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图文]

时间 : 03-22 投稿人 : 吉尚 点击 :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走进位于西班牙马略卡岛帕尔马市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的墙壁年代久远,前方是一个宽广的露天庭院,从这个庭院可以俯瞰蔚蓝的地中海。进入博物馆之前,我在庭院处停下来,望着棕榈树在风中摇曳,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漂荡。进入博物馆,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陶瓷盘。这件作品凸显了毕加索以简洁的线条表现面部特征的高超技艺。一个房间里面陈列着胡安·米罗的版画,画中人物的姿势极富表现力,我看得出了神。两位大师的作品让我着迷,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

接着我步入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的主展厅。我发现在展厅的一侧有一些塑料袋,袋子里装着貌似鲜血的东西。袋子吊挂在一条管子上,像在输血。上下排列的两个螺旋状的圆圈将袋子固定住。我绕着袋子走了几圈,盯着袋子仔细看,感到惊奇与迷惑。在袋子后方,离地面60~90厘米的地方,挂着一组镜子,镜子按不同角度摆放着。镜子中映出参观者的腿部,包括我的腿。镜子后方倒挂着一棵小树,树干细窄,树枝上有许多黑色的小鸟,朝右对齐站着。而地板上有更多这样的小鸟,像是果实成熟后从树上掉下来似的。我对这些陈列品感到好奇,同时对它们的意义感到迷惑不解。

博物馆的一名守卫看到我迷惑的样子,用西班牙语跟我交谈。当他发现他的话让我更加困惑时,就改用英语。他友好地带我走到房间角落的一叠资料前,这些资料解释了每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我需要借助这些解说资料来理解这些陈列品的意义。不是因为我此刻身处西班牙才需要解说资料,即使是在我工作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当代艺术研究所,我也需要通过解说材料才能理解陈列品的意义。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 | 艺术杂谈西班牙马略卡岛帕尔马市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参观的经历引出了几个基本问题,我试图在这本书中加以阐释。当我眺望地中海的时候,我觉得光线、海水、色彩都很迷人。但是,是什么使得这个景色迷人呢?我敢肯定,如果我的父母亲跟我一起站在那里,他们也会觉得景色迷人。我想换做是你,也会这么觉得。当我们看到漂亮的景色时,我们的脑部是否会产生某些特殊的反应?我的直觉告诉我,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个景色很迷人。如果我的直觉是对的,那么对这种美的反应是否具有普遍性?除了眼前看到的自然景色,人的面孔与身体也会让人觉得特别美。自然景色、人的面孔与身体成为艺术的重要主题,并且在我们脑内的不同部位占据特殊的位置,这仅仅是巧合吗?当我们看到人的面孔与身体感到美的时候,与看到自然景色感到美的时候,脑部是否会产生某种类似的反应?

弄清楚我们被美的对象吸引时的脑部活动,并不能解答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对象是美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演化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是:能够提高人类生存机会的智力跟生理特征一样,是经过演化形成的。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改变了某些行为特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挑选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后代的伴侣。涉及人的美:人面部与身体的某些生理特性会显示人的健康情况。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选择伴侣时看重的一些生理特征,就是我们现在认为是美的特征。涉及景色的美:对于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祖先来说,既安全又有丰富资源的地方更具有吸引力。这样的地方能帮助一小帮人存活下来,尽管是过着艰苦而野蛮的生活。当我眺望地中海的时候,我感到一种平静的快乐。沉浸在美景中,我感到身心放松。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人类祖先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然而,这种快乐与欣赏露台上一个有魅力的女人的快乐不同,与品尝香味浓郁的西班牙杂烩菜饭的快乐也不同。这些快乐是什么,如何与审美或艺术相关联?欣赏毕加索制作的陶瓷盘与米罗的版画也能让我感到快乐。我欣赏他们高超的技艺,喜欢那些明亮的色彩与充满活力的线条。我想如果将米罗的一幅版画摆在自己家中,那该多好。我不知道买这样一幅版画要花多少钱。

这种快乐的感觉引出一个问题:审美体验是怎样的?在我们脑内,处理快乐的情绪系统处在远离表面的深层结构中。这些深层结构包括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脑内还有各种传递快乐的化学信号的神经递质,如阿片样物质(opioid)、大麻素(cannabinoid)、多巴胺(dopamine)。但是,不同类型的快乐在脑内会转换成单一的化学信号吗?木兰花香气给人带来的快乐,与赢得一次打赌或欣赏马克·罗斯科的画作时感到的快乐有相似之处吗?

为了将快乐与审美体验联系起来,我们陷入了一种悖论。人类经过演化,对美的对象产生反应,因为这些反应对生存有用。但是,审美反应并不具备有用性。脑内特定的奖赏系统与我们的渴望相联系。漂亮的面孔与身体对应的是我们对性的渴望,漂亮的风景对应的是我们对安全的渴望。适应性特征对最实际的需求很有用,这些需求包括找到一个伴侣,生育健康的后代以及在一个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然而,像第三代沙夫茨伯里伯爵安东尼·阿什利-库珀(Anthony Ashley-Cooper)与伊曼努尔·康德这些18世纪的理论家认为,审美体验是包含“不涉及利益的兴趣”(disinterested interest)的一种特殊体验。审美体验的快乐是独立的,它不会超出自身范围,与有用性扯上关联。当我看着米罗的版画时想道:如果将它放在自己家里,肯定会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这种幻想确实让我感到快乐(也许这种快乐不如真的买到这幅版画时的快乐)。然而,获得的快乐不是审美快乐。如果这些理论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审美快乐不涉及利益(这种观点绝对没有被普遍接受),那么我们就陷入一种悖论。不涉及利益的兴趣怎么可能具有适应性?类似的,如果奖赏具有适应性,也就是说具有有用性,那么奖赏怎么可能带来审美快乐呢?由于我在这本书中探讨的主题是美、快乐与艺术,因此我需要解决这个悖论。

不涉及利益的兴趣在脑内引起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会描述一系列利用老鼠面部的快乐表情做的实验。神经科学家肯特·贝里奇(Kent Berridge)与他的同事确定脑内有两套奖赏系统,即喜欢系统与想要系统。这两套系统彼此靠近,通常一起运作。我们喜欢想要的东西,想要喜欢的东西。尽管这两套系统通常一起运作,但也可以分开。喜欢却不想要是怎样的感觉?这是一种不包含想要得到的冲动的快乐。也许审美快乐就是这样一种快乐,是一种没有被想要“污染”的喜欢。想要却不喜欢是怎样的感觉?典型的例子是毒瘾发作时的感觉。吸毒者对毒品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喜欢的程度。吸毒成瘾是反审美状态的典型。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 | 艺术杂谈毕加索创作的盘子等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到目前为止,我将美、快乐的理论与我在帕尔马博物馆的经历联系起来,但我还没有探讨让我感到困惑的、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的展出(被固定在螺旋状圆圈上装着鲜血的袋子、按不同角度摆放的镜子、落在地上的小鸟)。虽然这些艺术作品很有趣,但我不觉得它们美。我欣赏它们的感觉与我欣赏毕加索与米罗作品的感觉不一样。这些展品引发我各种情绪,但这些情绪不是令人愉快的。我的感觉混合了好奇、厌烦、困惑,甚至是厌恶。这些展品真的是艺术吗?我们大部分人会将艺术与美联系起来。如何将这些当代作品与很多人认为艺术是美的、令人愉悦的想法相调和?是否存在一条分界线,一旦越过这条分界线,则需要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博物馆负责人等文化领军人物向其他人解释艺术的神秘之处?布莱克·戈普尼克(Blake Gopnik)是一位艺术评论家,在《华盛顿邮报》工作了很多年。他认为大部分艺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意义或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信息很少与美、快乐相关。然而,理解意义或信息并不容易。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从半途中插进一段很复杂的对话,并且天真地期望自己能明白对话的内容,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戈普尼克认为,研究艺术的科学家满脑子都是18世纪的美学理论。神经美学与演化美学也许是最前沿的科学,但是它们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于当代艺术。

关于艺术审美,我的看法是要制定一个能够容纳所有艺术的框架,包括当代艺术以及其他任何时期的艺术,甚至是50年后或200年后的艺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认识艺术审美体验的三大要素。由心理学家岛村(Art Shimamura)提出的三大要素包括感觉、情绪与意义。在艺术中,引起感觉的可以是绘画作品明亮的色彩及醒目的线条,也可以是音乐的韵律与旋律。由艺术引发的情绪通常是快乐,但也可以是厌恶或其他任何微妙的情绪。艺术的意义可以是政治、智力、宗教、仪式方面的意义,甚至可以是颠覆性的意义。艺术家可以让观赏者参与到文化对话中。我们需要的框架能够包含各种感觉与情绪,并与各种可能的意义相关联。从事艺术工作的有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家、艺术哲学家,他们对这三大要素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不管理论家认为哪一方面最重要,都可以在一个科学框架中进行验证。然而我们知道,当代艺术对科学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的内容包括弄清楚科学是否能解决艺术的意义问题,以及这个挑战是否为科学设定了一个界限。

我们的脑部是否有一个专门处理审美体验的神经网络?对脑部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神经网络是不存在的。如果将审美各要素分解开来,明显不存在专门处理审美感觉、情绪或意义的特定的神经网络。我们应该明白,艺术是一个灵活的整体。“灵活的整体”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脑与演化机制。我们的神经子系统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产生审美体验。形成审美体验的特定的子系统是受经验与文化操纵的。由于整体的各部分可以灵活地参与运作,艺术或审美体验可以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印象主义画作如今受到大部分人的推崇,但在最初的时候却受到鄙视。当然,人类的脑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并没有变化,我们的知觉与奖赏系统还是一样的。发生变化的是建立在知识与经验基础上的特定的知觉与奖赏系统之间的联系。艺术与审美体验具有丰富性,甚至是不可预测性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灵活性。依靠这种灵活性,审美的各要素才得以组合在一起。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 | 艺术杂谈米罗的画作。图片来自网络

我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具有艺术本能吗?本能是一种行为适应,之所以得到演化,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的祖先在应付环境时具有某种优势。在对艺术本能的证据进行考察后,有一点很明显:确定适应性行为由什么构成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尤其在涉及像艺术这样复杂的对象时。我们不得不发挥想象,在某一特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我们现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周围的各种机构,还有使个体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一些东西,与我们为什么会演化成现在这个样子基本上没有关系。人类是属于过去的生物。

在演化过程中帮助人类存活下来的那部分特征仅仅只是人类的一部分特征而已。不是组成人类心智的所有特征都具有适应性,有些特征会与时俱进。古生物学家史蒂文·杰伊·古尔德(Steven Jay Gould)将演化副产品称为“拱肩”(spandrel)。拱肩是一块三角形建筑空间,由圆柱与拱门在一个空间内相连接而形成。拱肩在建筑设计中不具有功能性,只是其他重要结构(如圆柱、拱门、墙体)的副产品。但是拱肩不只是作为背景,它可以变得很突出。如教堂或其他经典建筑的拱肩经常被装饰起来。拱肩的出现是一个意外,因为它不属于空间结构设计的一部分。但它可以发挥有趣的作用,甚至成为空间的一个焦点。

研究艺术演化的学者倾向于在两种观点中做选择:要么将艺术看作一种本能,要么将艺术看作演化的副产品。将艺术看作本能的学者指出,艺术无所不在。不管在古代文化中还是在当代文化中,都存在艺术。如果艺术无处不在,那么它当然是一种本能。已故哲学家丹尼斯·达顿(Denis Dutton)甚至将著作的题名定为《艺术本能》(The Art Instinct)。将艺术看作副产品的学者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实践具有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并且受文化决定。“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不具备任何有用性,艺术肯定是对我们祖先有用的其他能力的副产品。仅艺术具有多样性这一点就质疑了认为艺术是一种本能的观点。这么多不同的对象怎么可能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我将会论证,将艺术看作本能或演化副产品的观点都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我们需要采用第三种方法来思考艺术。一种在日本被饲养了250多年的小鸟可能启发我们想到第三种方法。

我的旅行从欣赏帕尔马海湾的美景开始,接着观赏毕加索与米罗的作品,思考自己对这些精致优雅的作品的情绪反应,最后对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的展出感到困惑。在这本书中,我会做一次同样的旅行,只是速度更慢。我从令人兴奋的美开始讨论,接着讨论令人愉悦的快乐情绪,最后探讨令人惊奇的艺术。我将向你展示,我们的祖先如何受本能驱使对美产生渴望,而我们又是如何徜徉在艺术世界的。

相关文章

  • 滥用PPT对书法传承的影响[图文]
    滥用PPT对书法传承的影响[图文]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随着电脑的普及,PPT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如果在教学中利用PPT对一些诸如图形、数据、表格等内容的使用,既方便、准确又节省时间,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传统文化学科的讲授、讲座则不适宜提倡,因为这带来很大的弊端,特别是对书法传承的影响。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师者当然必须运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来传道和解惑,而不是对着事先准备...

    89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要收藏投资17版熊猫币,先看看他们怎么说[图文]
    要收藏投资17版熊猫币,先看看他们怎么说[图文]

    2017版熊猫币已经发行一月有余,尽管因大环境影响,市场表现平常,但对17版熊猫币的投资与收藏,依然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熊猫普制币是世界五大投资币之首,拥有非常好的投资属性,而其精制币则因工艺的精美,成为了众多收藏人士的首选。关于收藏投资新近发行的17版熊猫币,他们的观点或许对你有所益处。投资商:从发行量看商机2017年熊猫精制金币和1公斤精制银币的最大发行量与2016年持平,而150克精制银...

    58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用一汪清水述说奥菲利亚的悲伤[图文]
    用一汪清水述说奥菲利亚的悲伤[图文]

    堕落“我和东方人一样,做的不是雕塑造型本身,我做的是‘精神’”。来自罗马的艺术家奥利维艾罗(Oliviero Rainaldi)的表述,与走入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观众的感受有相当大程度的契合。在那里,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身处庄重仪式中的肃穆感。奥利维艾罗的雕 塑、素描、油画等作品,引导着人们在平面与立体之间穿梭,展厅成为一个对宗教、神学和哲学的思辨之地。 奥菲利亚奥利维艾罗的作品广泛使用...

    43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2020.G20.抗疫一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品解读[图文]
    《2020.G20.抗疫一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品解读[图文]

    《2020.G20.抗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布面油画300cmX800cm罗田喜 罗婧 作2020年—2022年01作品简介《2020.G20.抗疫一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幅反映全球抗击COVID-19大流行背景下国际合作精神的作品。画面描绘了各国政府积极响应、共同努力抗击疫情的场景,传达了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时团结合作的重要信息。当2020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人们翘首以盼新的一...

    186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黄苗子评沈从文书法 不吝夸赞 [图文]
    黄苗子评沈从文书法 不吝夸赞 [图文]

    图一图二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次故乡湘西凤凰行,是在1982年。这一年,他80岁,在黄永玉先生的催促和安排下得以成行。除黄永玉之外,另一位陪沈从文回故乡的是黄苗子先生。因为二叔郁达夫之故,苗子、郁风夫妇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与沈从文就一直有着密切往来。沈从文不止一次向他们讲述当年郁达夫对他的帮助。1923年,独自漂泊北京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在生存艰难之际给郁达夫写信吁请关注和帮助。此时,来到北京的...

    211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碧野清纯——白阳道人之其人奇画[图文]
    碧野清纯——白阳道人之其人奇画[图文]

    白阳道人,姓杨字光永,对待艺术像对待亲人和朋友一样不虚伪,不妄为,力求使自己更真、更纯、更亲切,他作画时气定神闲显示着一个思想者的睿智。他眉头微锁,能让人读出他那洞穿万物的深邃,他目光悠远,能让人感受到他虚怀若谷的情怀,他的画语言纯粹,淡雅清新、韵致、遒劲,给人一种闲谈的空灵,雅秀超逸,无人往返的仙境,感受到他陶醉在作品的创作之中。这位儒雅的智者,常去用碧野清纯,朴茂淋漓,净、寂、仁来净化自己,...

    79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张秀进:工笔写意两相融[图文]
    张秀进:工笔写意两相融[图文]

    2008年“锦秀山河韩国展”获奖作品《碧水亭亭自在天》张秀进,人如其名,是当代画坛中的“艺术之秀”。她从知青到教师,从单位里的领导到专职画家,她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辗转磨砺,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始终未变的是她的画家身份和矢志不渝的绘画情怀。张秀进擅长中国花鸟画,其画作从不拘于一种形式,无论是花鸟、山水,都透着一股严谨的态势,以宣扬真善美为原则,抒发...

    192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杨乾钊[图文]
    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杨乾钊[图文]

    艺术简历杨乾钊,重庆巴县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水彩画学会副会长,西安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1965年从四川美院毕业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多次获奖。1978年任教于西安美院。1994年后任西安美院成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成人教育先进个人奖等多种奖励。并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坚持科研、创作,于近年发表专著、出版画册、参与编著辞林等10余部(册)...

    21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整顿令”开启文玩市场阵痛期[图文]
    “整顿令”开启文玩市场阵痛期[图文]

    古玩市场上良莠不齐的艺术品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的通知,整顿范围包括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古玩(文玩)和旧货市场、文物旅游景区、经营古玩(文玩)的互联网网站等经营主体。通知强调,要形成震慑非法经营文物行为的高压态势。那么,主管部门的“整顿令”会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从业者又应该如何规范经营?市场整顿叫停文物非法经营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

    119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九月花神 意在菊:王默菊花小品欣赏[图文]
    九月花神 意在菊:王默菊花小品欣赏[图文]

    农历九月是我国菊花盛开的季节,怒放的菊花,鲜艳夺目,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神韵清奇,意境深远,菊花傲寒凌霜,临危不惧的高尚情操,使人们尽情地尝菊、谈菊、吟菊、写菊、画菊、爱菊。所以人称菊花为“九月花神”。菊花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菊与梅、兰、竹并列称谓“四君子”。我国栽培菊花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我国人民辛勤劳作,已培育出观赏菊花两千种以上。早在秦汉时期,菊花与人们生活关系就非...

    62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以齐白石“梅”“菊”题材为例再谈衰年变法(上)
    以齐白石“梅”“菊”题材为例再谈衰年变法(上)

    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晚年变法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借助学界近年来整理出版的新材料,齐白石研究者、齐白石曾孙女齐驸近期通过对20年代变法期间齐白石的京华生活进行考证,并以此切入点重新审视齐白石“梅”“菊”两种传统文人画题材,对它们在齐白石变法历程中的风格演变重新进行梳理分析,尝试以新的角度分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成果和动力。本文为全文上半部分,从齐白石在北京的生活状况说起,探索其内心对于“变法”的渴...

    79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在继承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神采[图文]
    在继承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神采[图文]

    陈师超书法艺术简介陈师超,字乃冰、号石壑,1963年10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其作品先后入全国第七、八、九(获奖)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千人千作提名展等。2009年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2012年荣获山东省书法事业突出贡献奖。——从观念上求变。书法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观念和境界决定书法的品味。取法乎上是化古创新的根基,更新观念是化古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

    37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策展人作为艺术顾问有多尴尬和灰色[图文]
    策展人作为艺术顾问有多尴尬和灰色[图文]

    比阿特丽克斯·鲁夫。图片: Michael Stewart/Getty Images比阿特丽克斯·鲁夫(Beatrix Ruf)可谓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之一了。今年9月,她突然辞去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馆长职务时,对艺术界可产生了不少冲击。她的离职是由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系列调查报告提出的,特别其中牵连到了她在担任博物馆馆长期间兼职一家艺术咨询公司时,与私人藏家的合作,以及其它的潜在利益冲突...

    186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艺术品市场“饥渴”呼唤金融[图文]
    艺术品市场“饥渴”呼唤金融[图文]

    估值千亿元的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迄今只有一家银行做常态化投资,近年来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却很少对有数千年积淀的中国艺术品“感冒”。艺术品投资风险高,最“冷静头脑”的金融机构如何把控?普通家庭未来又能在艺术品理财上赶上哪一波“红利”大潮?潍坊银行原行长史跃峰说,金融化的艺术品,是被金融度量过的,市场有更高的认可度,有更强的流动性,因为现在选质押品的时候,浩瀚的艺术资产金融机构可能只选一部分,绝大...

    68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岁朝图》:被遗忘的春节雅事[图文]
    《岁朝图》:被遗忘的春节雅事[图文]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董诰《仿钱选岁朝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陈洪绶《岁朝清供》轴岁朝时节,中国人素有贺年祈福的雅兴,自古以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或依天地造化插花,或以吉祥之语、吉祥之图开笔,遂有“岁朝清供”和“岁朝图”,春意盎然,生机四溢,亲友间相互馈赠,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这一时节的节令画,还有雪景山水。雪是冬季的精灵。人们爱雪盼雪,怎能不以翰墨丹青描绘这眼中抑或心中洁净而明亮的世界?今天,...

    13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