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艺术最容易跨越任何障碍(比如语言不通),自由畅神地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事中国画艺术的我,年少时就十分痴迷俄罗斯(前苏联)绘画艺术,他们的素描、风景画、主题创作,还有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著名艺术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契斯加柯夫、列维坦、希什金、费申……以及那一幅幅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宏构巨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女贵族莫洛卓娃》、《通往弗拉基尔的路》、《伊凡杀子》等等,在当时其他欧洲国家还缺少这样扣人心弦的充满人文精神和表达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写实油画创作情形下,俄罗斯画家以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现了这一切。可以说,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近100年里,俄罗斯油画与那时风靡西欧的印象派绘画,包括后来的现代绘画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流派一起,构成了欧洲艺术史上的新篇章。
俄罗斯疆土辽阔,地域多为平坦,使得从这片土地上诞生的绘画艺术,也显得格外地气势壮观。他们不仅油画艺术影响深远,而且在文学、音乐、戏剧各个艺术门类,都对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有鉴于此,在20世纪近100年内,中国人从俄罗斯油画艺术那里获取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艺术专业院校都是以俄罗斯契斯加柯夫教学体系为前提,在教学大纲设计中,始终坚持以写实主义艺术为绘画表现宗旨,终于使中国油画特别是写实绘画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写实画家。不仅油画,在中国画写实人物创作表现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虽然正赶上那个时期国内政治运动的需要,不免打上了政治色彩的烙印,但中国写实人物创作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尽管早于此的徐悲鸿从留法学习中带来了写实画风,但也许是法兰西人性格造就的艺术,其写实因素并未给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带来更为实质性的改变,从这点来说,我们要感谢俄罗斯人的写实主义油画,实实在在给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带来的启迪。没有这一切,我们的写实主义特别是反映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在油画、中国画、雕塑等艺术领域里的步伐还要缓慢许多。
只有近距离了解俄罗斯油画,特别是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创作宗旨,才不会妄下断论(前些年,在关于国内艺术院校教学创作问题的讨论上,就有不少对俄罗斯教学体系的片面之词,或多加指责),同时也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即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和表现效果,看你是从哪个方面和角度去理解它接受它。在上世纪中叶,我们的写实油画和国画刚刚起步,急切需要在艺术创作和教学体系上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方法,给我们启发,使之少走弯路。当然最终的成功与否,还要看它与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结合情况。
漫步在俄罗斯几个主要城市郊外的大道上、公园内,一座座巨型雕像令人难忘。表现卫国战争的雕塑群像,如《战士组像——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事》、《祖国——母亲在召唤——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无名烈士墓》等,无不显示出雕塑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别出心裁的构思构图,还有与周边环境的谐调性。总体来说,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艺术情感是真挚的。写实性的雕塑手法,没有任何的扭曲做作。而当今国内许多城市雕塑,平庸多于独特,在前些年一股反对城雕以写实手法的呼声之后,中国的城雕多了些几何加抽象概念形成的“垃圾”雕塑,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结果。其实看了俄罗斯卫国战争雕像之后,深深感觉到以写实手法完成的艺术作品,仍有其动人之处,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艺术创作情感决定了一切的一切。只有艺术情感真挚动人,艺术家才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构筑起感人经得起考验的艺术形象。任何时候,艺术家的创作激情都要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始终。应该说,手法无所谓新旧,而在于创作的形象是否艺术、真实,粗糙、毫无情感的表现,即使借鉴了再新潮的观念手段,也无法掩盖其艺术语言的苍白。
近期我有幸到了以19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之一“列宾”名字命名的“列宾美术学院”参观,它的前身是“圣彼得堡帝国美术学院”。这是一所历史悠久记录着俄罗斯学院教育里程碑的著名美术学府。从这所学院创立初期到后来,遗留下的大量有代表性的习作来看,我对这所学院发展的每个过程,有了一个初浅的轮廓:所谓学院派艺术,无外乎在创作及教学运作上,一切都按部就班,照规律要求进行,如早期不少油画作品,内容多以表现宗教题材面目出现,不允许学生在艺术追求上有“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其结果是画面细节刻画上,让人觉得冰冷刻板,明显是其僵化的教学思想导致了创作的局限性,最终是画面效果灰暗而毫无生机,大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毫无疑问,其描绘技巧一直重复了欧洲人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形成的一整套油画样式。
或许人文精神未能照亮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和画坛。显然这一切,无法真正体现俄罗斯的写实艺术特点。在以后,特别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形成产生,就像一颗彗星划过天空一样,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还是由这所美院的学生,自发组成的这一画派,他们走进社会了解人间万象,在与社会自然的接触当中,感受艺术的创作真谛,由此而来的是用一种崭新的完全不同于早期那种两眼只盯住宗教题材,被太多条条框框束缚了心灵思想乃至手脚的做法,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画笔描绘现实生活的一切,这其实是艺术创作思想认识上新的突破,才有了大胆的跨越式步伐。也正是有了这一过程,才成就了对写实艺术发展有影响力的大师及一批批杰作,调子是热烈的,充满了创作激情。
可见,艺术创作及基础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学院式的条条框框。只有让教学与社会现实相互联系,才有可能在以往的描绘样式上形成新的变化,这也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实质深刻改变了俄罗斯的艺术和学院教学的命运所在。同样这一现象和艺术创作规律也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现,包括我们自己。
人皆有同情弱者悲天悯人的悲情意识。故在艺术史上,描写悲剧的艺术作品即使不一定多于其他形式,却能够让人久看不忘。且看巡回展览画派巨臂——苏里柯夫反映这方面的创作题材,可以随意地举出一二。
虽然,一幅绘画作品通过其造型构图形式、色彩、笔触的处理,可以产生或展示不同的艺术效果,每件艺术作品的处理过程也大致如此。但往往因为画家的艺术个性、禀赋喜好的不同,所赋予审美境界却可以不尽相同,那么造成画面的视觉震撼力也将有所不同。
擅长表现大场面,营造画面戏剧效果,通过典型环境的烘托,深入刻画典型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画家苏里柯夫,在他一系列巨幅油画创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等画面上,都以其冷色调渲染了每一幅作品的悲情色彩,它们似秋风中萧杀的寒意,或如冬天里凝固的雪原,作品情调悲壮而凄凉。
似乎生性对冷色调极为敏感,并由此化为一股酷爱之情,不断被这位画家演绎得淋漓尽致,成就了苏里柯夫个人色彩的一面。苏里柯夫这种善于驾驭冷色调艺术的处理特点,也给俄罗斯浩瀚的写实主义油画风格,注入了一种新的色彩活力。
属于北欧地理形势的俄罗斯,那漫长严酷的冬季,必然给每一位艺术家寻找与自己的审美理想相一致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和主题。画家苏里柯夫平生所描绘的题材,都尽可能找到与之相谐调的现实生活画面,这是对“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理论的有力印证和极好的诠释。如《女贵族莫洛卓娃》画面所展现的就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这对于深化这一事件内容的艺术感染力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冰冷的世界,寒意之中容易生发伤感情绪。这是作者长期酝酿构思的结果,据说是通过乌鸦与雪地这一情景,引发了画家的艺术想象,找到了与表现这一主题思想相关的切入口。
另一幅《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与《女贵族莫洛卓娃》一起,展现了画家艺术性格的丰富性,这是一个与创作悲剧题材联系在一起的伟大艺术家。在这幅与《女贵族莫洛卓娃》不分伯仲的巨作里,画家再次把他擅长之处发挥到极致。你看,在一个充满寒意的早晨,红场的天空和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让人寒颤的气氛下,那飘忽在周边的空气仿佛都要被凝固起来似的,而画家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调动画面的意绪,在整幅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冷颜色,使作品整体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得已完美的展现,取得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苏里柯夫在这两幅创作上所展现的艺术才华,折倒了当时从事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国油画家和国画家,他们在日常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都是以十分虔诚的学习态度追摹大师的写实技巧,甚至在构图和人物组合的关系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向大师学习的痕迹,这些都对后来国内的写实主义创作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当我们走入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特列恰柯夫美术馆参观,面对苏里柯夫这两幅伟大的创作,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赞叹声,伴随着大家缓缓的脚步声不停地出现,大家不断回味由这两幅巨作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即使今天艺坛变化多端,各种时尚化的观念艺术时时刻刻地冲击着写实主义绘画,但作为体现近现代写实主义艺术高峰的苏里柯夫这两幅油画创作,仍深深地感染着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