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朝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历史上全面实现开放的朝代。这开放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中华各民族的融合。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吸纳他民族的文化,这种开放与文化融合表现在诸多方面,在音乐上最为突出。唐朝的音乐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不仅有汉民族的音乐,也有少数民族的音乐,甚至还有来自印度、朝鲜的音乐。在音乐创作上,以汉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吸收他民族音乐文化成分,取得重大成功的作品是《霓裳羽衣舞》 。 《霓裳羽衣舞》是唐帝国精神文化的一面鲜艳旗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霓裳羽衣舞》在宫廷燕乐中为大曲。大曲是由数支曲段编组的结构复杂的乐舞,是一种融乐歌舞于一体的联合表演。此乐集中了唐帝国音乐的精华,显示出唐朝音乐审美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关于此曲的创作过程,有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碧鸡漫志》卷三载:唐明皇梦游月宫,获得灵感,正想创作一首乐曲,此时,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 。此曲与唐明皇拟定的声调吻合,于是,他以月宫所闻为内容,以《婆罗门曲》为腔调,写成一个乐曲。
《霓裳羽衣舞》的创作过程,有两点值得重视:
第一,主体意识。唐玄宗创作此乐曲,依据的是一个游仙的梦境,基本思想属于道家及道教文化,这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 《霓裳羽衣舞》的创作,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体的。
敦煌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图》(局部)史敦宇 整理复原
第二,海纳意识。以上关于《霓裳羽衣舞》产生的各种说法,都肯定乐舞的音乐元素主要来自西域,西域文化当时是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些依附于唐帝国,有些独立。更多的情况是,一段时间归属于唐帝国,在另一段时间脱离唐帝国。虽然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与唐帝国的关系有分有合,但文化上一直进行着融合。 《霓裳羽衣舞》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出唐帝国对于汉民族以外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吸纳。
《霓裳羽衣舞》作为多民族优秀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霓裳羽衣舞》体量庞大。关于它的段数,有数种不同的说法, 《新唐书》说河西节度使进献《霓裳羽衣舞》十二遍;南宋姜夔说他在长沙见到一个《霓裳羽衣舞》的残本,为十八阕;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书中说《霓裳羽衣舞》二十段;现代学人杨荫浏则认为这部乐舞三十六遍。
《霓裳羽衣舞》的结构虽然复杂,演出形式却是灵活的。据史载,天宝四年(745年) ,册立杨贵妃时,杨贵妃在木兰殿上表演《霓裳羽衣舞》 ,用的是独舞的形式。而白居易在元和年间看到的《霓裳羽衣舞》则是双人舞的形式。
唐代诸多诗人非常喜欢《霓裳羽衣舞》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 :“ 《国史补》言:‘客有《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王维对于《霓裳羽衣舞》熟悉到如此地步,可见喜爱之深。白居易也非常喜欢《霓裳羽衣舞》 ,自称“千歌万歌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 。他有长诗《霓裳羽衣舞(和微之) 》 。此诗对乐舞表演全过程做了生动的描述,已经成为研究《霓裳羽衣舞》的重要资料。
从白居易的长诗以及其他的文献,我们试着探讨《霓裳羽衣舞》的美:
一、这部乐舞具有完整的结构。唐代的大曲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散序, (二)中序、拍序或歌头, (三)破或舞遍。虽然说三段结构是大曲的通例,但《霓裳羽衣舞》将这种结构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从白居易描绘来看,《霓裳羽衣舞》前半部分节奏是缓慢的,格调清徐,舒缓,这与这部乐舞表现月宫仙境的主题是切合的。逐渐进入高潮,美妙张扬到了极致。结尾给人的审美感受好像看见一只彩凤从天空降落,收却双翅,向着青天长吟。
敦煌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图》(局部)
二、舞女的服装与装束极为华美。据白居易的诗,“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郑嵎《津阳门诗》写唐玄宗生日时,宫中演出《霓裳羽衣舞》 ,舞女的着装是“梳九骑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宝缨络” 。
三、音乐富有特色。 《霓裳羽衣舞》的音乐源自南朝的商调与源自印度的《婆罗门曲》的成功融合。关于《霓裳羽衣舞》音乐的美,白居易用“秋竹竿裂春冰坼”“跳珠撼玉何铮铮”来比喻。王建有《霓裳辞十首》 ,其一曰:“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散声未足重来授,直到床前见上皇。 ”“听风听水作《霓裳》 ”曾经引起诸多学者的猜想。有人还在龟兹找到一个名“千泪泉”的地方,说此是当年《婆罗门曲》灵感来源处。
四、舞姿刚柔相济,充满魅力。白居易诗中描绘舞姿:“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舞姿不是一味地柔,一味地软,一味地轻,它也有刚,有硬,有重,取的是刚柔相济之美。虽然诗中没有言明此舞有着胡舞的因素,但从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胡舞的韵味,甚至能够想象出类似敦煌壁画、克孜尔壁画中飞天的风采。
五、精神境界高远深邃。这部乐舞创作立意,诸多资料认为是玄宗幻游月宫仙境而来的。唐代崇尚道教,以神仙境界作为人生。
综合《霓裳羽衣舞》各方面的成就,此曲当得上唐代精神文化的一面旗帜。它在中华美学史上的地位堪与李白的诗歌、怀素的书法、王维的画相提并论。
《霓裳羽衣舞》的命运悲喜交并。应该说,在唐代,它的命运是好的,虽然玄宗之后,此乐舞很少演出,但偶尔还可以见到。 《碧鸡漫志》载:“宪宗(805年- 820年) ,每大宴,间作此舞。文宗(826年- 840年)诏大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雅乐及《霓裳羽衣曲》 。是时四方大都邑及士大夫家,已多按习,而文宗乃令冯定制舞曲者,疑曲存而舞节非旧,故就加整顿焉。 ”五代,由于战乱,更重要的是江山易主, 《霓裳羽衣舞》逐渐湮没,至宋代, 《霓裳羽衣舞》已难觅其踪。大学者沈括在山西曾见《霓裳羽衣舞》残谱,竟然不知是否真实。南宋丙午年间,姜夔在长沙乐工的故书堆中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然虚谱无词。近代学人吴梅曾整理过《霓裳羽衣舞》乐谱,并排练过这一乐舞。吴梅用的曲谱来自清代《长生殿》中的《霓裳》曲牌。这一曲谱与唐代的《霓裳羽衣舞》是不是相似,有多少相似,就难说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萧友梅曾根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诗,编出《新霓裳羽衣舞》 。1923年12月,他亲自指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演出过。此外,也还有人编出名为《霓裳羽衣曲》的乐曲,但均属现代人的作品,与唐代的《霓裳羽衣舞》没有多大关系了。
唐代的《霓裳羽衣曲》也许真成了绝响!此乐舞自诞生到现在,已过去一千多年,现代观众多么希望能一睹它当年的风采,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