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汉代是如何走向世界的?了解下[图文]

时间 : 04-29 投稿人 : 小圣圣 点击 :

汉代是如何走向世界的?了解下 | 美术科普

印度尼西亚三发出土汉朝陶器。 杨勇 供图

“汉代是古代中国真正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时代,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既要关注舶来品及‘舶来’的域外文化,更应注重‘舶出’的各种汉式文物及汉文化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杨勇研究员表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两汉时期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前往东南亚及南亚等地的海上交通线。在当时,这是一条政治、外交和大型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之路。

丰富深化汉代海上丝路认识

正在云南罗平县圭山墓群考古工地进行发掘的杨勇研究员,近日应邀通过视频连线在第三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上做《东南亚发现的汉朝文物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学术报告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他说,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汉朝文物。

他指出,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有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而长期以来,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相关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多以中国境内发现的各种舶来器物或异域文化因素的考察为主,对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来自中国汉朝的遗物或汉文化因素却少有问津。

因此,杨勇希望通过对东南亚发现的陶器、铜器、铁器、玻璃器等汉朝文物进行收集和梳理,进而就其反映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问题,包括当时海上交通的线路、港口以及对外交流的内容、贸易品种类和出海人员的构成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深化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他特别说明,在中南半岛的东北部,发现许多汉式城址和墓葬以及汉朝文物,因其背景主要与汉朝的郡县统治及行政管辖有关,故未列入讨论。不过,越南中部沿海的情况稍有不同,这里虽一度属汉代日南郡辖区,但由于太过偏远,且有些地方长期为海洋贸易中心和中转港口,当地所出汉朝文物往往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很多重要信息,所以需加以关注。

东南亚发现哪些汉朝舶出文物

杨勇介绍说,东南亚目前发现和出土的汉朝文物主要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玻璃器等。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是马来半岛上最窄的地方,因处在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道上,故分布有许多与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遗址。近些年的考古资料显示,位于克拉地峡东岸的考山考遗址及塔差纳县境内一些遗址等,都有关于中国汉朝陶器出土的报道。这些汉朝陶器虽大多碎为残片,但风格依然可辨,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汉代岭南地区最为常见的几何印纹陶,即汉代“岭南类型陶瓷器”;二是江浙地区汉代流行的绿、褐色釉陶和方格状席纹陶器,也称汉代“江东类型陶瓷器”。

两汉时期,陶器作为大规模远洋贸易品的可能性不大。东南亚出土的这些汉朝陶器,推测是航海过程中用于储存水和食物的容器,其或可说明,曾有不少中国人甚至中国的船只到达过当地。而且从陶器种类看,这些中国人和中国船只,既有从南海沿岸出发,也有部分可能来自江浙沿海地区。

东南亚发现的汉朝铜器以铜镜居多,另有容器、炊具、印章、兵器、日常用具和钱币等,主要见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其中,铜镜年代涵盖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从形制和纹饰看,它们都是由中国输入,没有类似于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中亚等地发现的在当地制作的“仿汉镜”,部分铜镜的成分分析也显示,其与中国境内发现的汉镜相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汉朝铜镜有不少都出自当地文化的墓葬中,因此,其作为贸易品出现在当地的可能性最大。

杨勇认为,汉朝铜镜的海上丝路考古发现表明,在汉代海外贸易中,铜镜很可能是黄金和丝绸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输出商品种类。一方面,汉代铸镜业十分发达,当时的铜镜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通过贸易等途径不断向域外输出。另一方面,铜镜既可以照容,又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对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居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特色商品甚至奢侈品,因而可发挥较高的贸易价值。

铜容器和铜炊具方面,越南中部秋盆江三角洲一处墓地出土釜、盘、碗、鐎壶等6件铜器,这些铜容器和铜炊具与中国特别是两广、湖南等地汉墓所出同类器形制及风格均一致,应是由中国输入。在柬埔寨波赫墓地,也发现一些经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汉朝输入的铜碗和铜盘。

铜印章目前仅发现于泰国考山考遗址,为两枚一套子母印,子印瓦钮,印文不详;母印龟钮,阳文篆书,似“吕幼公印”四字。从形制特征看,这套铜印章的年代约在西汉晚期至东汉,主人应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在古代中国,印章通常情况下作为随身信物使用,“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既有前往汉朝的海外蕃客,也有很多出海冒险、打拼的中国人。考山考遗址出土的汉朝印章、陶器等遗物,便是重要见证。”杨勇分析说。

铜钱方面,越南秋盆江三角洲曾出土过一些中国汉代铜钱及新莽钱币,泰国北大年港附近也发现过新莽铜钱,这虽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贸易,但这些钱币数量很少,加上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其似乎不大可能作为流通货币在当地使用,当地人收藏它们并将之随葬于墓中,或只是出于好奇或赋予某种特别的含义。

铜镞方面,泰国考山考遗址出土1件中国秦汉时期常见的三棱锥形铜镞,推测由中国人带来,也表明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汉朝使团和商队,可能因风险很大而配备武装。

杨勇指出,铁器方面发现较少,主要见于越南中部沿海的沙萤文化墓葬中,莱宜墓地曾出土过多件可能来自中国汉朝的环首铁削刀;越南南部富和遗址曾发现1件据称来自中国汉朝的铁剑。

玻璃器则在泰国克拉地峡附近遗址出土不少,其中一些玻璃杯残片从器形和化学成分看,很可能是产自广西的汉代低钾石灰玻璃制品。

东汉后中国与岛屿东南亚联系增多

杨勇指出,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线路分布看,越南的秋盆江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以及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是中国汉式器物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显而易见,这几个地方都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繁盛一时的贸易中心。

他说,克拉地峡作为马来半岛上最窄的地方,东西宽仅50余公里。对古代的东西方海上交通而言,克拉地峡被学者形象称为南海与孟加拉湾之间的一块“踏脚石”,穿越它可省去绕行马来半岛南端的数月航程。许多中国汉朝器物出现在马来半岛的克拉地峡特别是其东、西两岸,肯定不是偶然现象,表明汉代中国通往印度等地的海上交通路线,很可能采取了穿越克拉地峡的方式。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从海路前往印度,中途要经过距离很近的两个国家,“步行可十余日”,此段步行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从陆上穿越克拉地峡的行程。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克拉地峡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愈加突出,成为汉帝国通往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

杨勇认为,整体来看,东南亚发现的汉朝文物基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发展在时间上大体吻合。关于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演化,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汉朝陶器和铜镜很值得关注。从年代看,它们大多属东汉时期。这或说明,进入东汉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岛屿地区(也称“岛屿东南亚”)的联系开始增多,而且不断有中国人和中国船只到达当地,甚至有中国人开始在此定居。

可以推断,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中国人对东南亚即南洋一带的地理、民族及物产等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触的过程。如果说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那么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他表示,东汉王朝在南洋的开拓,也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相适应:两汉之际,随着黄河流域移民大批南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这可能进一步激发了当时的海洋开发意识,并对东汉王朝在南海方向的进取战略产生积极影响;就南洋地区而言,这一时期印度移民的东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地区的开发以及当地与中国交往互动的热情,《后汉书》记载的曾遣使汉朝的叶调国就是此时于当地崛起。

在此背景下,加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向这些地方拓展和延伸也就显得理所当然。六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愈发兴盛,除和建都长江流域、面海立国等因素有关外,两汉时期在这方面的积极开拓显然也是其重要基础。

杨勇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但关注重点主要还是中国境内出土的各种舶来器物或文化因素,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域外沿线发现的相关遗存、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器物或汉文化因素却重视不够,这一状况显然不利于揭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全貌,也妨碍了对其内涵的深入探讨。

他强调,作为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物证,对东南亚等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汉朝文物的关注和研究,应当进一步加强并持续下去。

相关文章

  • 牡丹王子金晓海:祝全国人民猪年大吉[图文]
    牡丹王子金晓海:祝全国人民猪年大吉[图文]

    【艺术简介】金晓海(晓海),古墨堂史主,浙江临安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礼特供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家、G20峰会会晤厅背景画作者。现为杭州兰亭画院院长,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新华网书画频道艺术顾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会理事、浙江省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一级美术师、教授、国礼特供艺术家...

    197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纪念币收藏价格遇冷 店铺生意很冷清[图文]
    纪念币收藏价格遇冷 店铺生意很冷清[图文]

    纪念币收藏市场步入低谷,店铺门前冷清。本报记者丁倩见习记者何洪帅文记者白周峰摄影核心提示|纪念币,本是央行为纪念某些事件而特别发行的货币,却因各种原因流入收藏市场,其价格涨跌牵动着众多收藏者的神经。近日,记者走访郑州多家纪念币收藏市场发现,纪念币收藏市场已步入近两年最低谷,多数纪念币市值跌了50%,部分单个生肖纪念币更是跌了近70%,面对相当于被“腰斩”的纪念币价格,经营者直呼“吃不消”,不...

    69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画家维瑞·勒布伦[图文]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画家维瑞·勒布伦[图文]

    路易丝·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1755-1842)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她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瑞的女儿,在家庭影响下从小酷爱绘画,并成为名画家格瑞的学生。后来嫁给古画收藏家,同时也是画家和画商的勒布伦,从而以“维瑞·勒布伦夫人”之名活跃于画坛。她天赋极高,生性聪慧,是为数较少的女性画家中最著名的一位。维瑞·勒布伦夫人一生所作的肖像画大多数是女性肖像,她曾经为当时的女皇画过20...

    42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喜迎国庆 贺中秋——著名画家许敬如作品欣赏[图文]
    喜迎国庆 贺中秋——著名画家许敬如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介】许敬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北京艺轩画院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曲阜孔子文化艺术学院副院长,宿州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曲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艺术顾问。许敬如作品以大写意为基调,追求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他理性的继承了先贤艺术创作成就,六法兼备,又格因品殊,他讲究意境,心与物期、意在笔先、笔游神理,而旨在象外,较好的发挥了作品的...

    181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毕加索与《拿烟斗的男孩》[图文]
    毕加索与《拿烟斗的男孩》[图文]

    我迷上毕加索24岁的年轻之作《拿烟斗的男孩》(见图)之前,根本不知道,它在2004年5月5日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毕加索这幅粉红时期代表作《手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我迷上《手拿烟斗的男孩》,首先因为喜欢齐白石,先认识的这幅画中的东方元素:画中男孩背后的两束花,明明就是中国的水墨画。据说1956年,画家张大千曾去拜访毕加索,去访时,毕加索就捧出5大本画册给他看,每册都有三...

    69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图文]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图文]

    基弗在自己最新雕塑作品前被公认为全球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安塞姆·基弗,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作品常常充满张力,震撼人心(曾有评论家表示他从来不会创作琐碎题材的作品)。基弗自己也曾表示:艺术,应该是严肃、深刻的,绝对不应该是娱乐性、取悦观者的。并且,如果你购买了艺术品,也并不代表你理解真正的艺术。作为在世的最受世人追捧的德国表现主...

    44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郭宜中: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图文]
    郭宜中: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图文]

    李雷云长秉烛读春秋纸本彩墨2012年近年来,李雷的三国人物画越来越引起画坛的关注,国内一些知名的画家和评论家在评价其作品时,几乎都用过同样的话:“李雷的三国人物画,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对中国水墨画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平心而论,这并非溢美之辞。超越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实现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变,是李雷三国人物画最具个性的艺术特色。众所周知,由于...

    197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庆冬奥、迎两会——画家张金荣作品欣赏[图文]
    庆冬奥、迎两会——画家张金荣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介张金荣,天津塘沽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画师,中央电视台华人频道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幼与丹青结缘,喜涂鸦,无方寸,广涉猎,无师承,六旬收心,情归国画。近年画作以写意人物、花鸟为主;题材重古轻今,多为名人高士,野鹤闲云;重线描,淡墨彩,求神韵,清逸雅淡,偶受界内好评。1967年至今,国画、年画、版画、漫画、连环画多项多...

    185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艺先生“序•跋•书信”选萃之十:《国华书法作品集》序[图文]
    刘艺先生“序•跋•书信”选萃之十:《国华书法作品集》序[图文]

    国华学弟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至今已卅载有余。其求师经历堪比明代宋濂,故能打下坚实基础。其行书、草书俱佳。尤擅大草,杜甫《秋兴八首》便是代表。展卷拜观,少年锐气直扑眉宇,显然已入唐宋先贤堂奥,多年苦学,已见成果,今后宜在继承之余,探索适合个人路数,形成较为鲜明之个性,届时敝人当更刮目相看矣。庚寅孟春 实子刘艺谨识选自孟云飞主编《艺海无涯——刘艺的书法人生》,光明日报出版社...

    1663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孟云飞:李商隐《花下醉》浅析[图文]
    孟云飞:李商隐《花下醉》浅析[图文]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擅长诗歌、骈文。其诗构思新奇,风格迤逦,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但在仕途上,李商隐一生并不顺畅,会昌二年至五年这三年期间,他因母丧而去官闲居。在此期间,他的生活沉默寂寥,除栽...

    15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他是如今中国油画价格指数最高的艺术家[图文]
    他是如今中国油画价格指数最高的艺术家[图文]

    在当今华人画界,他和徐悲鸿的画作并插云际,各领风骚,一度交替刷新中国油画拍卖纪录。但是对于国人而言,徐悲鸿尽人皆知,而他,既便是在业内也鲜少被提及。他青年时他于1900年生于四川南充的富商家庭。在他20岁时与徐悲鸿、林凤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也因此相熟。有趣的是他没有像前两人一样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学院派艺术家,而是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走着另外一条绘画道路...

    147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写生 是从中获得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图文]
    写生 是从中获得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图文]

    龙泉写生 乐震文作传统向来就不应是固化的。一旦被固化,就意味着消亡。随着时间的延续,时代的印记总会注入传统中。当下,有些人把过往的绘画都视作传统,殊不知在所谓的传统岁月中,出现过多多少少尝试改变的创新者,精彩纷呈。中国画常被人们误以为先生带门生,按着已有的程式,世代相传。对于中国画的审视,人们有各自的评判准则,但往往是习惯于固有的衡量标准。比如有些渊源已久的技法或者构图。自“李郭”和“四王”以...

    69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威尼斯画派前传:水上之都的活色生香与混在猪肉中的圣马可遗体[图文]
    威尼斯画派前传:水上之都的活色生香与混在猪肉中的圣马可遗体[图文]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公元七世纪的初唐诗人王勃,用这样的语句来赞扬当时南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软实力。在文艺复兴那会儿,相比整个兵荒马乱的意大利,如果要勉强挑出一个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威尼斯当属一个幸运儿,但实际上她也有一肚子难言的苦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各城邦示意图相比临江的南昌城,威尼斯...

    128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李维世[图文]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李维世[图文]

    【艺术简历】李维世,资深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1943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著名画家萧淑芳、韦启美、李天祥、赵友萍、潘世勋等教授,在河北师大美术学院任教近40年,学生不下6000人,不少学生已成教授,名画家。省美协副主席中有7人,中国美协理事中有4人是其直接教过的学生。已出版9本专著,发表论文798篇(幅),共300多万字。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曾任河北...

    86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刘顺平与文昌阁碑记[图文]
    刘顺平与文昌阁碑记[图文]

    摄影 鲍海春作者:林新华说起乐清书法家刘顺平先生,引起人们更多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石碑。从他2017年为《刘伯温纪念堂碑记》撰书以来,一发不可收,先后撰书了《刘公谷碑》《重修智广禅寺碑记》,还自费出版了三碑帖,他与石碑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文化界街谈巷议的一段佳话。提起石碑,不得不溯源文字和石碑的关系。人类文明的产生、延续、传播、发展极大地依赖了文字的发明与发展。据说中国的文字由上古时代的仓颉发...

    923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