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图文]

时间 : 03-22 投稿人 : 吉尚 点击 :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走进位于西班牙马略卡岛帕尔马市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的墙壁年代久远,前方是一个宽广的露天庭院,从这个庭院可以俯瞰蔚蓝的地中海。进入博物馆之前,我在庭院处停下来,望着棕榈树在风中摇曳,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漂荡。进入博物馆,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陶瓷盘。这件作品凸显了毕加索以简洁的线条表现面部特征的高超技艺。一个房间里面陈列着胡安·米罗的版画,画中人物的姿势极富表现力,我看得出了神。两位大师的作品让我着迷,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

接着我步入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的主展厅。我发现在展厅的一侧有一些塑料袋,袋子里装着貌似鲜血的东西。袋子吊挂在一条管子上,像在输血。上下排列的两个螺旋状的圆圈将袋子固定住。我绕着袋子走了几圈,盯着袋子仔细看,感到惊奇与迷惑。在袋子后方,离地面60~90厘米的地方,挂着一组镜子,镜子按不同角度摆放着。镜子中映出参观者的腿部,包括我的腿。镜子后方倒挂着一棵小树,树干细窄,树枝上有许多黑色的小鸟,朝右对齐站着。而地板上有更多这样的小鸟,像是果实成熟后从树上掉下来似的。我对这些陈列品感到好奇,同时对它们的意义感到迷惑不解。

博物馆的一名守卫看到我迷惑的样子,用西班牙语跟我交谈。当他发现他的话让我更加困惑时,就改用英语。他友好地带我走到房间角落的一叠资料前,这些资料解释了每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我需要借助这些解说资料来理解这些陈列品的意义。不是因为我此刻身处西班牙才需要解说资料,即使是在我工作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当代艺术研究所,我也需要通过解说材料才能理解陈列品的意义。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 | 艺术杂谈西班牙马略卡岛帕尔马市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参观的经历引出了几个基本问题,我试图在这本书中加以阐释。当我眺望地中海的时候,我觉得光线、海水、色彩都很迷人。但是,是什么使得这个景色迷人呢?我敢肯定,如果我的父母亲跟我一起站在那里,他们也会觉得景色迷人。我想换做是你,也会这么觉得。当我们看到漂亮的景色时,我们的脑部是否会产生某些特殊的反应?我的直觉告诉我,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个景色很迷人。如果我的直觉是对的,那么对这种美的反应是否具有普遍性?除了眼前看到的自然景色,人的面孔与身体也会让人觉得特别美。自然景色、人的面孔与身体成为艺术的重要主题,并且在我们脑内的不同部位占据特殊的位置,这仅仅是巧合吗?当我们看到人的面孔与身体感到美的时候,与看到自然景色感到美的时候,脑部是否会产生某种类似的反应?

弄清楚我们被美的对象吸引时的脑部活动,并不能解答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对象是美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演化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是:能够提高人类生存机会的智力跟生理特征一样,是经过演化形成的。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改变了某些行为特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挑选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后代的伴侣。涉及人的美:人面部与身体的某些生理特性会显示人的健康情况。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选择伴侣时看重的一些生理特征,就是我们现在认为是美的特征。涉及景色的美:对于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祖先来说,既安全又有丰富资源的地方更具有吸引力。这样的地方能帮助一小帮人存活下来,尽管是过着艰苦而野蛮的生活。当我眺望地中海的时候,我感到一种平静的快乐。沉浸在美景中,我感到身心放松。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人类祖先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然而,这种快乐与欣赏露台上一个有魅力的女人的快乐不同,与品尝香味浓郁的西班牙杂烩菜饭的快乐也不同。这些快乐是什么,如何与审美或艺术相关联?欣赏毕加索制作的陶瓷盘与米罗的版画也能让我感到快乐。我欣赏他们高超的技艺,喜欢那些明亮的色彩与充满活力的线条。我想如果将米罗的一幅版画摆在自己家中,那该多好。我不知道买这样一幅版画要花多少钱。

这种快乐的感觉引出一个问题:审美体验是怎样的?在我们脑内,处理快乐的情绪系统处在远离表面的深层结构中。这些深层结构包括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脑内还有各种传递快乐的化学信号的神经递质,如阿片样物质(opioid)、大麻素(cannabinoid)、多巴胺(dopamine)。但是,不同类型的快乐在脑内会转换成单一的化学信号吗?木兰花香气给人带来的快乐,与赢得一次打赌或欣赏马克·罗斯科的画作时感到的快乐有相似之处吗?

为了将快乐与审美体验联系起来,我们陷入了一种悖论。人类经过演化,对美的对象产生反应,因为这些反应对生存有用。但是,审美反应并不具备有用性。脑内特定的奖赏系统与我们的渴望相联系。漂亮的面孔与身体对应的是我们对性的渴望,漂亮的风景对应的是我们对安全的渴望。适应性特征对最实际的需求很有用,这些需求包括找到一个伴侣,生育健康的后代以及在一个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然而,像第三代沙夫茨伯里伯爵安东尼·阿什利-库珀(Anthony Ashley-Cooper)与伊曼努尔·康德这些18世纪的理论家认为,审美体验是包含“不涉及利益的兴趣”(disinterested interest)的一种特殊体验。审美体验的快乐是独立的,它不会超出自身范围,与有用性扯上关联。当我看着米罗的版画时想道:如果将它放在自己家里,肯定会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这种幻想确实让我感到快乐(也许这种快乐不如真的买到这幅版画时的快乐)。然而,获得的快乐不是审美快乐。如果这些理论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审美快乐不涉及利益(这种观点绝对没有被普遍接受),那么我们就陷入一种悖论。不涉及利益的兴趣怎么可能具有适应性?类似的,如果奖赏具有适应性,也就是说具有有用性,那么奖赏怎么可能带来审美快乐呢?由于我在这本书中探讨的主题是美、快乐与艺术,因此我需要解决这个悖论。

不涉及利益的兴趣在脑内引起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会描述一系列利用老鼠面部的快乐表情做的实验。神经科学家肯特·贝里奇(Kent Berridge)与他的同事确定脑内有两套奖赏系统,即喜欢系统与想要系统。这两套系统彼此靠近,通常一起运作。我们喜欢想要的东西,想要喜欢的东西。尽管这两套系统通常一起运作,但也可以分开。喜欢却不想要是怎样的感觉?这是一种不包含想要得到的冲动的快乐。也许审美快乐就是这样一种快乐,是一种没有被想要“污染”的喜欢。想要却不喜欢是怎样的感觉?典型的例子是毒瘾发作时的感觉。吸毒者对毒品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喜欢的程度。吸毒成瘾是反审美状态的典型。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 | 艺术杂谈毕加索创作的盘子等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到目前为止,我将美、快乐的理论与我在帕尔马博物馆的经历联系起来,但我还没有探讨让我感到困惑的、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的展出(被固定在螺旋状圆圈上装着鲜血的袋子、按不同角度摆放的镜子、落在地上的小鸟)。虽然这些艺术作品很有趣,但我不觉得它们美。我欣赏它们的感觉与我欣赏毕加索与米罗作品的感觉不一样。这些展品引发我各种情绪,但这些情绪不是令人愉快的。我的感觉混合了好奇、厌烦、困惑,甚至是厌恶。这些展品真的是艺术吗?我们大部分人会将艺术与美联系起来。如何将这些当代作品与很多人认为艺术是美的、令人愉悦的想法相调和?是否存在一条分界线,一旦越过这条分界线,则需要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博物馆负责人等文化领军人物向其他人解释艺术的神秘之处?布莱克·戈普尼克(Blake Gopnik)是一位艺术评论家,在《华盛顿邮报》工作了很多年。他认为大部分艺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意义或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信息很少与美、快乐相关。然而,理解意义或信息并不容易。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从半途中插进一段很复杂的对话,并且天真地期望自己能明白对话的内容,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戈普尼克认为,研究艺术的科学家满脑子都是18世纪的美学理论。神经美学与演化美学也许是最前沿的科学,但是它们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于当代艺术。

关于艺术审美,我的看法是要制定一个能够容纳所有艺术的框架,包括当代艺术以及其他任何时期的艺术,甚至是50年后或200年后的艺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认识艺术审美体验的三大要素。由心理学家岛村(Art Shimamura)提出的三大要素包括感觉、情绪与意义。在艺术中,引起感觉的可以是绘画作品明亮的色彩及醒目的线条,也可以是音乐的韵律与旋律。由艺术引发的情绪通常是快乐,但也可以是厌恶或其他任何微妙的情绪。艺术的意义可以是政治、智力、宗教、仪式方面的意义,甚至可以是颠覆性的意义。艺术家可以让观赏者参与到文化对话中。我们需要的框架能够包含各种感觉与情绪,并与各种可能的意义相关联。从事艺术工作的有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家、艺术哲学家,他们对这三大要素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不管理论家认为哪一方面最重要,都可以在一个科学框架中进行验证。然而我们知道,当代艺术对科学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的内容包括弄清楚科学是否能解决艺术的意义问题,以及这个挑战是否为科学设定了一个界限。

我们的脑部是否有一个专门处理审美体验的神经网络?对脑部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神经网络是不存在的。如果将审美各要素分解开来,明显不存在专门处理审美感觉、情绪或意义的特定的神经网络。我们应该明白,艺术是一个灵活的整体。“灵活的整体”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脑与演化机制。我们的神经子系统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产生审美体验。形成审美体验的特定的子系统是受经验与文化操纵的。由于整体的各部分可以灵活地参与运作,艺术或审美体验可以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印象主义画作如今受到大部分人的推崇,但在最初的时候却受到鄙视。当然,人类的脑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并没有变化,我们的知觉与奖赏系统还是一样的。发生变化的是建立在知识与经验基础上的特定的知觉与奖赏系统之间的联系。艺术与审美体验具有丰富性,甚至是不可预测性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灵活性。依靠这种灵活性,审美的各要素才得以组合在一起。

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吗? | 艺术杂谈米罗的画作。图片来自网络

我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具有艺术本能吗?本能是一种行为适应,之所以得到演化,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的祖先在应付环境时具有某种优势。在对艺术本能的证据进行考察后,有一点很明显:确定适应性行为由什么构成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尤其在涉及像艺术这样复杂的对象时。我们不得不发挥想象,在某一特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我们现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周围的各种机构,还有使个体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一些东西,与我们为什么会演化成现在这个样子基本上没有关系。人类是属于过去的生物。

在演化过程中帮助人类存活下来的那部分特征仅仅只是人类的一部分特征而已。不是组成人类心智的所有特征都具有适应性,有些特征会与时俱进。古生物学家史蒂文·杰伊·古尔德(Steven Jay Gould)将演化副产品称为“拱肩”(spandrel)。拱肩是一块三角形建筑空间,由圆柱与拱门在一个空间内相连接而形成。拱肩在建筑设计中不具有功能性,只是其他重要结构(如圆柱、拱门、墙体)的副产品。但是拱肩不只是作为背景,它可以变得很突出。如教堂或其他经典建筑的拱肩经常被装饰起来。拱肩的出现是一个意外,因为它不属于空间结构设计的一部分。但它可以发挥有趣的作用,甚至成为空间的一个焦点。

研究艺术演化的学者倾向于在两种观点中做选择:要么将艺术看作一种本能,要么将艺术看作演化的副产品。将艺术看作本能的学者指出,艺术无所不在。不管在古代文化中还是在当代文化中,都存在艺术。如果艺术无处不在,那么它当然是一种本能。已故哲学家丹尼斯·达顿(Denis Dutton)甚至将著作的题名定为《艺术本能》(The Art Instinct)。将艺术看作副产品的学者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实践具有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并且受文化决定。“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不具备任何有用性,艺术肯定是对我们祖先有用的其他能力的副产品。仅艺术具有多样性这一点就质疑了认为艺术是一种本能的观点。这么多不同的对象怎么可能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我将会论证,将艺术看作本能或演化副产品的观点都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我们需要采用第三种方法来思考艺术。一种在日本被饲养了250多年的小鸟可能启发我们想到第三种方法。

我的旅行从欣赏帕尔马海湾的美景开始,接着观赏毕加索与米罗的作品,思考自己对这些精致优雅的作品的情绪反应,最后对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的展出感到困惑。在这本书中,我会做一次同样的旅行,只是速度更慢。我从令人兴奋的美开始讨论,接着讨论令人愉悦的快乐情绪,最后探讨令人惊奇的艺术。我将向你展示,我们的祖先如何受本能驱使对美产生渴望,而我们又是如何徜徉在艺术世界的。

相关文章

  • 八零后写意花鸟画家-杨光学[图文]
    八零后写意花鸟画家-杨光学[图文]

    【杨光学艺术简历】杨光学 苗族,贵州省紫云县人,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大写意花鸟画及书法研究)硕士研究生。2016年到中国国家画院拜在詹庚西先生的门下学习写意花鸟画,詹庚西乃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得意弟子,他随从李苦禅学习多年,得其绘画精髓,而李苦禅是传承了齐白石的绘画精神,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跟随詹庚西先生学习怎样深入传统,怎样从传统中出来的绘画思想观...

    9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玉石市场面临行业调整 面临洗牌[图文]
    玉石市场面临行业调整 面临洗牌[图文]

    2015中国嘉德秋拍卖会拍卖品 清早期 玉雕《太狮少狮》摆件橘子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与前些年玉石市场的一片繁荣相比,如今的玉石市场仍旧处于寒冬之中。从2015年夏天开始,玉石的市场行情就出现断崖式下跌,不少玉种价格腰斩。如果说2016年全年的态势是低沉趋近平稳的话,综合各方面信息来展望2017年的格局,依旧可以判断出:2017年的格局不会有剧烈的改变,仍以轻微调整为主。不过高端精品依然会保持一...

    133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解读艺术史上与床有关的名作:孤独死亡缠绕的艺术[图文]
    解读艺术史上与床有关的名作:孤独死亡缠绕的艺术[图文]

    上周,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1998年的装置作品《我的床》在伦敦佳士得拍出了254.65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703万元)。这张又脏又乱的双人床是艾敏的成名作,1999年艾敏入围特纳奖,这件作品在泰特美术馆展出,立即引起了关注。艾敏称这件作品真实呈现了自己当年令人抑郁的岁月,而她现在回头来看这件作品时,“那些可怕的记忆又萦绕脑中了。”纵观美术史,除了爱欲,孤独、害...

    108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论王晓银彩墨艺术学术性[图文]
    论王晓银彩墨艺术学术性[图文]

    王晓银,1965年生,当代著名人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甘肃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夕阳、晨曦、戈壁、大漠、骆驼、草原、村庄……一幅幅颇具张力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营造了意趣盎然、格调高雅、色彩夺目、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彩墨骆驼创始人、著名画家王晓银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细观其作品,发现其骆...

    75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宣纸洗印摄影作品高价成交[图文]
    宣纸洗印摄影作品高价成交[图文]

    2016年12月7日,第六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广州市中国进出口交易会展馆圆满落幕。自15日开幕以来,本次版博会的主、分会场就陆续接待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和嘉宾,场面热闹非凡。越秀区分会场更是在7日下午迎来了本次版博会的压轴重彩——中国当代艺术品版权成果拍卖会!本次拍卖会上集聚了近百件艺术品,杨之光的《人物》,李劲堃的《长征诗意》;方楚雄的《双猴松石图》,方向的《夕照归途》;张红华制的流香...

    53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仇英《右军书扇图》鉴赏[图文]
    仇英《右军书扇图》鉴赏[图文]

    明 周臣 春游闲眺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仇英是一位作家与士气兼具的多能画家,他虽然出身非士流,但由于他在绘画上的精深造诣,得以和沈周、文徵明、唐寅等著名文人画家比肩雁行,被合称为“吴门四家”,在明代画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仇英《右军书扇图》是上海博物馆历代书画馆常设展2018年第一期的展出作品。此图绘写脍炙人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扇的故事,笔墨技法为兼工带写的面貌,已脱出摹古的格局。...

    46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传承文化的同时需警惕消费文物[图文]
    传承文化的同时需警惕消费文物[图文]

    近日,一档原创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朋友圈等各种社交平台上火爆刷屏了,这档文博类节目大受年轻人追捧,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5,网友们纷纷表示“泪目”“燃爆了”,也夸赞“央视爸爸一出手,简直完爆所有啊”。《国家宝藏》是中央三套播出的一档原创类综艺节目,结合了明星真人秀和文博科普的形式,集结了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等九大博物馆,每期节目由一个博物馆推荐三件国宝,并分别选定三位国...

    198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亚洲藏家豪掷千金 中国超级富豪数量首次超美国[图文]
    亚洲藏家豪掷千金 中国超级富豪数量首次超美国[图文]

    安迪·沃霍尔,《毛泽东肖像》,苏富比,2015。图片:Selcuk Acar/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由瑞士银行UBS和跨国财富管理公司毕马威(PricewaterhouseCoopers)联合发布的报告表明,全世界亿万富翁们的财富在2016年都有不错的增加,增长量达到了1万亿美元。这份10月26日发布的名为“亿万富翁观察“(Billionaire Insights...

    179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清幽之美——邓肇成国画作品赏读[图文]
    清幽之美——邓肇成国画作品赏读[图文]

    春邓肇成笔下的山水蜿蜒、丰腴,多成秀态。这是典型的南方山水的特征,它没有北方山水所表现的那种奇崛和突兀,仿佛它缺少了一种骨感、一种峥嵘和嶙峋的傲态。邓肇成的山水,是南方山水的气质,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面对天地的俯仰,这样的山水,能让人咀嚼出寥廓苍茫的幽思……邓肇成的山水,很少有恢弘的巨制,它就像是从山水的肌体上割去的一块青葱,也许这是所有的山水中最称心、最动心的...

    95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达达诞生100周年:改变艺术史的达达精神是什么[图文]
    达达诞生100周年:改变艺术史的达达精神是什么[图文]

    汉娜·霍克1919年创作的作品《用达达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 “如何实现永恒的幸福?你只需要念:达达。”这就是于1916年宣布的达达主义,它以完全崭新的视角去观看艺术,观看日常。但最重要的达达遗产,是观念,而非具体的物件。在达达诞生100周年之际,相关纪念活动也在全世界此起彼伏地展开。热闹喧哗的纪念活动之余,艺术工作者也在反思,真正达达精神之所在。朱洁树“如何实现永恒的幸福?...

    173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柳公权之墨:探访书法艺术胜地[图文]
    柳公权之墨:探访书法艺术胜地[图文]

    关中曾是古时京畿之地,不知黄土之下藏有多少秘密?这是渭北高原上的一座普通村落,一片黄土坡上,错落无序的房屋,像上天随意挥洒的墨迹,有的歇山铺瓦,似饱蘸的浓毫刚刚刷过;有的水泥平板,似迟滞的干笔涂抹留痕;而午饭时分家家屋顶冒出的缕缕白烟,像要把整个山梁晕染一遍。这里大多数农家都有块狭促的小院,可以透过虚掩的门扉,看到里边零乱的农具和檐下的玉米。但这座品貌不扬的小村子却有一个令人敬慕的名字——让义村...

    60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著名艺评家与佳士得专家周时健回顾苏轼的传奇一生[图文]
    著名艺评家与佳士得专家周时健回顾苏轼的传奇一生[图文]

    邹一桂(1686-1772)所绘的十二开《东坡先生懿迹图》其中一页就描绘了苏轼66岁时的样貌。该作于2012年5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以437,500港元成交11月26日,佳士得将隆重呈献北宋时期大文学家、中国文坛泰斗苏轼的珍稀墨宝《木石图》,此作将领衔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季拍卖。通过视频,来自英国的著名艺评家Alastair Sooke与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专家周时健一同回顾了这位中国文化大家的...

    141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传统工艺中的乐清文化名人[图文]
    传统工艺中的乐清文化名人[图文]

    历经一年多时间,由温州工艺美术大师杨乐章创作的乐清名人系列黄杨木雕作品不久前完成,从古代的隐居高士张文君,到近代名人张冲,20位在乐清历史上留下不灭印迹、在文化上描下浓墨重彩的乐清文化名人,再一次在乐清的传统工艺中自带光环,向人们诉说着乐清的发展历史和乐清的文化底色。杨乐章出生在翁垟,父亲杨信存是民间雕刻艺人。自小他跟随父亲,喜欢玩弄泥巴,喜欢拿着黄杨木雕半成品琢磨。“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黄杨木...

    39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济南北部最大文玩市场抱团取暖[图文]
    济南北部最大文玩市场抱团取暖[图文]

    药王楼是近年来济南北部崛起的最大文玩市场,为烘热这个市场,管理方曾一度采取免费摆地摊、免费供早餐等措施以招徕客户,终于使济南文玩界形成“南有英雄山,北有药王楼”的格局。但最近,药王楼却悄然调整格局。每逢周末在药王楼宏济堂广场举行的文玩大集,于本月初挪到了南边药圣楼济南古玩城的周边。据市场管理方介绍,由于眼下文玩书画市场疲软,“大集”南迁也是“抱团过冬”。不仅如此,济南古玩城的房租从10月1日起也...

    52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信札拍卖:取之不尽的资源 方兴未艾的市场[图文]
    信札拍卖:取之不尽的资源 方兴未艾的市场[图文]

    1998秋拍香港蘇富比《黄宾虹信札》镜心,成交于6900港元近些年来,内地拍卖场上信札拍卖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大量难得一见的名人与艺术家的往来信件,吸引了大量历史爱好者、研究者、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竞相追逐,拍卖场上也不断创出天价。一、先冷后热的信札拍卖国内名人信札拍卖最早开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首场拍卖书法专场中有徐悲鸿行书15通信札的册页,估价为10-12万元,平均每通信只有7千元,...

    39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