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始平公造像记》的临习
-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共10行,每行20字。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l...
-
-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艺奖。出版有《书...
-
- 白砥: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 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 的艺术及书法艺术何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等问题发表过很多看法,有许...
-
- 《元譿墓志》临摹指要
- 《元譿墓志》立于北魏神龟三年(公元520年),志石高61厘米,宽62厘米,十六行,行十五字。1920年河南洛阳安驾沟村出土。墓主元譿为北魏献文皇帝拓跋弘之孙。三十一岁时在洛阳去世,被追赠为假节镇远将军、恒州刺史,封谥号为ldquo;...
-
- “尚意”观念的确立—关于王羲之书论
- 世传王羲之的几篇书论多为南朝或初唐人的伪托。早在孙过庭《书谱》中已详论其妄:ldquo;代传《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按:即今传《笔势论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赎...
-
- 《元嵩墓志》临摹指要
- 《元嵩墓志》立于正始四年(507年)七月十六日。纵57厘米,横53厘米,共17行,满行17字。1932年洛阳城西柿园村出土。北魏墓志受到当时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融合潮流,书体发展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自身审美的发展规律,也不可...
-
- 《元偃墓志》临摹指要
- 《元偃墓志》立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高68厘米,宽36.5厘米。九行,满行16字。1926年河南洛阳西北高沟村出土。《元偃墓志》为竖长形,这种形制取向并不稳定,在北魏墓志中并不是最主要的。大量数据表明,元氏墓志选择正方形...
-
- 写字要有“格”讲“规矩”
- 汉字称为方块字,是就其字形而言的。为了写好这种字形,古往今来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唐代创制的ldquo;九宫格rdquo;就是个好方法。九宫格,就是在一个正方形的格内画成一个ldquo;井rdquo;字。写字前先把帖上的每个字按...
-
- 《元冏墓志》临摹指要
- 《元冏墓志》立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志石高54厘米,宽45厘米,十七行,行二十一字。看到ldquo;冏rdquo;字,就想到了近似的ldquo;囧rdquo;字。自2008年始,成为中文网络社群间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表情符号,被赋予ldquo;郁闷、悲伤...
-
-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
-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渐热,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加温,于今已趋炙手可热之境地。当下书坛,热闹非凡:不仅学书者趋之若鹜,多如牛毛;号称ldquo;书家rdquo;者亦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各种书法展览更是目不暇接,层出不穷。如今书坛,多种...
-
- 从《集王圣教序》到《李思训碑》——李邕的变法
- 《李思训碑》原帖《李思训碑》临帖《李思训碑》创作李邕(678mdash;mdash;747),唐代文学家、著名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北海(今山东潍坊)太守,故又称ldquo;李北海rdquo;。因祖籍江夏(今湖北武昌),亦称江夏人。...
-
- 黄庭坚对书法的品评标准:恶“俗”重“韵”
-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纸本 纵 30.7 公分 横 43.2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论书,深恶痛绝的就是一ldquo;俗rdquo;字。他曾自述其学书经历:ldquo;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
-
- 秀逸妩媚的《曹全碑》
- 汉隶体系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墨迹,如纸帛书,简牍书。二类是刻石,又可分为两大类别,一是摩崖刻石;二是碑刻,即传统意义上的汉碑。不管在文化史还是书法史上汉碑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系统研究汉碑的艺术特征和风格归属对当代...
-
- 黄庭坚黄山谷书学观点浅析
-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我们分别就其行书和草书来探讨其艺术风格形成之渊源。宋代近接盛唐,书家很难不受唐代书风影响。但宋代书家更注重内在精神情趣的诉求,因而和案头文牍融而为一的行书手札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