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方增先—藏族老人美析:方增先,浙江浦江人,现代著名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在这张作品中,方增先用层层叠叠的积墨,画出了藏族老人的棉袄的沧桑和厚重。
中国画中的积墨会给人浑厚华滋的艺术美感。早在宋代的米芾,在中国山水画中,用泼墨、积墨、焦墨并用的方法,形成了变化万千,迷迷茫茫的的云山,人们称之为“米氏云山”。黄宾虹先生认为,积墨法以米芾为最好,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勾云,以积墨辅其云气。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明末清初时期龚贤的积墨法独树一帜,龚贤非常善于使用积墨的画法,运用多层次的手法将画面塑造的深沉而又明净,使画作极具艺术魅力。近代画家黄宾虹最精通此道。他的作品元气淋漓、浑厚华滋。现代方增先先生在人物画创作特别是藏族人物上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使画面厚重而有质感。
积墨有干裂秋风、润寒春雨、浑厚华滋、博大壮美的美学意境和特点。知白守黑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哲学思辨艺术境界,“干裂秋风、润寒春雨”正是积墨与留白之趣所致。积墨还能实现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积墨是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其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用积墨法,行笔很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在体会的时候,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得看得出笔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用得好的积墨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就失败了。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没有精神的水墨画,就是没有积墨好的画。
黄宾虹先生总结了七墨法,但是积墨法是他最常用的,也是其作品之最大特点。他的画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觉浑厚华滋而愈显得光亮。他积墨有时往往与泼墨同时并用。他画浓墨的时候用淡墨破,画淡墨的时候用浓墨破,不等墨干反复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体感。黄老常说,画里有龙蛇,意思是说不要把光亮相通处填死了。何处最浓,何处最亮,何处是中间色。加时第二遍不是第一遍的完全重复,有时用不同的皴法、笔法加速进行,就先像印刷套版没有套准似的。笔笔交错,逐渐形成物体的体积、空间、明暗和气氛。我们在欣赏时可以按照这个道理去品味。
近现代—黄宾虹—临桂岩洞美析:黄宾虹,近现代杰出国画大师。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号宾虹,别署虹叟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这幅画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山峦树木尽显层层积墨的笔迹和味道。笔墨功力深厚隽永,意境高远博大、淋漓磅礴,浑厚华滋。此幅主体为近处的青山草木郁郁葱葱,山路顺山谷蜿蜒而上。远山云雾氤氲。两位高士弃舟携手往山亭而去,似乎要临江望远。画作用笔洗练凝重,遒劲有力,画面风格正是他显著的“黑、密、厚、重”的画风。现藏中国美术馆。
作者/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