱好非常广泛,除画画外,他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分。打小我就生活在一...

    144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芮德群:找寻心灵的居所[图文]
    芮德群:找寻心灵的居所[图文]

    《观园春色》68cm×68cm芮德群的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其山水画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出“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此外,芮德群在书法上也颇有成就,其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与山水画相得益彰。《大...

    155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表现与抽象下的印度——《各色》展评[图文]
    表现与抽象下的印度——《各色》展评[图文]

    艺术家石煜2013年3月3日,《各色——石煜画展》在中间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石煜近两年来的作品,包括油画和速写等,其中主要为《印度系列》的人像,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作者在用色和用笔上的新突破。石煜于1973年出生于北京,作为70后的北京人,他没有经历大的社会变动,而且见证了八九十年代的西学热,在整个艺术视野方面较为开阔。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求学期间受到的是传统写实艺...

    91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奔马图我曾经为徐公朝廷先生写过一篇名为《一生为“马”》的文章,记得那时的主要侧重点是徐公的学画背景及简单的艺术描述,对于徐公来说确实不足以阐释清楚整条艺术脉络,或者讲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遇到“读懂”他艺术的人也可算的上是他的知音吧。上面讲的话似乎我在卖什么“关子,其实不然,如果读懂一个艺术家,你必须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生活,徐公...

    133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建筑的失范与重建[图文]
    中国当代建筑的失范与重建[图文]

    “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现场传统中国建筑曾有着完整的体系、鲜明的特征。而今天之所以讨论“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与范式重建”,是因为我国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历经了一个严重的文化断层以致失范。如今的中国,能够找到任何国家的建筑风格,却鲜有中国自己的风格。那么,范式重建的意义何在?如何重建?新共同体是否已初现端倪?姜岑整理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当...

    186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麒麟送子图苏州桃花坞年画编者按: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人的回忆里,年画是心中那份醇正的“年味”,不变的乡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些“墙上的风景”正离我们渐行渐远,现代住宅环境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后继乏人等因素...

    11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湖北写实油画纵观[图文]
    湖北写实油画纵观[图文]

    图片资料[文/高星]“中国现在最高水准的写实主义绘画绝对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很多西方人到中国来对我们的写实主义绘画都惊讶不已,他们想像不出在古老的东方会有人把西方的艺术推向极致。”——艾轩中国写实油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写实油画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76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影像批评:顾铮——为了一张更大的照片[图文]
    影像批评:顾铮——为了一张更大的照片[图文]

    BottegaVeneta艺术空间“鸟头”个展(2014年1月-3月)现场,姚瑶摄双人艺术小组“鸟头”形成于2004年,其成员是宋涛与季炜煜,两人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这两位以摄影为工作媒介的艺术家所产制的作品,在近年主要以两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出现在众人面前。一是以大量的手工印放的快照拼贴一起而成大幅壁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众多照片所积聚起来的能量,...

    195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为何爱葬礼?张浩孩子的尸体,拥挤的人群,局促的巷子,悲痛和哭泣,阳光和苍白。又是一张令人无法从悲伤的基调中走出的照片,正如多年来无法舒缓的巴以关系;又是一张拍摄葬礼获得“荷赛”年度大奖的照片,正如21世纪以来战争的新闻仍不时占据报纸的头版。2013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WPP,因该项目总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媒体...

    2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图文]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图文]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即使不是反色彩的,也应该是单色或者朴素的描绘才可称之为素描。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素描的定义只能定义画家张万东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说,在万紫千红的世界里,张万东已经朴素到了只能称之为“素描”的境地——他随便一站就是一张很不错的素描作品。然而,这只是表象——生活的表象、自然的表象。一旦我们触及视阈、灵魂以及生...

    6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范治斌画作牧牛图笔墨肆情不肆意筹得“情”“形”半两真——试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他是范治斌,一个勤奋得近乎痴迷的画者,一个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文人,一个收放自如、肆情不肆意的艺术家。初识范治斌的人会对他的眼神颇为在意,这是一双机敏的眼睛,为艺术而生。他的直视似乎有种原始力量能够直达心底,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特征...

    11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