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 东战场的火焰 1932年 166cm 92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接受收藏周刊专访时强调: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星期二的早晨,秋风吹拂,海珠区昌岗路早已车水马龙,广州美院的大门车辆进进出出,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忙碌一天的开始,收藏周刊记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该学院教学楼8楼。这一天,是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每周固定为其在美院的硕士研究生上课的时间。
仍然保持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学陈设风格的课室里,简单几张桌椅,五六名学生正围着老师讨论着什么,看见收藏周刊记者到来,李劲堃依然是那种平易近人的亲和力, 他随手搬来两张木椅子,准备招呼坐下,但仔细观察椅子后生怕记者坐得不舒服,他又前后调了两次,“你们的到来,正好让他们都听听我们对于一些话题的探 讨。”
广州美院作为全国较早一批设立硕士点的美术院校,虽然至今仍未能建立博士点,但对过去几十年的教育,在同时作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的李劲堃看来,也有着可圈可点的成绩,“学院的教育成为了中国艺术版图不同板块、不同地域特点的内推力。”他为记者梳理近现代美术发展时,甚至一 再强调:“广东也有它傲人的一面。”
简介
李劲堃 1958年生于广州,广东南海人。1982年毕业于肇庆师范专科艺术系油画专业。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岭南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广东一直都被认为是美术重镇
收藏周刊:广美建立硕士点也已经将近四十年,您怎么看目前的研究生教学?
李劲堃: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什么广东一直都被认为是美术重镇?这个跟美术学院的教育很有关系,也跟近现代的美术格局特别是岭南画派艺术革命发端于广东很有关 系。同时,在整个中国美术教育的分布来看,东南片区,特别是华南地区,就以广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支点,设立了广州美术学院,学院的教育成为了中国艺术版图 不同板块、不同于内地地域美术特点的人才推动力,广州美术学院自从建立了硕士点之后,也使得广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人才。因此,广东要持续 人才辈出,保持文化活力,一定要重视美术教育。
收藏周刊:这里的美院教育有什么特点?
李劲堃:广州美院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理 念是,对当下的生活新的艺术思想的追求,同时努力去寻求能够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式。这是为什么在“新中国美术”“文革时期的美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 美术”以及“新世纪的美术”中,广东都敢为人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的原因,正是和这个地区的美术教育分不开,同时也使得广东作为一个沿海省份,在北 京、江浙等传统文化比较深厚的地区外,树立起了美术大省、美术强省的形象。
广东更多的是有融汇域外的元素
收藏周刊:全国有八所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几乎默认排在前列,如果要排名,广美处于怎样的地位?
李劲堃: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中央美院的教学跟广州美院是有相似之处的,在建国初期,他们同时具有了社会主义美术教育实践中的现实主义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 式。江浙由于人文背景,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倾向比较强,因此,在中国画方面,他们保持了明清绘画比较强的遗风,而中央美院跟广州美院则更倾向宋元绘 画,强雄硬朗又不失意境真实的倾向。
李劲堃 欧洲写生之二 2015年 纸本重彩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宋是比较开放的时期,而明清甚至清末,则是属于保守和封闭的时期。在北方,远离海 外,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是国家的中心,有一种气正道大的感觉,那里的不少画家也会以这样的审美风格来要求自己的绘画,这里的文化有一种沉雄博大的 性格;江浙以文人聚集,有着自己深厚的传统,侧重对文化人的禀赋要求,并将其倾注在绘画上,那里的文化有一种温婉的感觉。而广东,特别近现代以来,作为唯 一连接海外的通商口岸,是当时沟通海外与中原的重要口岸,西方的文化思想新生事物、工业革命成果、科学与风物,都是从广东进入内地,所以,岭南地区一时成 为中国重要的各种文化流入内地的聚集地,更多的是融汇本土地域文化及域外文化元素。所以,特别在岭南画派倡导的新国画出现的阶段,广东就出现了完全截然不 同的绘画方向和绘画风格,影响着近现代美术的走向。
如果把全国这几个地方的艺术家集中起来展览,我想各自的特点就会更加明显,我认为目前所 迫切要做的,要从各种的媒体,把现代广东文化成果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呈现出来,广东需要强调自信。这一点跟传播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广东在文化推介的力度和 策略都不如北京、江浙那样宣传得那么到位,以导致它始终处于一个不前不后的无关痛痒的尴尬位置。但纵观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广东也有它傲人的一面。
一个省竟然没有原作的观摩场所
收藏周刊:目前的学院教育是否也存在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李劲堃:现在的学院教育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经典名作,另一方面却让他们连最起码有观摩原作的条件都没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为何会突 然出现了一批这么重要的版画家,而后来却没有?这个跟当年鲁迅先生每年搜罗欧洲的、日本的优秀版画家的原作,供这批木刻家观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资料可 以看到,鲁艺教材曾经用过珂勒惠支、毕加索的原作。我们当年还能借到黄宾虹的作品临摹,但这个对于今天的学生,是想都不敢想。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觉 得很不合理的,一个省竟然没有一个提供美术工作者观摩原作的场所,没有原作教育的设施。很多学生读完大学及研究生都没有见过(名家大师的)原作。这与美术 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称,这也是制约了广东美术向高水平发展的一个瓶颈。
比如我给他们分析齐白石的昆虫作品,学生观察不细致就以为那昆虫的脚,是一笔完成,实际上根本不是,用放大镜来看,就能看出其中的微妙,有撇的,也有倒勾的,既有画画的味道,也有骨根,这才是作为美术大家能随心所欲的地方。如果有原作,学生能领悟到的境界也是完全不同。
我们尽量做些类似博士点课程的尝试
收藏周刊:可是现在愿意静下心认真品读古画或者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浮躁心理,以前对中国画“诗、书、画、印”的要求现在似乎都荡然无存了?
李劲堃:我认为浮躁不仅仅在于画家,更重要的是组织者,组织者的浮躁才让画家跟着浮躁。艺术家去寻求地位、名誉,我认为古来有之,聪明者不一定随波逐流,每 个时代总有值得留下来的人和事,也不一定怀疑当下人就今不如昔。一个百年的元代,能够让人耳熟能详的,还不就是那三五个画家?新国画到现在,短短一个世 纪,谈它留不下人,还为时过早,像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等我认为这些人放在中国的山水画史上,一定都不弱,并非说他们就能替代古代的画家,但最 起码,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改变,有着另辟蹊径的面貌。再例如林风眠,我们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国力有限等多方面原因,无法有效地保留他的作品,更使其颠沛流 离,倘若我们能够把他的所有作品梳理呈现,他绝对是一位中国绘画历史上很重要的大家。
收藏周刊:在教育方面,您有什么想法?
李劲堃:对年轻人的教育,我有两个想法,因为广州美院目前还没有博士点,这个申请 起来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不能等,没有名,最起码有实,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尽量做一些类似博士点课程的一些尝试。在边申请边等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 积累人才。目前省委宣传部已经同意并每年拨专款支持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研修院,以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做这样的尝试的方式,培养硕士程度教育以后的更高水平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