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最精彩的总是不可言说——简评梅森作品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小土豆 点击 :

因为受到热心推动西安当代艺术发展的豌豆先生力邀接触到这样一个很难简单地被界定为艺术家的年轻人,那天在沉沉的雾霾中,在北京798附近的一家小小的饺子馆,这位年轻人打开他的苹果电脑一件件地给我看他画的油画、一些装置、做的设计以及手稿,甚至一些说不出是什么的胡涂乱写,尽管当时我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但我要承认我确实内心很有点激动。在专业艺术圈子里折腾了近十年,见过的画家,见过的作品难以计数,这样的感觉并不总有。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他给我看过的那些奇怪而有趣东西时常会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至今我也很难说清楚看到他那些东西的确切感觉是什么,虽然他有着自己一套奇怪的逻辑和解释。

梅森是地道的西安本地人,至今仍住在西安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里,在周边现代化的建筑群中央矗立着当地住民不断搭建生长的密度极高的违章建筑群落。梅森的工作室也藏在那些街巷中,那里有种额外生动鲜活的喧嚣与躁动,时刻能够感受到人流的挤压和噪音的包裹,通过一个狭窄的过道和楼梯就会到达梅森位于临街二楼的工作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自己的颇具规模的设计事务所,他的办公室拉着厚厚的窗帘,外面街上噪杂的市井声响仍能隐约穿透进来,我当时被眼前的场景稍有震惊,房间中一半是设计工作的区域有堆满了方案、资料、模型和绘图器具的巨大工作台和挤满各类书籍画册的书架。而另一半却挂满了他自己画的油画、手稿和装置,并且中间有个小小的范围是用来创作的,旁边放满了颜料和画具。这样一种场景忽然让我感受到了梅森的一种日常状态,一个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的景观环艺设计师在一个闹市的噪杂之中却为自己营造了一方纯粹艺术的小天地,并且每天无数遍地穿越工作室中间那道看不见的边界,来回实验着自己苦逼设计师和自由艺术家之间的身份转换。梅森的这种特别的状态极大地吸引了我,也使我产生了研究他的浓厚兴趣。

他自小热爱绘画,成绩优异考上西安美院附中,在附中里绘画专业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他给我看了不少附中时的习作,完全没有中国艺术教育中那种常见的呆板僵化的模式,反而从开始就有着强烈的个性特质,完全不满足于老师教授的套路,他坦言还在刚刚开始附中的学习时由于辅导老师对于他习作中已经显现出来的强烈的个人印记和适度夸张的表现并未予以充分鼓励而试图修正他时,他顿时丧失了将来在美院继续深造纯艺术的兴趣。果然,他选择了环境艺术。毕业后多年的辗转与设计工作给了他更加开阔的视野,设计为他开启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着他尊崇的安藤忠雄、库哈斯、扎哈.哈迪德,有着无穷无尽的空间游戏和三维实验,有着更为庞大的框架和更为复杂的现实。但是梅森仍然为自己保留了一个小小的纯艺术的乌托邦,并且他甚至没有把那些挂满办公室墙面的油画和手稿称之为艺术创作,也许在他认为那只是些没有甲方、没有设计任务书、没有功能要求、没有截标日期的概念构想。

我甚至要为梅森庆幸他没有继续在美院深造纯艺术而选择了设计,这让他免于被僵化的艺术教育修改到某种既定的轨道上去,让他今天的绘画仍然保有了一个曾经酷爱艺术的少年始终的真实、率性与生涩,让他不会一毕业就迫不得已地去做职业艺术家而迎合艺术市场的趣味。设计工作也带给他一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生活,相较于其他同龄的本地艺术家他较早地实现了财务自由,并也因此有个更大的创作自由。

在梅森的讲述中有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关注,在他给我看的一些照片当中我看到一张城中村的居民们因为不断违章加建却又对房子的结构安全担忧就在屋中支着临时加固的立柱的照片,梅森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既快速发展生机勃勃又有着隐忧和不安全感的不确定性中,既纷乱兴奋又稍有紧张,是一种长时间的心理悬置,而我似乎在梅森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这种看不见的悬置的感受,画面中总是有种强烈的不确定性,构图有种紧张气息、笔触脆弱敏感、布局结构或空间常常矛盾重重,色彩时而阴郁时而锐利,图像更是神秘莫测难以言说。我在想为什么这些互不搭界异彩纷呈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的作品却是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多年的工作中已经看过太多太多作品中那种美院训练出来明显带着导师印记的创作套路以及迎合市场趣味而展现的视觉策略还有充满了政治正确性像标题党一样的观念图像,唯独缺少的正是梅森的这种毫无目的、纯粹个人、完全真实、特别自由、随性而作、难以言说的东西。

其实艺术家无论在任何境遇和状态下都应该随时返回起点回顾自己选择艺术的初心,反省一下自己当初到底为什么选择了艺术?也许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在面临搅扰和诱惑时懂得真正的取舍,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梅森无疑是幸运的,他为自己在喧嚣的凡尘中偷偷营造了一个隐秘的后花园,时常可以悄悄地溜进去,肆无忌惮地胡涂乱抹,像孩子一样用颜料在画布上撒欢搞怪讲故事,那是他一个人的游戏,有着完全不为人知的语法,不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规则,只是他一个人的表达和快乐。这的确是一种稀少而又奢侈令人艳羡的幸福,而代价却是由另一个经年累月加班改图时常遭受甲方折磨的叫梅森的设计师支付的,当然艺术会给他更大的补偿。那么值此梅森首次个展《悬置》开幕之际祝愿他不忘初心,永远保有那座隐秘的艺术花园。

@艺术工作者梁克刚2014年1月15日写于北京

相关文章

  • 杜小荃:艺术家要左手文化右手责任[图文]
    杜小荃:艺术家要左手文化右手责任[图文]

    杜小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艺术家们谈钱似乎还是件庸俗的事。那个时候的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谈文学、谈艺术、谈理想,都没有问题,而且很时尚。每个人都有一副浓浓的文艺范儿。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人们的眼界一下子扩大了。在市场经济里,商业洪流奔腾而下,向“钱”看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文艺范儿早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再没有人孤芳自赏了。尤其到了今天,你可能会发现,艺术家们可能...

    10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图文]
    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图文]

    栗宪庭近影2012年6月21日,西安初夏明媚的午后,曲江一处古雅的院落,水声鸟鸣中,在挂满嫣红梅李的果树下,栗宪庭侃侃而谈,态度是那样率真、谦和,话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又超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栗宪庭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

    186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文]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文]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形单影只1956年7月29日,在法国尼斯港的公爵古城堡里,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接待来访的中国画家张大千。毕加索搬出5大本画册、上百幅作品给张大千欣赏。翻着翻着,张大千愣住了—这些画竟然全是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上色;用一根线画水,就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hell...

    144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一块代表着中亚的地毯摊在地上,众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对于新疆的关切。半年前,艺术家刘小东来到新疆和田,通过他独特的现场绘画方式,以四幅油画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面貌。在策展人侯瀚如和欧宁的操作下,作家、摄影家、历史学家等各路人马纷纷参与其中,对当地生活、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呈现。我们说新疆如何不同,可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和世界上其他人相同的东西: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快乐。—&mdas...

    148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海上墨林:人物画的复兴[图文]
    海上墨林:人物画的复兴[图文]

    任伯年《群仙祝寿图》局部文/汤哲明将“海派”绘画视作中国近现代画史的发端乃至近代绘画的摇篮,毫不为过。事实上,至民国时期“海派”画家的人数,保守估计恐怕也要占当时画坛的六七成之多,论者谓之为中国近代绘画的半壁江山,似犹有不足。更为难得的是,海上画坛以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与自由度,令各地画坛的主流风格,几乎都能在此立足,在近代史上曾经涌现过的有影响的艺...

    181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罗斯科: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罗斯科: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图片资料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

    177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周春芽:蓝顶是一种精神[图文]
    周春芽:蓝顶是一种精神[图文]

    周春芽蓝顶不是一个组织,不是一种风格,不是一个流派,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区。它可能相当于一个地区概念,这个地区还在变化,在不断地扩大;它更是一种精神,许多愿意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因此聚集到一起来了,这里面的人的风格也是各异的,大家对艺术的观点也不一样,但都不影响大家在一起,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一种共同的当代艺术精神;它还是一个现象,这很有意思,蓝顶其实有三个方面,艺术家是一个主体,蓝顶的开发者...

    165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记清代三代供奉宫廷的绘画世家[图文]
    记清代三代供奉宫廷的绘画世家[图文]

    设色绢本《平定乌什战图》张廷彦作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三代供奉宫廷的绘画世家——清代扬州宫廷画家张震、张为邦、张廷彦扬州人张震于康熙、雍正时在宫廷中供职,张震之子张为邦于雍正时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张为邦在宫中作画延续至乾隆时,又推荐他的儿子张廷彦奉宫廷入画院,成为三代供奉宫廷的绘画世家。设色绢本《岁朝图》张为邦作故宫博物院藏据清代周道所著的《读画辑略》记载:&ld...

    90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诗歌评论家: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一定没现在这么耀眼[图文]
    诗歌评论家: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一定没现在这么耀眼[图文]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何晶实习生李虹霖王笑近日,“品嚼诗意·留传经典”——2013中国当代诗歌精读系列活动在佛山举行,此次活动由佛山电视台主办,程光炜、唐晓渡、张清华、欧阳江河、王家新、臧棣等多位诗人、诗评家齐聚一堂,共同点评和解读当代优秀诗歌文本。期间,海子的诗歌引起热议。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海子的诗歌地位...

    68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俊东: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绘画之比较[图文]
    张俊东: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绘画之比较[图文]

    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在近些年的艺术市场上,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吴昌硕画作的市场价格,与早已跻身亿元俱乐部的齐白石、张大千画作相比,并不算耀眼,更不符合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三者在绘画艺术上又有着怎样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于近日采访了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张俊东先生,他对于三人的绘画艺术有着自己的看法。齐白石比吴昌硕更...

    110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融汇中西 涅磐重生——汤卫明其人其画[图文]
    融汇中西 涅磐重生——汤卫明其人其画[图文]

    西部画家汤卫明我早就有为汤沐(汤卫明笔名)先生写点文字的冲动,开始我觉得很容易,但真正想动笔时,却犯起难来。自认为容易是因为我和他相识十年有余尽管各自都忙,但也时常电话联系,总感觉他颇为用功,也不便打扰。偶有相约,也与他话头颇合。每当看到他的新作,都有一种“时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我对中国画一知半解,甚感惭愧,但汤沐先生总是谦和地拿出他的新作让我一一过目,他那种儒...

    51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的疗效[图文]
    艺术的疗效[图文]

    康斯太勃尔斯陶尔河旁的费来福磨坊布面油彩1811年24.8×29.8cm“疗效”是一个关于治疗效果的医学术语,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对某些痴迷于此的人来说,也无异于是一剂良药。艺术创作(欣赏),说到底就是一种精神活动。鉴于精神的东西总是隐匿的和抽象的,其价值的认识自然也是模糊的,因此,艺术的作用自然也不容易凸显出来被人们发现,但它无疑是潜在的或下意识的。人是希...

    17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是娱乐养子
    艺术是娱乐养子

    当代艺术想要在中国的艺术界发现趣事并不容易,因为不少年轻人对传统艺术并没有时刻关注的瘾头,85后罕见创新的艺术名家也令人心生厌倦,而时下不少新生代艺术家们动辄将性和政治引入话题,简直比吃饭睡觉还频繁,结果是如果你还愿意看点艺术八卦,页面设计得有猫扑影子的嘿社会这类媒体倒可以帮你找点乐子。艺术在中国很无趣,尽管这说法既狭隘又偏激。在这个让人有些撑不下去的冬季,艺评人朱其最近的发言让一些人找到了...

    5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作为男性画史附属存在的明清女性绘画[图文]
    作为男性画史附属存在的明清女性绘画[图文]

    方维仪《蕉石罗汉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李湜从成书于唐代大中元年(847),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始,至20世纪初的清代末期,在千余年的岁月里,以男性为主体的画史、画传不下百余部,而专门介绍女性画家的书籍却仅有一部,即1831年,汤漱玉在丈夫汪小米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玉台画史》。从自然人口上看,女性与男性大体应该是比例相当的,而画史上性别比例的失衡,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画家被表述的...

    81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据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家乡山东高密的旧居成为旅游景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久无人迹的旧居火了,院中生长的萝卜、树苗,甚至是墙角生长的小草却遭了秧,被前来“沾喜气”的游客拔光了,甚至有游客边扯树叶边许愿:“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莫言得诺奖,旧居很受伤,是谁动了莫言家的萝卜?又是谁,把一...

    175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