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宣纸还珍贵的连史纸
何谓连史纸
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素有“寿纸千年”美称,早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辞源》说:“(连史纸)原料用竹。白,质细,经久色质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产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
自古“铅山唯纸利天下”,因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铅山南部的武夷山区就出现了连史纸。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的铅山纸已名播天下了。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元代纸品,称铅山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述了连史纸的制作工艺。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都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
元代以后,我国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字画、印谱、拓本多采用有“寿纸千年”之称的连史纸。明版《十七史》、清版武英殿刻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书就是使用上等连史纸――“大史连”印制。为我国近现代文化、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就用连史纸影印出版了大批古籍、画谱和著名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多次派人到铅山坐庄采办连史纸,数次引起“洛阳纸贵,连纸价涨”的风潮。清代至建国初的邸报、京报、申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萃报、致格新报、双管阁画报等新闻出版业几乎都是采用连史纸,晚清民国的石印版书籍多采用“毛边连史纸”,此外:字画装裱、民国邮票、茅台酒标、药材商标、药材包装、鞋样剪纸、年画彩灯等等使用连史纸的地方更是不胜枚举。
直至上世纪80年代,铅山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2006年6月2日,铅山连史纸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