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解读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著名画家凡石访谈录[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小涛 点击 :

解读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著名画家凡石访谈录 | 美术文摘

凡石(高超)简介

高超,笔名凡石,著名国礼画家。现为中国工笔画协会理事,国务院中国专业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外交部国礼大师联谊会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理事、研究员,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教授,中国画家协会理事,甘肃青联委员、常委,甘肃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7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李魁正花鸟画工作室。擅长工笔人物,花鸟,独创现代没骨山水,画风独特。2008年以来,作品先后入编文化部《影响中国的百名艺术大家——人物卷及花鸟卷》,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中国行业创新示范企业要覧》,中国文化出版社《小康丰碑》,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经典》,世界知识出版社《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名家指南》。并在《鉴赏收藏》,《艺术聚焦》,《巅峰艺术》,《中华风》,《中国经济论坛》等期刊发表作品,论文。出版有作品集《凡石画选》(甘肃文化出版社),《走进画家-凡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解读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著名画家凡石访谈录 | 美术文摘

凡石(高超)作品:中国画《维族少女》

当代社会充满创新和挑战,任何艺术门类在这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继承与发展,创造与传承等问题,这既作为一种实践基础,又作为一种对于实践结果构成考量的标尺,越来越引发艺术圈子的关注和思考。不仅如此,这种关注和思考还大有范围扩大的趋势,换言之,即使是非艺术圈子也逐渐开始关注相应的问题,并以此当作艺术家及其作品评判的依据。这种由艺术圈所辐射而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成为艺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所不可或缺的社会支撑,同时也由此凸显社会对于艺术不可小觑的反作用力。

依照惯常的理解,对于这些较为抽象的理念或理论的解读应该属于理论家或评论家的专业范畴,是一种从属于形而之上范畴的内容,但是事实上,作为艺术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每一位艺术家又不可能仅仅是在孤立地进行具体的实践,无论是在其实施艺术创造行为之前,还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或是在实践结束之后,相应的理念和思维认知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地存在着的,应该说,一个艺术家所形成的思考是最具生动性和纪实性的,因为他们是艺术实践的主体,相应的感受和感悟无疑带有极为明显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感受”又非常有助于我们去认知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相应作品,从宏观的视域来看,这一点无论是从提升公众的艺术审美水平,还是从公众参与艺术相关问题的思考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在艺术创作风格多元,艺术名家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融合与创新不仅是这种大好局面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且成为这个时代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名家共性化的标签。检视其中的佼佼者,画家凡石先生无疑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他不仅以极其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名家应有的风采,而且,作为新派没骨画的代表性人物,更通过大量题材各异的优秀作品为我们揭示了何谓中国没骨画的“创新”与继承。

解读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著名画家凡石访谈录 | 美术文摘

凡石(高超)作品:中国画《白族少女》

鉴于此,我们特邀请中外美术网总编、艺术史论学者彭贵军先生对于凡石先生进行了专访,先将访谈实录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彭贵军:凡石老师,您好!很早以前就在一些展览中注意到您的作品,后来又陆续看到您的作品专集以及一些合集,总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论是在题材的选择方面,还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技法运用、材料选择方面,都体现出极为显性的艺术张力,可以明显看出您是在通过作品来表达您个人对于“创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暗合了当代社会有关于中国画面临的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思考,作为一种思考,它在当下不仅没有停止的意思,且有方兴未艾之势。作为您来讲,对此有何高见?

凡石:谢谢夸奖,也感谢你们的关注!谈到创新,其实算是一个比较永恒的话题,“当下”相对于“以往”,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持续展开,在我们的眼前就呈现出一个非常宏大并且非常现实的“继承”与“创新”不断交替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每一位画家都是兼具观众和实践者双重身份的。无论是被赞誉为“创新”典范的画家,还是以“保守”面目行世的画家,从历史的视点予以评判,每个个体都程度不同地具有“创新”和“保守”交相糅杂的实质:因为在从艺的过程中,对于绘画基础知识的研习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将以往的、现有的绘画所需基本知识加以个体化的吸收,从而使学习者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巧之后成为合格的绘画从业者。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就属于“继承传统”,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个阶段,还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一个合格的画家,所以我用了“合格的绘画从业者”这个概念;以这个阶段作为基础进行针对现实、针对未来的观察和思考,体现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联性、体现个人对于现实和历史的感受性,通过较为主观化的形式来表达上述的内心活动和感受,如此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画家”。其实,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的艺术门类,甚至再进一步地扩大至人类的任何实践类别,都客观地存在着这样一种主观化的标准,即“在继承行业或专业传统的基础上,是否有所变革和创新”,这个标准既是用来考量业内人士专业资质和水平的,也是行业自身谋求发展所依赖的,可以说是一种入行的“门槛”。

彭贵军:在西方艺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当代中国社会公众视野的客观现实条件下,中国画的创作应当秉持怎样的认知和态度?

凡石:中国画自战国以来,发展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大约2000年的发展,其中魏晋南北朝,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的时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美术对于中国画产生深远影响或说显著的影响大约有三次:第一次是因为公元二世纪至七世纪初,儒教解体促成佛教和早先庄学的勃兴,形成了中国社会儒、道、释三教的并立。以印度河上游的楗陀螺地区具有希腊风格的佛教美术为代表的绘画风格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进入中国,对于当时的中国画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其中来自上层社会的引领是极为关键的;第二次是在明清时代,随着利玛窦这样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暗法”作为中国画中却不曾有的技法获得了中国画界的关注,像曾鲸、谢彬等画家开始尝试将其引入自身的艺术实践。在之后的清,则有更多的西方画家进入当时的朝廷,成为御用的宫廷画家,最著名的就是郎世宁、蒋有仁这些人,从他们所创造的为数不少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这些画作在当时还是受到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官方的赏识。对于民间来讲,官方的赏识就是现实艺术创作的方向。因此这些人的作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在野的艺术家即时创作的样板和指路明灯,而且也在更为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充任着“审美教课书”的使命,无论画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程度得到了“西方美术中国化”和“中国画西方意趣”的熏陶和荡涤;第三次就是五四之后,以新文化为代表,不仅是撼动中国近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且大力提倡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快速引进,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徐悲鸿、林风眠这些大家宗师,这个阶段对于中国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体现在绘画的形式感这些表层化的部分,而且在理念、审美等精神意识层面对于当时甚至是后世构成了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今天的很多艺术命题依然是由于这个阶段所引发甚至是由这个阶段所遗留的,即如当下我们所讨论的“对于中国画所应秉持的认知和态度”就是一个例子。就我个人来看,对于中国画来讲,它的萌生无疑是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是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一代又一代先民们共同努力,不断用心血和灵性浇灌培植而成的硕果。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也是对于“中国画”这个概念加以本质解读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画就只能是与“中国”范畴中既有的概念和元素相对应,不容许、也不需要外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成分的影响和补充。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门类,中国画的萌芽和成熟,形成和发展不仅不能忽视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必须对于这种外部因素投以格外的关注并从理论的角度对其加以更为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彭贵军:作为新派的没骨画代表性人物,凡石先生的作品已经非常直观的对于“创新”作出了诠释,而从学理上来讲,您如何看待“新”与“旧”的没骨画之间的关系?

凡石:没骨画就是以形来表现物,它所要表现的对象不是以传统的勾线来塑造的,更确切的来说,没骨并非没有轮廓线了,反而对线的要求更高,它要求你在没有线的情况下还要表现出线的意蕴。谈到它的“形”,也并不像西洋油画里的,是完全依靠色块过渡来表现绘画对象。虽然在西洋绘画里也有线,以线来辅助面,包括席勒这样的大师,正是应用这种技法的行家里手。但还是不同于中国画中的没骨,因为过于强调光影之类纯视觉画的东西,西洋的这种写实缺少的是似有似无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画的韵味。而这种东西在中国画中就非常典型。

品读当代的没骨画,应该将其进一步解构,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例如其中的“写意”这个部分,点厾的画法,包括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是没有线,都是用块面表现的,只不过用大的块面,小的块面,换不同的块面来表现他要表现的物体,来表现他的虾、马之类。那些画牡丹的画菊花画荷花的实际上都是没骨,这种没骨实际上就是从传统的基础之上演化过来的。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条件需要提及,明清之前没有大量使用生宣以前都是在绢或熟宣上画画,这些技法就在不断地渲染和反复的描画过程中表现出了晕染所不可能产生的效果,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就是有很多的水痕来表现出那种在“线”的含义。但是我个人觉得如果一味的去强调水渍所形成的效果、水色冲撞形成的斑驳效果,不是说不可以,但却不一定能真正表达出你所要表达的那种美感,反而让人感觉就像小孩的尿片晒干之后的样子,至少不能全部是这样来处理,因为美感不够。同样是用水、用色,这与欧洲的水彩画非常相似,但我们并不能像他们那样去画,就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国画,毕竟材料的本质不同,另外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不能忽视。

对于当今的中国没骨画来讲。如何去把西洋的东西糅合进去,把不好看的成分(如,不适宜的水渍之类)尽量祛除冲淡,把更多美的东西吸收进来(例如,西洋油画所推崇的光感的效果、柔美的效果),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洋的审美,形成这样一个新形式、新方法,以表现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我觉得这就是在绘画中追求的一种价值吧。

彭贵军:谢谢凡石老师,以后还想专门请您谈一谈新派没骨与传统没骨之间的区别之类更为专业的问题,还望您不吝赐教。再次感谢您!

凡石:不客气,希望能这样的机会,谢谢贵军,也谢谢各位朋友!

相关文章

  •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图文]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图文]

    对于"裸体"、"裸体画"、"裸体镜头"等词汇,中国人向来讳莫如深,抱有一种警惕之心。记得去年的时候,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美术作品展》,这个展览原本是何家英师生和圈内同行、观众之间一次重要的交流展。意外的是,此次展讯上的裸体画却引起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有些媒体更是在头版头条上对此事进行报道,一时之间争议不断。早在20世纪初,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

    38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崛起了一个流派--清新文化。清新文化倡导人们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思想认识上都要秉持"清新"二字,激扬正气,清除污垢。所以,这个文化导向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更适用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范畴。这个文化主题的提出,在中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中国"清新文化"的浪潮。出人意料的是,"清新文化"的创始人竟然是一个30多岁的美丽女孩--张凡凡。张凡凡,系...

    153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花甲艺术家在裸模身上挥毫号称行为艺术[图文]
    花甲艺术家在裸模身上挥毫号称行为艺术[图文]

    花甲艺术家在裸模身上挥毫号称行为艺术北村精神病院院长:为啥行为艺术就必须贴两片硅胶?就必须脱光光?你们确定这是艺术?一看背景的“国际行动”,我笑抽了。窗外花正开:这是艺术吗?是艺术的话姑娘们为什么还要遮着脸?冠彭Bodhisattva:难道纸上还不够画吗?蜜蜂家的红茶馆:噱头廉价、恶俗以极、极品闹剧!元芳的同学: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一把毛笔消灭一只狐狸。萧尧_天白...

    198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郭沫若深受王国维影响:继承其学术研究方法[图文]
    郭沫若深受王国维影响:继承其学术研究方法[图文]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又名鼎堂。1921年出版新诗集《女神》,为其成名之作而登上文坛。1924年6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之后自谓“初步转向马克思主义方面来”,8月翻译屠格涅夫《新时代》之后进一步表示“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1926年3月出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文科学长,在广州先后与毛泽...

    129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艺术新论[图文]
    齐白石艺术新论[图文]

    齐白石的艺术是在古今之交、中西之汇的时空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齐白石的艺术属于古代又属于现当代。齐白石首先是传统的继承者,他学习以及从事绘画职业的方式发生在清末,他的诗书画印的艺术修为模式属于传统文人画范畴,而且他的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确是在延续传统,他的人物画里有一大批儒道仙佛,花鸟画里也有一批梅兰竹菊,这些都证明齐白石首先是一位传统的承继者。但是对于传统的继承并不是齐...

    168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孔祥东:艺术品的时誉[图文]
    孔祥东:艺术品的时誉[图文]

    胡公寿·老树又着花孔祥东(南京)作家、收藏家。江苏省作协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文/孔祥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这就是时誉,任何时代都会产生时誉的人和物。问题是当今投资为主体的艺术品市场,追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目的是传之后世,指望升值。试论海上画派早期领袖胡公寿(1823-1886),现在没有一定美术史素养的人肯定不知其名,而同治光绪时的上海...

    13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卢禹舜:由新安画派引发的现实思考[图文]
    卢禹舜:由新安画派引发的现实思考[图文]

    卢禹舜书画作品□卢禹舜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经历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消费主义”大潮的洗礼和解构,一切对意义、思想、美、传统、价值等的追求和终极追问都受到了质疑和消解,代之以无深度、平面化、碎片化、拼贴、娱乐化等追求当下快感的做法的风行...

    7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怀念人民艺术家力群及其剪纸艺术[图文]
    怀念人民艺术家力群及其剪纸艺术[图文]

    力群剪纸作品王璞山2月10日是人民艺术家力群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看着力群先生给我的题词、打开他送我的《力群木刻作品》明信片、欣赏他答应让我复制的几幅剪纸作品,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我总想提起笔写点什么……力群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浮现,他那版味十足的国画墨竹又也重现于我眼前。力群老的一生是为艺术奋斗的一生———他热爱生活、深入生...

    121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瓦当书法第一人—王书广[图文]
    中国瓦当书法第一人—王书广[图文]

    王书广,中国瓦当书法继承、挖掘、创新第一人王书广,号洨东,别署墨香斋主,大学文化,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瓦当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交易中心常务副主席,中国社会新闻网书法顾问,中国炎黄书画艺术协会顾问,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收藏网特邀艺术顾问,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全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委员会、名人书画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华夏国艺书画院客座教授,北京思博华夏高级书画师,九鼎艺术...

    15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咏白鹭喻继高简介1932年生,中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喻庄村人。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接受系统的美术史论和美术技法的教育,师从中国画大师傅抱石、陈之佛先生,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57年参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并开始专业从事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顾问、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

    19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导演李玉李玉早年曾经做过主持人,拍过纪录片,其作品《姐姐》被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称赞为“摄影机能像趴在墙上的苍蝇一样观察生活”。从2001年反映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处女作《今年夏天》开始,李玉的导演之路开始慢慢一次又一次转变,从最初的小众、地下、边缘,到现今的票房“亿元俱乐部”会员。李玉一边走在社会批判、直面内心的创作刀刃上,一边游走在红线边。李玉和制...

    40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艺术的疗效[图文]
    艺术的疗效[图文]

    康斯太勃尔斯陶尔河旁的费来福磨坊布面油彩1811年24.8×29.8cm“疗效”是一个关于治疗效果的医学术语,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对某些痴迷于此的人来说,也无异于是一剂良药。艺术创作(欣赏),说到底就是一种精神活动。鉴于精神的东西总是隐匿的和抽象的,其价值的认识自然也是模糊的,因此,艺术的作用自然也不容易凸显出来被人们发现,但它无疑是潜在的或下意识的。人是希...

    17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仍有谜待解[图文]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仍有谜待解[图文]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日前,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那个时代的关注。图中所画是春天还是秋天从《清明上河图》卷首开始,画面中的树木枝叶稀疏,画中的人穿长袖衣服为主,只有少数劳动者、赶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缠在腰间。那么张择端画的到底是初春还是晚秋呢?对这个问题有...

    6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80后漫画家邓秋婷:一本漫画闯天涯[图文]
    80后漫画家邓秋婷:一本漫画闯天涯[图文]

    邓秋婷(中)和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左)、大陆漫画家本杰明(右)。近年来,随着数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在贵阳的顺利举行,贵州本土动漫的创作实力正在慢慢崛起,并逐渐为外人所知。不少贵阳动漫人都拿起画笔,用自己的作品打开了通往全国平台的道路。而笔名叫“豚宝藤井樱”的80后贵阳漫画家邓秋婷,就是其中一个。彩色的自我2011年,邓秋婷连载于国内动漫杂...

    176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赵忠祥访谈录:自爆从小喜好书画[图文]
    赵忠祥访谈录:自爆从小喜好书画[图文]

    赵忠祥——赵忠祥访谈录艺者随心能者无涯《艺术品鉴》本刊记者:蒙海虹景兴燕当一个人在某领域成就颇丰乃至成为人们的先验印象时,一般来说,这个人的其他成绩往往就会被掩盖。对于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主持人赵忠祥来说,沉稳厚重又不失亲切细腻、儒雅大气而又自然洒脱的主持风格太过于深入人心时,有人可能会“一叶障目”而忽视了他还是位丹青妙手,国画、书法、文章...

    55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