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张家祥的,都愿意把他作为兄弟、师友以此交往。这不仅仅是其书法上的敏而好学,学而不僵,学有所获所折服;而且为其正直、坚毅、敦实、坦诚、豁达所敬仰。其实实临《兰亭序》第一人的名声早已不径而出。
认识张家祥,完全出于偶然,但也不是偶然。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自幼喜欢书法,以文会友,认识张家祥也只是时间的事。我记得在一次全省书展时,通过薛伟东的绍介,得以约见了张家祥。
古人以“山”为象,幻化出三种境界,先是看山是山;再是看山非山;然后看山是山;或许长于泰山脚下的他,得其灵气,取其精华,而有了浸淫泰山石刻、秦篆、汉隶、唐楷、章草一脉书系执着中,日积月累,渐臻佳境。时过境迁,张家祥的书法历经风雨磨砺,用心去思考、揣摩、梳理、书体演变中规律与其衔接,从而把握碑帖中气韵血脉流动,进而融会贯通,得以整合。不难发现他信手写来字里行间透露出这种气息。
谈及《兰亭序》,张家祥滔滔不绝,个中滋味,翻肠道来。如何神似《兰亭序》?张家祥以唐冯承素摹本为范本,以保证从形到神的跳跃。张家祥说,别人学书法,只求书圣王羲之的神,而忽略了其形。殊不知形象一词,先有形及象,才为形象。张家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师从于于太昌、魏启后诸先生,考字问理、背临诸帖,上手自不是难事。
一见面就是一团随和扑胸入怀,有着儒道风韵的他,骨子里难逃那份做人的本份、朴实,而文质彬彬又随学识修养越发谦和。而反观其书法数次入展全国书法大展,也不难得到实至名归的结论。
临帖,不仅仅以本为临,而是帖外功夫。张家祥借此起步唐楷,上溯商周,涉猎魏晋,以此贯通,以学问滋养书法。多年以来,涉猎过铭文刻石、经典名帖为其书法表现手法带来异样神采,尤其章草来自皇象、索靖及陆机的平复贴等,浑然天成,拓宽了章草的领域。按说张家祥应该浸淫其中,日精所进,也不失为名家风范气象。
选择《兰亭序》作为研究课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面临到背临,从点画入手,字间构架,形成状态,章法气韵,入木三分。张家祥乐此不疲,以乐趣为依托,把书法当做功课,成为追求至极的想法。对于准确领悟,张家祥把每一个字放大了看,直至其中的律动和节奏烂熟于心,以致于魏启后先生这样评价:“其笔法结字直追山阴,咄咄逼真,可谓灯中取影、形神两全,绝非优孟衣冠可以比拟,列鼎前贤巨迹毫不逊色。”
古人讲究言行一致,如影随形。或许是他性情的物化,不矫揉造作,天真但不逾矩,在法度与性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男人过五十而不惑,张家祥在书艺的追求中,他早已以章草婉转流动、笔势奔放的书风在山东书坛形成了一道风景,从山东首届泰山文艺奖、全军四、五届展(连续一等奖),到中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二等奖)以及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展书展,他的书法作品屡屡“登堂入室”,冲出全军,走向全国。
书法总在有意无意地通过点画线条表现出书者的情感。观张家祥的书法,从变化中找个性,从书法中露性情,从性情中找到书法的气象万千。张家祥的书法也不例外地“物化”着他的真性情,他是圈内出了名的“性情中人”,潇洒率真,情义相应。在生活中,坚守他的书法,过着那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文人的书斋生活,朋友们笑他的书房比卧室大,书柜比米缸大,宣纸比钱币大,书法成了他的精神脊梁,也使他的生活艺术化。他爱岗敬业,醉心于书艺,把工作当艺术作品来经营,把书法创作像工作一样认真组织,把人生作为一件最大的艺术品去精心编制,从而取得了工作与书法艺术上的“双赢”。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一为天伦之乐,其二为内心的融洽和平衡,其三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现在,张家祥在工作之余,授业课徒,乐在其中。他善于在历史的经验中,寻找理念,独辟蹊径,与变中求新求活求发展,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如唐张怀瑾所言:“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祝愿张家祥一如既往地以孜孜不倦驰骋于书法艺术的天地间,将人间的美景,人间的真爱浓缩在飘逸洒脱又清新隽永的文字里,炫彩一方艺术的天空,旖旎一世的温润春光。(作者简介:任怀强,诗人,著名书画评论人,策展人。)
张家祥简介:
张家祥,1959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市,现就职于济南军区某部,大校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坛名家工程五百家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二等奖),全军第四、五届书法展(一等奖),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优秀奖),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等数十次全国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