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3月6日,一篇名为《我在西安博物院发现了几处错误》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并引起热议,文内指出文物说明牌有多处错误。西安博物院随后发表声明称立即改正。陕西作为文化旅游大省,现有博物馆270余家,每年迎接千万级的游客,犯这样的错误真心不应该,如何才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瓦当、残片存在五处明显错误
该篇文章指出,博物院区的负一层环形展厅集中展示古代的建筑构件及模型,其中尤以秦砖汉瓦最具地方特色。在极具地方特色之一的瓦当及板瓦区却错误层出。
错误一:“佐弋”瓦当是汉代的官署用瓦,西安博物院的说明牌上把“弋”字错译为了“义”字。
错误二:汉代宫殿建筑用瓦“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属于九字长铭的吉语瓦当,说明牌上把“世”字错译为了“岁”字。
错误三:秦代“将作官瓦”残片,因为有戳印的铭文而显得珍贵,是秦代陶文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博物院工作人员却把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司空瓦残片”说明牌置于“将作官瓦残片”的正前方。
错误四:“昭礼官瓦”残片,博物院的说明牌上出现了两处错误:一是把“官”字错译为了“宫”字;一是把“唐代”误定为了“汉代”。
网友热议此举有毁西安文化形象
文章一经刊发,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并指出不仅西安博物院有这样的错误,陕西省其他博物馆也犯有类似的错误,并一直未改。更有网友质疑这次错误到底是程序上的放置错误,还是没有人去细心校对?在国宝级的文物旁边配上错别字,如何来体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简直有损西安作为文化旅游名城的形象。
网友正北方说:“博物馆之城”是西安的别称,出这些粗糙错误不应当。还有我们旅游地的汉译英更是错误百出,让老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西安旅游部门对这些问题该管管了。都当官不干正事行吗?大西安,大旅游,全域旅游不是光喊口号就能成的。
网友猫精灵说:博物馆的展放应该是有策展人的,而且应该定期修订,犯错误没关系,可是快十年了都没发现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或者是发现了懒得改。
网友阿田说:遥想当年,我同宿舍历史系古籍专业的大姐在某著名博物馆指出十几处错误,并斥责说:“这是我知道我指出的有这么多,其他我不懂的不知道还有多少呢!”
如此批判的声音在网上可谓是比比皆是。
博物院回应情况属实、全面排查
为此,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联系了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事已引起了院方的高度重视。经核查,文章反映问题属实。为此,西安博物院已责成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对标识牌进行更换,责令相关责任人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检讨。同时,组织相关专家和业务人员对博物院内展品标牌及全院标识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准确。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西安博物院欢迎社会各界继续监督批评,帮助他们查补漏洞,提高工作水平。从即日起,凡是在博物院内发现类似错误,一经核实,西安博物院将奖励小雁塔登塔票两张。院方也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和意识,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本次事件,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也联系了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蔡理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陕西省文物局一直有要求各文博单位及时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对于文物和说明片的内容一定要反复核实,并积极采纳接受游客的建议,将博物馆事业做得更好。当问及陕西省文物局接下来是否会带领各大博物馆开展相关整改活动时,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并没有得到确切回复。
专家:专业敬业不可失 莫毁陕西文化招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长寿在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时说:“文物牌上的错别字看似小错误,其实是个大问题。首先,它反映了博物院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敬业精神的缺失;其次,文物牌错误长达9年没有修改,反映了博物院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其三,博物院作为展示、研究、交流的地方,连基本的展示都没做好,怎么还能做好研究和交流,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最后,博物院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对内展示的是西安市民的素养,对外展示的是西安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游客了解西安文化、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一面镜子,更应该客观、真实的展现,而不是误导观众。”
他还指出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历史的展示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家园,不仅仅博物馆文物说明牌有问题,西安的商铺名称、著名街坊的指示牌、宣传标语都有印错的地方,这更是不应该犯的错误。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他表示首先专业事情由专业人才去做,确保专业性和权威性;其次各相关单位应该定期做好检查,查缺补漏,形成规章制度;最后,积极采纳群众建议,建立一个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发现问题积极沟通、主动解决,让政府和群众形成一股合力,各司其职把事情做好。公共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做好了公共文化建设,才能为陕西、西安创造良好的文化旅游条件,真正推动陕西文化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