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史沿革
南开大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19年由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严范孙创办于天津,并首开北方私立高校男女同校之先河。1937年,天津沦陷,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三校回归,南开大学得以重建,张伯苓任校长。其实,南开大学的历史最早要从1904年算起。从1904至1905年,南开校名分别是私立中学堂、私立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三易其名。1907年秋,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该校首次以“南开”称。
南开大学身处自然的怀抱,作为著名高校,精神独立,心态平和,人文气息浓厚。
现在的南开大学是一所现代化高校,坐落在美丽的直辖市天津,似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二、校名赏析
“南开大学”——校门上的四个金光闪闪、飘逸潇洒大字,出自毛泽东主席之手。
1950年的南开大学,自昆明西南联大复员后,可谓百废待兴。当时的南开大学没有正式的校门牌匾。南开大学学生会写信,期盼毛主席为南开大学题写校名。时间不长,毛主席就回了信,写了几幅“南开大学”的字样,横幅、竖幅均有,让大家自己挑选。毛主席此举使南开人无比激动。
毛泽东主席钟情于书法,尤其赏识怀素。其书狂放不羁、风驰电掣;时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南开大学”四字秉承了毛泽东主席一贯俏俊飘逸、大气磅礴的字体风格。和其他的匾额题写的方式类似;“南”字和“学”字较之于中间的两个字大些。这种书写方式既是传统的,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因为按照一般的题写方式,书写内容本是应该两边的较大些,但是,却不似这般的对比强烈。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四个豪放酣畅的大字时,又并无突兀之感。“南开大学”四字字形以行书笔意为之,用笔上稍加草书意味,这样在易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灵动;同时,四字又带有一种右上方倾斜的势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暗示。
当我们细品这四个奔放的大字时,它的细微之处又是那么令人回味:“南”字的第二个笔画——撇,在四个字中尤为突出,像一面红旗飘展;“南”字在四字中整体右倾的趋势下略微正些,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整体的相似感,二来“开”字就起字形上来说,也不适合作左右摇摆状;“大”字整体是一种活泼向上的感觉,这与“南”字带有一种引领的意味是不同的;“学”字和“南”字不仅在字形上呼应,甚至在书写的意趣上也相近:都是把重心放在上部,给观者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观此四字,毛泽东诗人的潇洒浪漫,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革命家的磅礴大气,可以窥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