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涛,1951年10月出生于海城市,毕业于辽宁文化艺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历任辽宁美术家协会理事,本溪市美协主席,本溪书画院院长,、辽宁画院特聘画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聘任教授,现职本溪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作品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建军六十周年美展,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首届水彩,粉画展,中国画精品展,第四届中国画展等,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辽东风景画展”上海、广州、沈阳、大连、盘锦分别举办“丁涛油画艺术展”应邀赴泰国、日本、新加坡、印尼、法国及欧洲、台湾等国家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丁涛油画作品选》、《丁涛、王燕油画集》,《当代油画家,丁涛油画作品集》、《丁涛画海滨风情》,并著有《油画风景入门奥秘》一书,作品在《美术》、《画廊》、《中国油国》、《水彩艺术》、《名家静物》、《新华文摘》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其中油画《毛毛狗》得到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先生撰文刊于《美术》杂志,给予很高评价。
我以一个油画艺术家的视角,站在外围的层面上看中国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许更客观一些。
中国画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说在不同的朝代都在不断变化,但毕竟是独家品牌,独特的纸墨笔砚背后,沉淀出唯我独尊的一股潜流,成为中国画画家的独特的民族性与自尊,创作意识里无不体现我们普遍存在的共性的东西。艺术创作需要个性,而不是共性,应该认同传统既是民族的,民族既是个性的,在世界宏观的艺术舞台上是美好的;但是面对国人,千年不变的章法模式,势必会引起视觉疲劳,审美感单一;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也随之提高,普及性和专业性的美术教育渗透于当今每一位年轻人,在家装、服饰、旅游等等方面,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加多样化;试想一个现代简约的时尚小家庭,老套的水墨形式一定是有点格格不入。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国人千百年来遵循的中庸之道,不期然的成为个性创作的障碍,致使中国画愈见程式化,中国画如何把握去向,早已是美术界探讨的话题。八十年代的“美术思潮”时期,就有李小山提出:中国画已到穷途末路的时候了。吴冠中也有说:传统等于零。一国外金姓美术评论家,一口气评说了十数名当今走红中国画界的名家,他认为从学术角度看,关良才是真正杰出的中国画画家。此言一出,引来众说纷纭。抛去他的有些言辞过于偏颇,且对照旁观者清这一俗话,还是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学术上的事历来是各抒己见,对错先不去评说,历史当有结论。在看过众多评论及学术文章,加之对中国画的认知,个人比较清晰的认为变革为首要症结所在。
艺术创作不仅要跟随时代,还要超越当下,才会有好的作品;同时还要接受异化,吸纳外来的艺术影响;逐步完善发展继承自我民族传统绘画,即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世界上每一位艺术家都经历过如此三个不同时期:酷似,意象,抽象;也就是说从像,不像,完全不像的发展过程,是一切艺术创作的规律。所以,演变、异化是绘画艺术的必经之地。
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不断的想改变或超越自己,固有的传统和我们已掌握的绘画技巧,仍然是束缚捆绑自己手脚思维创新的拦路虎。哲人有说:造船是为了过河。可过了河是抛弃船,另选交通工具,还是背着船继续赶路呢?意思是说:技法掌握后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当随时代,无法胜有法的道理。
艺术具有独立人格属性才有可能创作出卓尔不凡的作品,尽管可能不被此时接受,待经时间的孕育发酵,彼时方显出它的艺术价值,成为可以流传于世的真正好的作品;不做艺术市场的奴隶,更不能用金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真正的艺术家都具有的本性便是重学术,学术的意义在于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在于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高度,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学识修养都体现在对学术的研习之中,展示于作品。
中国画也好,西洋画也罢,大致面临着同一个创新的课题,西方人早已完成了他们的酷似写实阶段,已经在玩意象、抽象,期间还借鉴了东方人的写意手法;而我们与西方相反,放弃意象回到了写实阶段,近年国展中盛行兼工带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写意手法近乎不见,无不体现出有些画家思想深处喜欢普遍存在的东西,看不清这一点,只能说眼界不宽泛。再如其它姐妹艺术:相声、京剧等,它们不是不好,而是改革创新不够,总是重复前人的模式,彰显创作上的共性,而不是个性。而衍生于相声基础上的小品、脱口秀以具有时代特征、紧贴生活、新颖欢快的形式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