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李商隐,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擅长诗歌、骈文。其诗构思新奇,风格迤逦,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但在仕途上,李商隐一生并不顺畅,会昌二年至五年这三年期间,他因母丧而去官闲居。在此期间,他的生活沉默寂寥,除栽花植树、游山玩水之外,终日与酒为伴,但也恰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咏诵花木景观的诗歌,本篇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首。
诗人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因为爱花,所以寻芳之情盎然;既已寻得便为花之美艳所陶醉而不能自已;于是流连称颂之馀,便已是醉了。

其次诗人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挚爱。花无百日红,鲜花易凋零。夜深、客散、酒醒,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美好而满足的气氛霎时变得孤寂与飘零。而在露冷风寒、花事阑珊的氛围中,诗人对花的喜爱依然浓烈,想要趁着这夜阑人静之时,再秉烛夜游独自欣赏残花,可见其对花之痴迷。日间盛开的花朵,夜间也许已凋零。诗人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他在夜色朦胧中,手把红烛,品味这些即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呈现出的一丝光华,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与爱怜。

这首抒发对花陶醉流连的七绝小诗,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先以寻花开始,然后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足见诗人对花喜爱之强烈。诗人不仅爱花之盛开,也能接受花之凋落,实为难得,但整首诗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