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公简介】
祝英公,卧游山庄主人。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画院,师从王镛、陈平、王文芳诸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周口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盟盟员,现居北京。
作品入选:
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全国新时代山水画展
世纪·中国风情作品展
纪念中国长征七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中华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纪念叶浅予百年诞辰中国画作品展
黎昌杯·第二届全国青年中国画年展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世界华人书画艺术精品展
走近泰山·全国山水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河南省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
河南省书画院第二届作品展
第二届中日名家作品邀请展
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书画作品邀请展
韩国亚细亚美术招待展
全国名人四条屏国画作品大展
第二届全国山水画作品年展
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大展
锦绣中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
曾先后在北京、河南、广东、江西、安徽、重庆、甘肃、山东、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另有作品发表于《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艺术家》、《书法》《书法导报》、《书法之友》、《书与画》、等数十家专业报刊、杂志,并被专题介绍。《全国诗书画作品选》、《中国当代艺术家大辞典》、《中国书画》、《东方艺术家》、《中国美术》、《荣宝斋》、《艺术收藏》、《中国书画收藏报道》、《经典珍藏》、《中华收藏》等书画集或辞书有条目、作品及传略载入。
出版有《祝英公书画作品集》、《晋中行写生集》、《溪山卧游.祝英公山水画作品》、《当代实力派名家祝英公山水扇面精品选》、《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作品选》、《二十一世纪有影响力书画艺术家个案研究》,先后被邀请在香港、澳门、韩国、日本举办书画篆刻艺术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大型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山水作并在瀚海、嘉德、万邦等当代书画大拍卖中成功拍出。丈二山水《古松临风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被专业机构评为2015-2016年度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书画家之一。
(文/张华中)王岳川曾说:“书写是人的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手指手腕的运动书写并非是一种纯技法活动,相反,它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活动的踪迹:书写是一种古代延伸而来的文字,文字后面连接的是历代思想,思想后面连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它是思想和精神、历史和当下的直接呈现。”这种古代延伸而来的文字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信息最核心的东西,当书写成为与文化的建设同步,丰盈的字迹中蕴涵着是非的判断、情绪的表达和对生与死的理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这样一种书写状态表示敬畏和虔诚呢?
而在诸种书体的表现或者表达中,草书应该是最富于抒情魅力,最让人魂牵梦绕,为之颠狂的一种书体。强弱枯湿急缓之中,参差奇支侧偃仰之间,或狂风骤雨,乱石铺街;或剑拔弩张,金戈相搏;或飞瀑直下,枯藤绕槎;或湍流荡舟,惊涛拍岸,书者无不在狂放不羁的线条中倾注、饱蘸自己的情愫,让线条舞蹈,让线条歌唱,让线条燃烧激情,把灵魂照亮。一次书写就是一次感情的盛宴,一次性情的涅槃。所以有人说,谁想疯狂,就让他写草书,谁想一辈子灵魂都不得安宁,也让他写草书。我对草书始终有一种敬畏,对抒写草书的人更是尊重有加,因为他们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苏轼语)他们“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怀素语)他们的人生必定是绚烂多变,他们的抒情必定是淋漓酣畅,祝英公就是诸多书友中我最敬重的一位抒写草书的名家。
线条的诗意化处理是祝英公草书的一大特色。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极致,是书写的极致,是抵达灵魂深处的书写。既然这样,线条的诗意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诗意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浪漫的性情,一种充满诗人情怀的性灵。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怀素“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些充满了诗意的生命和有着生命的诗意的觉悟让祝英公奉为圭臬,以至他把诗性的浪漫气质,通过具体的用笔法则,顺着他的笔韵墨痕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他流动的优美线条中,读出他的精神轨迹。在这线条的背后,他更多从草书的本体入手,注重了提按顿挫、起承转合这些技术元素。尤其对使转的把握,更是游刃有余,做到“使转为情性”,“草贵流而畅”(孙过庭语)。虽然这些技法在诸种书体中都有表现,但草书中尤为突出,它甚至要求对其他书体笔法置入或融入草书之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这些技法的吸收,融化表达着英公对艺术修养的渴求和审美的再追求。他将自己对天地万物的理解、阐释、情感、憧憬借助于赋予生命意向的线条对外倾诉,而这些富于呼吸的生命的线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书家内心的睿智和机敏。
意象的雄浑打造是祝英公草书艺术的又一大特色。我们知道,意象通于“兴象”,意象艺术积淀着我国古代特有的美学观念,其理论基础是古代“立象尽意”的哲学观念,其艺术渊源来自古代诗歌“兴”的传统。《老子》眼中的“象”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说:“画取形,书取象。”张怀權更是推崇:“书者,法象也。”正是这种“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陆机《文赋》),“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意象让人感受到草书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趣味。不难看出,书中之“象”不是纯客观的、孤立的存在,常与“意”组合,而“意”的深刻程度则决定着象的内容丰富与否。
雄浑恰恰是祝英公精心打造的意象。在他的笔下,解衣盘礴,纵横自如,因物赋形,因势结字,行神如空,行气若虹,物我两忘,进入化境,其雄浑因墨的浓郁飘渺而神秘,因用笔的迅疾和笔势的扩张而蓄满张力。从雄浑中我们可以听到黄钟大吕的响声,可以看到桀骜不驯的狂野之美,感受到宇宙六合中唯我独尊的霸气,更震撼于来自他心灵深处的高吭引歌和浅吟低唱。雄浑是一部交响曲,一部史诗,一屏绵延起伏的群山,一片苍茫的大漠日出景象。雄浑是鼓舞,是思考,更是力量!
大动到大静的转换是祝英公草书的又一亮点。人们都说草书之难,难在要有大气魄、大性情、大追求、大境界。难在心毫合一,格致高华,任毫颖走蛇,点线飞落,踏雪无痕而掷地有声。更难在大动中有大静,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当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之后,她就不可避免地被注入哲学的内涵。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都有阴阳,书法更不例外。
动极生静,静极生动,有动有静,生命才会生生不息。此处的静,是相对的静,是心与线条的对话,是自省的审视,是心与墨的默契。“此时无声胜有声”。静象征着一种超越与超脱,是达于自然之大音。大音希声。张怀權《书断》列张芝草书为神品,其中有语评曰:“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太荒之野,韦仲将谓之‘草圣’,岂徒言哉。”
在张怀權的心目中,沉默之乡,太荒之野,都是玄妙无言的高境。可以说,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人生的最终归宿。静,超越艺术,至于宗教,归于太虚。我们在祝英公满纸云烟,雷电狂飙的背后,感到的是一片平静,一片平和,一片充满宗教和哲学意趣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心灵彻底放松,心境趋于平淡,心态近于平和,心尘得以洗涤,心绪变得单一,心情近于止水,从感情与审美上都来一次快速切换,达到与书家与艺术与天地的同和。
祝英公睿智机敏,才气过人,诗书画印俱佳,让人好生羡慕。年末岁尾之际,祝他在新的一年里“每日新,日日新,苟日新”。我相信,以他的实力功底,他的道德修养,他的文化积淀,通过不断磨砺,最终达到人性与笔性的浑然化一,以此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2013年12月6日写于听涛斋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