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书法理论概述

时间 : 2023-12-13 投稿人 : 小熊 点击 :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域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宇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比如对书法发展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著作。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

相关文章

  • 醉后把笔纸尽语终—“四明狂客”的纵诞与理性
    醉后把笔纸尽语终—“四明狂客”的纵诞与理性

    贺知章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书法家。贺知章谢世后不到400年所编纂的《宣和书谱》,记载他ldquo;能文,善草隶,当世称重rdquo;;又载:ldquo;多多益善,不见笔力之衰,忽有佳处,人谓其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rdquo;。并录其法书如《孝经》、《千字文》、《洛神赋》、《胡桃帖》、《上日等帖》等12种,但现在均已失传。近年来,有人在日本的书法...

    360 书法科普 书法学堂 书法文化
  • 毛笔字帖范本 | 馆阁体楷书《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五百三十五》
    毛笔字帖范本 | 馆阁体楷书《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五百三十五》

    馆阁体楷书《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五百三十五》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标签:馆阁体楷书...

    1164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馆阁体楷书 毛笔字帖范本
  • 毛笔字帖范本 | 清末留日学生的诗文书法《鸿迹帖》第一册
    毛笔字帖范本 | 清末留日学生的诗文书法《鸿迹帖》第一册

    此套《鸿迹帖》(清国来宾记念)共七册,是清末(1906至1908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于1905年开设中国留学生部,接收来自清朝的中国官派留学生,学期为三年)毕业纪念簿上所留下的诗文书画题词,其中也包括当年部分清末驻日教育官员们的题词墨迹。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

    344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毛笔字帖 书法字帖临摹 软笔书法字帖 毛笔字帖范本
  • 书法字帖范本 | 董其昌书法全集.pdf下载
    书法字帖范本 | 董其昌书法全集.pdf下载

    董其昌书法全集.pdf 下载中国十大书法家墨宝全集--董其昌书法全集.pdf下载: 中国十大书法家墨宝全集--董其昌书法全集.pdf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O7hnF9fOFyl4KcJ1LkhnQ?pwd=yac8 提取码:yac8 该文章所属专题:董其昌书法标签:书法 全集 pdf下载...

    1395 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 书法 书法字帖范本
  • 《张迁碑》临习要点
    《张迁碑》临习要点

    一、《张迁碑》简介《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是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纵317厘米,横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

    1522 书法科普 书法学堂 书法文化
  • 软笔字帖范本 | 书法图书《楷行书章法一百例》
    软笔字帖范本 | 书法图书《楷行书章法一百例》

    书法图书《楷行书章法一百例》张书范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标签:书法图书 行书章法 ; 标签:书法图书 行书章法 ; 标签:书法图书 行书章法...

    752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书法图书 行书章法 软笔字帖范本
  • 毛笔字帖范本 | 历代碑帖法书选《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
    毛笔字帖范本 | 历代碑帖法书选《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

    历代碑帖法书选《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王居士砖塔之铭》是唐高宗显庆三年入窆的墓志,至明万历年间才得以出土,初出土时即破一角,未几断为三,又破为四,最后作七块,至道光年间又佚其二,今仅存五小片。由于书者敬客事迹无考,其名不显,此志在明代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砖塔铭》书风娟秀、畅朗瘦劲,洵属唐楷佳构,可以培养对书法的美感;而其宽博的结体、谨严的字形,又颇利于楷法意识的确立...

    539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法书 毛笔字帖范本
  • 书法常识 | 文房四宝: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
    书法常识 | 文房四宝: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

    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长121.5cm,宽53cm此乃仿元代名纸“明仁殿纸”,是以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黄色粉蜡笺纸。纸两面皆用黄粉加蜡,再以泥金画以如意云纹图案,纸背洒金片,纸正面右下角钤有隶书“乾隆年仿明仁殿纸”字印。该纸平滑匀细,纤维甚少。可逐层揭开3-4张,每张均可用。这种纸是乾隆时期内库藏品,造价极高昂,只供皇室专用。(整理来自故宫博物院)...

    1203 书法科普 书法工具 笔墨纸砚
  • 毛笔字帖范本 | 苏轼书法欣赏《苏文忠公书迹》
    毛笔字帖范本 | 苏轼书法欣赏《苏文忠公书迹》

    苏轼书法欣赏《苏文忠公书迹》日本藏本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该文章所属专题:苏轼书法标签:苏轼 书...

    1045 苏轼 苏轼书法 书法欣赏 毛笔字帖范本
  • 名人书法真迹 | 溥杰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名人书法真迹 | 溥杰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爱新觉罗.溥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一生经歷奇特,饱经沧桑。而他的书法“隽秀、爽健,婀娜多姿”,在书法界自成一家。下面为美术资料网收藏的傅杰书法作品。共2幅。手机简单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国画作品图片欣赏1、藏品之一▲ 傅杰书法作品▲ 傅杰书法作品-局部图2、藏品之二。霁月暮寒水,朝阳传胜流...

    1238 名人书法 名人书法欣赏
  • 书法学堂 | 文房四宝:橘黄色描金云龙边粉蜡笺
    书法学堂 | 文房四宝:橘黄色描金云龙边粉蜡笺

    橘黄色描金云龙边粉蜡笺,长160.7cm,宽95.7cm笺背色洒金,纸面印描金云龙纹边栏。描金彩与云龙纹样具清代中期的装饰特点,为此纸年代鉴定的依据。  粉蜡笺的制作技术始于晋、唐时期,在清代加工纸中被广泛应用。此纸在装饰上避免了通笺遍饰,采用边栏的表现形式,乃其特色所在。从故宫博物院现藏纸张分析,此类云龙边栏纹样在清代中期开始出现,及至清代晚期历朝沿袭使用...

    891 书法科普 书法工具 笔墨纸砚
  • 毛笔字帖范本 |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古文字琵琶行》
    毛笔字帖范本 |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古文字琵琶行》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古文字琵琶行》.元禄二己巳春 雲山書,藤屋太右衙门行。标签:琵琶行 ;标签:琵琶行 ;标签:琵琶行 ;标签:琵琶行...

    1855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琵琶行 毛笔字帖范本
  • 书法工具 | 连史纸的生产工艺
    书法工具 | 连史纸的生产工艺

    连史纸的生产工艺竹 纸[清]程鸿益未成荫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煮罢煌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双竿入水搅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掬手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清代程鸿益一首《竹纸》,描写的就是手工竹纸制作流程,铅山连四纸即属于诗中所述的竹纸之一。连四纸,亦称连史纸,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其制作技艺讲究以嫩毛竹为主要原料,经多次生物发酵,弱碱蒸煮,天然漂白,造成熟料,配...

    780 书法知识 书法工具 笔墨纸砚
  • 书画资料 | 书画作品去污方法14种
    书画资料 | 书画作品去污方法14种

    书画作品去污方法14种 一、去除红墨水渍1、取几片维生素c药片蘸水擦抹,可反复数次;2、用10%的酒精水溶液擦拭去除;3、用稀释的84消毒液擦拭去除。二、去除蓝墨水渍1、用草酸溶液反复擦拭去除;2、用稀释的84消毒液擦拭去除。 三、去除油污1、把酒精涂于油污处让其挥发,可以除掉;2、用稀释的洗洁精反复擦拭去除;3、在油渍上下放上吸附力较好的宣纸或卫生纸,用熨斗熨烫,油渍遇热蒸...

    1755 书法理论学习 书法自学 书画去污 书画资料
  • 书法作品欣赏 |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
    书法作品欣赏 |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御制四库文阁诗墨,现藏故宫博物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书成,存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同年又抄成三份,分别存于热河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墨上所题“四阁”,即四库全书贮存之所。中央为一圆形十二辰墨,直径7.6cm,厚1.6cm。正面中心描金圆圈内为螭纹,纹饰中央篆书“...

    1157 书法科普 书法工具 笔墨纸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