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王燕安,女,1952年12月生于兰州,祖籍陕西米脂。1987年在刘文西教授指导下攻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西安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国画院外聘画家、黄土画派研究院画家、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美术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三届大展并获佳作奖、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绘画展、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延安颂美展、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全国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等。在《人民日报》、《美术》、《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美术观察》、《国画家》、《画刊》、《经济日报》、《中国美术》、《中国书画报》、《西北美术》等三十多种刊物上发表六百多幅作品。作品入选《中国高等院校工笔画新作评析》、《名家人物画》、《名家人物画小品》、《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画展作品集》、《陕西当代中国画集》、《陕西花鸟画集》、《黄土画派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家扇面作品专集》等三十余部画集。在《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美术》、《文艺报》、《美术报》、《西北美术》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库/王燕安绘画作品集》、《文之悦·画之乐》、《王燕安人物、人体速写实例》、《王燕安水墨作品集》和《梦里落花》五部。在西安、兰州举办个人画展五次。在《书摘》等报刊发表散文数十篇。
《血染无定河》140×145cm 2003年作
跋涉者的足迹
子墨
王燕安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国画专业教授。她自幼喜欢绘画,从13岁参加全国少儿美展算起,在这条路上她已经跋涉了近42年。她和同龄人一样,经历了文革被迫少年辍学下乡进厂的磨难,又受惠于高考恢复,成了刘文西大师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夹边沟的残阳》180×150cm 2017年作
这几年,陆续看了王燕安的画作,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我真叹服她的思维敏捷,手法多变,竟然作品呈现出如此多种样式。综观她的画作,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工笔,二是写意,三是彩墨,四是漆画。在1987年至1993年读研和初留校阶段,她画了一批工笔画,有人物有花鸟。
《年年红》144×162cm 2009年作
在造型上,她有坚实的写实功夫,又有大胆夸张、富于装饰的提炼能力,其工笔构图饱满,色彩或艳丽浓烈、或清雅素淡,格调高雅大气。大多女性画家画工笔细致入微有嘉,而大气沉郁不足,但她的画却毫无纤细柔弱之态。即使是一些花鸟小品也清新明丽典雅,无香软媚俗之气。此类代表作品是《采花节》,这是她89年读研时的作品,该作品用传统手法勾线渲染,表现了几个甘南藏族妇女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醉太平》98×180cm 2006年作
虽色调为冷色却不失热烈,画面工整细腻,层次丰富,特别是人脸上冷暖色调变化微妙,实为上乘之作,此画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展并获佳作奖和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她在美院学习时,人物、花鸟、山水皆全面地学习过,打下了较宽厚的基础,后攻读硕士学位,选择了工笔人物画专业。正当她在工笔领域里逐渐形成风格佳作叠出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眼病迫使她不得不放弃工笔,改攻写意。几年沉寂后,在写意画领域,她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春到凉山》171×193cm 2004年作
她的写意画,大胆奔放,用笔生辣,其气象之大,不让须眉。我想,这与她多年练习书法有关。近几年,她在写意人物画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手机奏鸣曲》、《米脂婆姨》、《春到凉山》、《飞虎》、《凉山老妪》、《角逐》、《血染无定河》、《跳动的音符》、《醉太平》、《飞影传梭》、《中国功夫》、等一批作品,每幅都有独到的表现手法,可谓匠心独具。
《祖孙三代》140×70cm 2017年作
这些作品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显示出她已在开掘艺术母体语言图式符号的层面上,走向自觉,渐成体系。《手机奏鸣曲》展现的是现代都市生活场景,三联画的形式,酣畅淋漓的笔墨,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几个边忙于他事边接听手机显得手忙脚乱的女子,让人感到了人们对现代高度快节奏生活的无奈。此画入选中国美协会员第二届中国画精品作品展。《血染无定河》是作者构想多年的作品,表现的是作者的祖父——王守义等六位先烈英勇就义的场景。粗狂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处理,不稳定的构图,将画面营造的腥风血雨, 悲壮惨烈。
《跳动的音符》98×180cm 2004年作
《手机奏鸣曲》158×125cm2005年作
此画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感情, 十分感人。《米脂婆姨》用三联画的形式塑造了几个不同时期米脂女性的形象。泼辣而又控制很到位的水墨呈现出丰富微妙的墨色关系,将水墨韵味发挥的非常耐看。该作2004年《人民日报》发表。这些水墨写意画作中,不少表现的是运动题材,同静止的人物相比,造型上难度要大的多,她却画的一个个生动传神,在《飞影传梭》里,没骨人物高度概括,把网球手表现的一个个姿态各异,生龙活虎,眉眼虽没画,但分明让人感觉到那灼灼逼人的目光,充分显示了她坚实的功力。
《飞影传梭》137×132cm2007年作
她有一个题名为《敦煌乐女》的系列作品,极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演奏各种乐器的妙龄女子,笔墨松动,画面空灵,意趣盎然,已完全脱开了学院派的影响。她的第三类作品是一批称之为《梦》的系列作品。这是因当时无画室,在一极小房间作画的无奈之作。无法作大画,只好作小画,便把关注点放在了形式探讨上,这一探讨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这些彩墨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在力求创新,她试图通过富于情感表现力的点线面和光色关系的组合,来抒发内心不可遏止的感情。
《较量》96×180cm 2008年作
在作品中她将西画的光与色注入到中国水墨画中,但却不是简单的素描光影照搬,而是将中国水墨技巧与现代的装饰平面图式构成相结合,将重彩技法与西方现代派色彩相交汇,使画面形成了一种清新鲜活、独具一格的新面貌。这些画虽已非我们看惯了的传统国画样式,却分明传递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无疑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她读研时还创作了一批磨漆画,数量虽不多,但质量可佳。其中《喜风》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并刊登在当年的《美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