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智,河北保定清苑人。1982年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画报》社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画院院外画家。
山水画作品曾入选: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全国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三届当代山水画展;全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2000年在山东青州举办个人展览;2001年在山东济南举办个人展览;2004年在天津举办个人展览。
多次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俄罗斯、希腊、新加坡、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及台湾、澳门、香港等地进行艺术交流并举办画展。
出版论文论著有《中国书法教程》、《中国山水画教程》、《山水画杂论》、《王慧智山水速写》、《试论山水画构图形式美中的“势”》、《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中国山水画教学》、《中国画技法大全》等。
四季山水 秋 王慧智136×34cm(2011年)
王慧智:用线书写出的艺术佳构
李人毅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雪景很难,尤其进入以线性造型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写意山水画创作中,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为此,许多传统技法薄弱的探索者为了出新,往往在绘画材料上寻求突破,用各种肌理来“打造”,最终流入花样而难成风格,留下的是无奈的感叹:中国山水画表现雪景,还要从传统技法上去挖掘和突破。津门画家王慧智,就是雪境丹青的成功探索者。
一、紧紧抓住了骨法用笔这一举要
在当代画家中,王慧智为人低调而淡定,却不遗余力地甘做人梯,扶持和推举着许多画家走向成功。这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理念使然。他尊崇老实学问、恪守艺术规律,总是以作品说话的治学态度面对世人。
清夏觅幽图 王慧智68×68cm(2012年)
王慧智作画紧紧抓住了骨法用笔这一举要,充分挖掘和展现了中国画技法本身的潜能,靠领悟和实践拓展传统笔墨的张力和艺术魅力,师古法而写我心。让线与线在比较中彰显灵光,令笔与笔在变化中渗内秀,使墨与墨在对立统一中绽放异彩。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叙事风格与特征的山水画新样式,形成了独特人文景观的新雪境。这既是画家本人的成功,又说明古老中国画体系的宏阔正大、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之源远流长。
王慧智的雪境丹青是从大泼墨演化而来的。他十分喜欢雪景给人的那种纯净、祥和、静谧的感觉。他觉得“这种景色更适合突出山峦的气势与磅礴,同时与我的审美追求相契合,也将我用笔的特点更加显露出来,自然景致和我的笔墨功夫正好融为一体。”
月明看岭树 风静听溪流 王慧智136×68cm(2013年)
二、“书写性和线性造型”构成了作品的两大学术支撑
王慧智雪境山水最显著的特点是书写性,他的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这种以书入画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写意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书写性而言,近现代画家中应首推黄宾虹了,他创造的“雨淋墙头”“月移壁”等线的造型和“停留”“失变”等用笔方法,大大丰富了古人关于五笔七墨的技艺。王慧智对这些线的造型和用笔方法都在作品里得以充分地展现。与之不同的是,他热衷于对宋代山水的远承传,更注重对敦煌、永乐宫壁画的研究和运用。在创作中,他用线准确生动,毫不拖泥带水,而且通篇找不到败笔。《朔风吹雪满溪湾》、《渔舟细雪独归》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窗含西岭千秋雪68×138(2008年)
画家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借鉴了人物画和花鸟画技法,寻找出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他的雪境山水是用线条书写的佳境,无论画幅有多么大,他都笔笔不苟,一条条线在不断变幻着起承转合的大势,串联起意境的经纬,使长短、粗细、宽窄的线完美组合,通篇笔意淋漓,赏心悦目。如《寒江清幽图》、《溪边小景入画图》等,更像是一幅幅通透而又浑厚的高古景观走进当代人的生活中,复活了远去的天籁,听到了山野的回响。
三、“讲笔法”使王慧智的作品一笔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讲笔法,是王慧智作品的核心特点。画家营造出的线的交响魅力,靠的是法度下的实践,是理论指导下一笔一笔表现出来的。如果将画家的作品放大了就会发现,王慧智作画,不管景物多么繁杂,前后如何错落,他总是坚持笔笔讲章法,起落讲程式,每笔画下来都很考究。或丁头鼠尾、或高古游丝,疾徐疏数、轻重相间、遒劲有力。真可谓是一笔一乾坤、一笔一世界。赏读画家作品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种享受主要来自其笔情墨韵中的美感。
太行深处风景异 136×68cm(2011年)
画家作品中的主要元素有四种:山石、树木、远天和近水。这里,以树和石为主要元素。他画石多用中锋运笔,每笔都讲究抑扬顿挫,无论是横卧之峰还是竖立之石,都在造型精准中凸显笔法。只有画山石的面积时才采用侧锋用笔,与点擂擢摔揉法结合,使山石浑然厚重、华滋润泽。他画树则多用逆锋戳笔,用这种技法画树,既符合树木的生长规律,又有向上生发的动势感,加上适当的烘染,使枝头茂密中见疏朗,突出了笔的韵律。画水则用游丝描,画得颇见功力,使线在笔下有了灵魂,多了生机。在巧夺天工的《寒江独钓图》中,画家把线的吟咏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境地。全幅作品波光粼粼,每个波纹都表现得气韵生动,线条一丝不乱,既见笔的功夫,又见心的定力。
心静意定方寸不乱,才能徐疾有度,做到笔力千钧时稳如泰山,宛若游龙时风卷残云,这既是节律的作用力,更是心境使然。看得出画家不管如何繁忙,他只要面对着画案,心态立即变得淡定儒雅,心无旁骛。
王慧智作品《渔舟细雪图》
四、在承传与突破中创新风格
这种平和心态与严谨作风,是画家经过院校严格训练出来的良好素质,更可贵的是王慧智不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总是不忘源头的给予。他的雪景技法出处来自传统的师承,这种表现方法是用远山或天色罩住山头,留出空白营造出雪的氛围。与古人不同的是,画家突出线的造型,简化了多层次的晕染,使山林更苍茫,雪白得更明快。
画家对水的表现总是以块面的罩染与天色相呼应,既突出了雪境,又显示了画面的高远。画家还独具匠心地在水草之间画了两三只山羊,由此成为一种传递生活信息的文化符号,与小船或钓翁一样为雪境山河增添了丰富的联想,活化了画面的内容。还应提及的是作品中的雪点子,或白或黑,都是飘飘落下的雪花。画家从来不大肆的撒“石灰”点儿,每个点儿都错落有致,一笔笔画上去的雪花,似乎在无声地飘落着。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王慧智作品《雪晴雪淡日光寒》
这一切,既是承传又是突破,都殊途同归于造境中,使作品能够耐读,细品入化。《雪晴雪淡月光寒》就是这样一幅优秀的代表作。
王慧智的雪境丹青,若谈属性的话,应为线性大写意山水画,其绘画性之强,意向性之浓郁,在文人画中承古纳今。
总之,王慧智以学理为要,采用中锋入笔的线性造型和强而有力的书写性,以及娴熟的笔墨技巧和对点线面整体经营,使作品呈现出特有的个性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特征。
画家正值壮年,他的表现题材广泛而多样,更可贵的是他的大写意山水“雪境丹青”,业已成为当代画坛的启迪,将是我们共同的拥有和共同的分享。(2012年6月于北京炎凉阁 发表于同年《人民美术网》)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