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刘继萍,女,生于山西省清徐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2010年全国中国画展,“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第十届全国艺术节特展,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第四届国际和平艺术大展,韩国光州双年展等。作品先后发表于《艺术评论》、《今古传奇》、《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刊物,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恭王府、现代工笔画院、禹舜美术馆、韩国光州民俗博物馆、深圳鹏宝轩艺术馆、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北京三度半艺术空间等机构以及国内与国际友人收藏。
《独当春日》纸本综合材料45cm×45cm 2023年
晋式青铜创作小记
刘继萍
山西是中华文明摇篮之一,作为山西人,对于山西的丰厚悠久的历史耳濡目染,心中总有沉甸甸的感觉。
总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播与表现。
山西简称“晋”,晋,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从公元前10世纪“叔虞封唐”至公元前4世纪的“三家分晋”,立国600余年。
《吉金·晋瑞》布面综合材料140cm×100cm 2023年
晋国历史上跌宕起伏。
晋国经历过“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叔虞封唐”;经历过“文侯勤王”的忠诚豪放;
经历过“曲沃代翼”的宗室动荡;经历过“文公称霸”的春秋辉煌;最终经历了“三家分晋”走向灭亡。
由于地理环境、人文习俗,晋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华文化有很多是源于晋,兴于晋的。
《晋式·吉金No.1》纸本综合材料138cm×68cm 2020年
青铜器本身就是艺术品,是凝聚着古代绘画和雕刻的综合艺术成果。
中国的青铜艺术,从娱神到娱人,从庙堂到草房。
中国的青铜艺术,从浑厚凝重与神秘怪异到繁花似锦与瑰丽缤纷。
晋国青铜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晋国青铜艺术呈现出的是清新秀丽、自由奔放。
被称为“晋式青铜”。
《晋式·吉金No.2》纸本综合材料132cm×90cm 2022年
晋式青铜的造型生动传神、姿态浩荡。
晋式青铜的纹饰花枝招展、丰富多样。
晋式青铜独特的草原游牧纹饰与西域纹饰,令人遐想,
以至于易华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旧大陆存在一条“青铜之路”……
以至于苏秉琦先生指出“山西地区与北方草原民族,甚至于欧亚大陆草原民族的交往,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潺潺绵远》纸本综合材料90cm×70cm 2022年
我在山西博物院做志愿者八年有余,每次给游客讲解到“晋式青铜”,对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都会有进一步的感悟,总会有一种想画出来的冲动。
晋式青铜的“龙”的形象,极富生机与动感,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龙”的形象由低级向高级、由抽象到写实发展的里程碑。
晋式青铜的“凤”的形象,融合异域文化,别具一格,身体变得更像兽而非鸟,就是所谓的“鸟首兽身”,还有一双华夏文化前所未见的漂亮的大翅膀。
晋式青铜器上还有造型奇特的扭丝形兽角,以及各种动物吞咬搏斗的造型,与当时的地中海文明的“斯基泰”艺术特别接近。由此不由得大开脑洞,去想象晋国祖先的生活足迹与开放的胸襟。
《锦瑟·郁郁》纸本综合材料122cm×142m 2022年
从2018年开始动笔,陆续创作了一系列作品《陵谷沧桑》系列,表达自己对晋式青铜器的理解与感悟。
作品命名为《陵谷沧桑系列》,“陵谷沧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出土于山西境内的晋式青铜历经千年的时代变迁,经历种种磨难,被烧、被炸、被浸…
《风从吕梁来》纸本综合材料110cm×95cm 2022年
晋式青铜,从汉代就有出土记录,持续至今,仍然不断有出土发现,数量巨大,有些青铜器的精美程度令人咂舌。
晋式青铜在经历疯狂盗掘之后,被炸毁、被修复——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晋侯鸟尊”就是专家把炸碎的一百多块碎片重新粘贴组合,成为国家文物局规定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
《流金》纸本综合材料68cm×138cm 2021年
晋式青铜被偷运、被倒卖——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晋侯稣钟”就是这样的命运。
细读这些青铜器的历史,我想这些青铜器的经历正是经历了“陵谷沧桑”。
2023年,晋式青铜系列作品还在创作中,祝愿祖国越来越好,希望祖先的圣手妙造永远流传,一代一代赓续发展,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散发出耀世光芒。
《雄风拂槛》纸本综合材料90cm×108cm 2020年
刘继萍艺术评论:
一眼千年的慨叹
宋婧(资深媒体人)
看到刘继萍老师的这一组作品——《陵谷沧桑之箔•念》系列,着实感到意外,将作品照片放大再放大,真想拨开岁月这张“箔”,触摸到厚重而久远的青铜时代。我不知不觉凝望沉思了很久很久……
感叹刘老师捕捉到了我们对青铜时代的瞬间感受,或许是灵动的纹饰、或许是深沉的质感、或许是一眼千年的慨叹……
在敦煌修壁画的经历,使刘老师的佛像主题、佛手主题、禅意主题的系列作品韵味独特,自成风格。真没想到,温婉的刘老师这一组创作选择了历史感极强的青铜文化,真是眼前一亮。我顿时悟到了刘老师数年在山西博物院做志愿者的初心,就是潜入深厚的中华文化瑰宝中去寻找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晋式青铜·陵谷沧桑》纸本综合材料240cm×140cm 2019年
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艺术家、一位教育家、一位志愿者对山西家乡厚重文化寻根探源的赤子之心。跨度如此之大的创作,其灵魂之“箔”依然未变,又让我想起刘继萍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作品《鸣沙神韵》。
同为志愿者的我在博物院总是被刘老师感动,她更加关注来到博物院参观的孩子们,总是给予孩子们更深情更温情的帮助和引领。一眼看到需要,几句聊到心里。作为从教三十多年的一线教师,她对学生的未来、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振兴有着太多的观察与思考。在观察中丰富,在思考中创作,从容地在教师、画家、学者之间角色转换。相得益彰,收获满满!
《天色丹一》纸本综合材料200cm×140cm 2013年
陈文成(青岛大学教授):我们为什么画,我们为谁画,我们画什么,我们怎么画,我们什么时候画,是经常会萦绕在我们周围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最大的发展,承受各种压力的时候也享受着和平年代带给我们的惬意与机会。面对西方文化通过现代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进行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适应性升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历史使命,读刘姐的画使我联想到这一点。以至于传承与发展的理念在刘姐的画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斑驳的色彩与肌理仿佛把我们带回从前,但她娓娓道来的又不是过去的故事,应该带着经历了磨练与熏陶的留恋进行当代的精神诉求,乐观的浪漫主义气质呈现在我们眼前。
《鸣沙神韵》纸本综合材料152cm×152cm 2012年
杨洋(浙江师范学院教授):刘继萍的作品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找到平衡,这和她的个性、还有她的学习与生活的经历有关,她在中央美院胡伟工作室的学习与之后实践过程中,把对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解与对古典与今天关系的把握自然的融入到作品之中,包括她在敦煌学习和研究修复的经历,所有这些,都使其作品的气息轻松、自然而传递出不同寻常的神韵。
《丝路印象》纸本综合材料240cm×120cm 2012年
王玉华(济南大学教授):在当代社会,艺术作品是被当做人类社会个体之间的交流触媒来使用的,人们围绕一件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行为可以促进社会个体间的互动。刘继萍的绘画有着可供人们借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同时也指出了要继承与弘扬民族艺术应从表现形式、艺术形态、创作方法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地加以挖掘与创新。尊重和强调传统艺术的民族性为前提,让刘继萍的绘画独特造型超越单一乏味的西方中心主义,在民族文化拓展方面获得新的更好的发展。刘继萍绘画在时尚元素和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加以结合改造和创新,以唯美的审美来决定其风,然后表现构想体现民族特性。因此,她的艺术在形态、表现、创作等多个方面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刘继萍的绘画将中国文化传统艺术,从表现形式、艺术形态、创作方法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加以挖掘与运用,她尊重和强调艺术的民族性,丰富的画面蕴含深沉博大的传统思想,超越单一乏味的西方中心主义,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方面获得新的拓展,阐释现代艺术精神重构的可能性,在传统的衍生之中展现当代价值。
《天道·俞俞》纸本综合材料180cm×240cm 2012年
著名美术评论家傅京生:刘继萍的作品,全是发自内心的情绪、内心的意愿。把传统文化带到了当下。并不是在做科普,而是把传统的敦煌图像转换成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图像形式。她的作品,有非常清晰的学院标志,又有后现代的巧妙组合;有超实际的图像,又有丰富的探索实践。她用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她丰富的探索实践,不动声色地展现出自己的艺术世界。
《向荣》纸本综合材料152cm×152cm 2009年
著名艺术评论家荣剑博士:刘继萍的作品是古典艺术在当下的摩登图像,纸张由于箔的介入变得更加空灵通透,线和矿物色的咬合关系非常舒适透气,让形象更有张力,是站在当代精神的立场上完整呈现了她对东方传统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古典东方审美理想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