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雕刀刻出的森林颂歌—读徐成春版画记
许志琪
徐成春是大森林里走出去的版画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初夏之夜,在成春住处,他找出近年来的版画新作示我,客气而诚恳地让我品评,此前,我与成春并不是怎样的相熟,只知他来自北极村,80年代中期曾任漠河县文化馆馆长,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并长期在森林和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写生体验生活,在连环画和版画艺术方面有造诣,而且有许多作品走出森林,面向世界,其中或入选国内美术大展和国际版画展,或被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外的美术馆收藏,等等。现在,我可以具体地解读其作品并通过作品来认识岭上的森林世界了。
当徐成春的画稿静静地面对着我。我翻开首页:《北极村》。画面主体景物中,有盈雪的江面,泊岸的渔舟,江岸的航标,旅游者歇身的木屋和浮升着袅袅炊烟的宁静的北极江村。这是浓缩了现实生活的场景,能让熟悉这里生活的人想起发生在小小江村里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如走出江村的女作家迟子建笔下的北极村人物风情。作者对画中景物选取了隔岸观察的视角,是片断式切入而非全景构图。在主色调处理上则采用黑白两色鲜明对比的手法:白色,是覆雪的渔舟和江畔建筑物及宽阔的江面,尤其是近景江面上的积雪,层次分明,新旧可辨,表层新雪颗粒烁烁,俨然北极之雪的特征;黑色,是江村的薄暮,是隆冬的松林,是悠远的时空。在这两色对比之中,令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美,感受到黑龙江畔北极小村的祥和与神秘。
成春告诉我,这是他一次沿江采风的结果。北极村,曾经是养育其自然和艺术生命的地方,他眷恋这块绿土。他还告诉我,这幅画的初稿并不似现在的样子,初稿中景物较多,无谓地旁逸斜出,对作品主题和意境有所冲淡,经中央美院朱源文教授和梁栋教授的指点,作者重新进行了修剪和提炼。这使我想起为文“惟陈言之务去”的切论,正是为文章、绘画乃至其它艺术门类应遵循的规律。
第二幅画稿曾在《赤子》杂志上作封底画刊发,标题是《兴安五月》。整幅画面由返绿的松林构成,林间有劳作的工人,有冬日的残冰,天空中仍降落着鹅毛般的白雪,没有风,雪在徐徐地落下来,松林挺立无语。这样的景物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而上空的落雪又隐隐现现地遮蔽着半幅松林,在形成画图层次感的同时,又承担着国画“留白”的责任。作为反映五月兴安自然特点的画作,这种笔法大概是恰到好处的。
在一般外界人的感觉中,五月已是繁花如锦的时序。而在大兴安岭,每年五月,总要有一场或几场春雪,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结束一个漫长的冬季。这景色,岭外人若不是亲临此地,恐怕是一生也难以得见。树挂、暖雪漫山遍野皆白,惟莽莽松林抖出一身坚翠的袍甲,衣红着绿的少女在这番天地里踏雪迎春,景致极妙。我想,成春作为一个森林版画家,对大兴安岭这种特有的自然景观一定深有所悟,不然怎会有《兴安五月》这样的作品成于笔下?芽
《走亲戚》是一幅很有生活情趣的作品。借看雪光,坡地上印下山林的投影,雪野里,几只麋鹿拉着雪爬犁飞奔,一只犬跑在前边带路。爬犁上,有一年轻女子隐身在鹿皮袄中,怀里约是抱着熟睡的婴儿,身前身后堆放着包裹和礼品一类的物什。小老板扬鞭策鹿,看上去心情急切而又透露着欣喜,口中似乎还唱起边陲森林小调。这幅版画给人的线条感很强烈:狗、奔跑的麋鹿及其绷紧的绳套还有后边的爬犁,共同构成一个长长的线状图案,而一排排树的投影也是线状的,这就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麋鹿来拉雪爬犁,这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而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让麋鹿与人之间体现出一种亲近之情,其意值得玩味。我很赞许这幅画作唯美的风格,感到整幅画如同一首旋律流畅的音乐——不是大起大落轰鸣震撼的重音乐,而是一支声调柔和的小曲;又如同一首意蕴优美的诗——不是苏、辛式豪放派的吟唱,而是王维式精巧明快的山水田园婉词。
与《走亲戚》相比,《流》则用纤巧细致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岭上河流的大气和沉静美。这是一条春天里的河,河面宽阔磅礴,湛蓝的河水在静静地流着,河面上飘浮着星星点点的残冰,而岸上的冰雪正在春阳的驱赶下渐渐退去,现出一岸色彩斑斓的卵石,如盛夏里大岭原野中遍开的山花;河心沙洲上倩影数点,候鸟已经来了。欣赏这幅画面,我不禁产生一种振奋的情绪,感到它从本质上反映了大兴安岭深邃而宏远的自然特征和由此而蕴育出的豪迈、进取的社会人文精神。
作者在大兴安岭鄂伦春人的生产和生活圈子里曾有过一年多的工作经历,他了解鄂伦春,同鄂伦春人结下了深深的情谊,至今仍能记下鄂伦春朋友们的名字。他说,那年冬季的一天,自己向一位鄂伦春猎人借了一匹马为森调队运送给养,奔驰中不慎落马,而一只脚仍别在马蹬里,那马拖着他疾奔,情况十分危急。同行的马的主人孟德宝见状毫不迟疑,端起猎枪就要向那马射击,正在这时,他幸好挣脱了马蹬。孟德宝说,你若是再有三两秒钟不能脱险,我的枪就响了。宁肯开枪打死自己心爱的猎马,也不让朋友受到伤害,这就是鄂伦春人的品格。
源头号子
【艺术简历】
徐成春,1960年生于沈阳,1985-1986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市道外区书画协会主席,北极森林版画协会主席。
自1979年开始美术创作,其中部分作品在《美术》、《连环画》、《版画世界》、《美术大观》、《华人美术报》、《诗刊》等报刊发表。
作品《远山故事之三》获第十五届韩国空间国际绘画展“发现价值”奖;《飘逝的萨满》获第七届日本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优秀奖;《飘逝的岁月》入选波兰国际版画巡回展。《遗失的层林》、《船之吟 潮之咏》、《记忆的河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和第十二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夜昼》、《源头的号子》、《冰封无季》等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神洲版画博物馆及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收藏。
2010年黑龙江日报美术馆举办“徐成春森林版画展”;“徐成春版画馆”在二龙山艺术村落成并对外开发;《徐成春版画》已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曾荣获1984年省政府表彰的“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和1988年“黑龙江省优秀文艺创作骨干一等奖”获1991年《版画世界》奖暨鲁迅奖章。
正是怀着对鄂伦春民族的一往深情,作者创作了带有浓浓的鄂族生活气息的《出谷》:山林倒映在汩汩的河水中,大面积翠绿的色调,看样子是夏天已经来了;一对鄂族夫妇把轻盈小巧的桦皮舟正在放进河水里,准备“出谷”,去山外的世界走走。历史上,鄂族人生活的环境太“自然”了,深山密林之中,没有通往外界的路,于是,他们常常要借助山林之间的河流,乘坐自制的桦皮舟出行。《出谷》就是以画面上的大风景、小人物展示了大兴安岭林海的浩莽和鄂伦春人对外界生活的需求与亲近。相比之下,《胭脂沟之春》则是更接近于大兴安岭地域生活现实的作品:采金船机械化的作业方式,红、黄、蓝三颜色的协调运用,高度地诠释着胭脂沟这块产金之地的昨天和今天。今天,胭脂沟之春终于来了,包括画面上那机械对流水的振动,都让人心情为之感奋。
也许有很多人只知道有白桦树而不知道有黑桦树。在大兴安岭,黑桦树不但有,而且成林。或者有人见了这种桦树不能相识,以为是林中的火烧木了。于是,作者创作的《黑桦白桦林》便揭示了这一物种的存在与美好。把黑白两种桦林组合到一起,这是一种大胆的想象,强化着创作的主体意识。秋天到了,是深秋。落叶,树下的小蘑菇,黑、红、黄色彩组成意蕴丰厚的图案。每个树干都是一组漂亮的线条,也可以理解成一种顽强的生命躯体抑或宁静的诗一般的境界。画稿的压卷之作是《极地行》,这完全是一幅极其抽象的属于意念和想象范畴的作品。
画面是北极的一个点,是缩小了的地球的一部分,灰白、墨绿和深紫色的三层次弧体由远及近,产生时空的移动感,把地球具象化了,令人感到视觉已经拓宽。几个着厚厚冬装者正在极地上踏行,如爱斯基摩人出猎,又似从远方而来的旅行者。画如诗,诗如画;诗无定旨,画难定意。我只想说:在这幅画的面前,我感到悠远时空的真切,人们和极地乃至整个地球正在走向美好的未来。
成春的这组版画是优美的、含蓄的,然而又是热情奔放的。画之美,源于岭上景色之美,人物风土之美,也源于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思索与挚爱,源于对版画这一画种艺术的孜孜探求。我想,徐成春版画的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一定能为大森林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