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大美术家”张仃的百年启示[图文]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越越 点击 :

“大美术家”张仃的百年启示 | 美术评论劲秋(国画) 68×68厘米 1995年 张仃 中国美术馆藏

“他为新中国的形象塑造留下了大量教科书级的作品,为中国美术留下了一份至为珍贵的教育资产。他在教学中把民间艺术引进高校课堂,重视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开发艺术的应用价值,建立起审美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植根民族土壤、充满勃勃生机和锐气的大美术学派和精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曾如此介绍这位艺术老人的成就——张仃,被认为是美术界少有的集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等众多身份于一身的一位艺术大家,冯远的评价,也是美术界后辈对这位艺术前贤共同的敬仰。

从设计国徽到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从动画片《哪吒闹海》到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从自成体系的焦墨山水画到为中央工艺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教学发展呕心沥血,他的艺术历程也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书写了重要篇章。在张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2月23日,中国美术馆率先举办了一场纪念展览:“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此次展览展出作品数量虽然不算庞大,但全部精选自中国美术馆馆藏张仃中国画,并以时间为序,试图通过对张仃中国画创作历程的回顾,向观众呈现其丰富而具开创性的艺术之路。

从国画始,转向“为人生而艺术”

中国画虽然只是张仃艺术人生的一个部分,但他最早学习的也是传统的中国画。张仃1917年生于辽宁北镇,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不久,他就不满于国画系当时“只知临古,与当时民族危难的现实社会毫无关联”的状况,开始把艺术视野转向社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仃投身“抗日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鼓舞人民士气、积极宣传抗日。这个阶段,张仃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并将鲁迅对艺术的思想主张贯彻了一生。“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冲动促使他创作了一大批揭露社会黑暗,反对内战、要求抗日的漫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造型夸张、风格鲜明,而且对比强烈、极富思想性。“所有的艺术家都说抗日,没有不抗日的,那么你对抗战出什么力呢?如果一个人去画兰花能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当时的版画、漫画才是有战斗性的。它们到现在也没有像油画、国画那么红火地进入市场卖钱,可以说,版画和漫画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完全是义务地尽了责任。”晚年的张仃曾如此回忆。

1938年,张仃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1942年,张仃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更进一步坚定了他一直以来形成的艺术思想,那就是走民族的、民间的、大众的艺术道路。“文艺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的艺术观点。我的思想与《讲话》是一致的。以前不自觉,《讲话》之后有理论了,变成了自觉行为。”会后,他便收集了陕北三边的剪纸,自行印制木版年画,并推动了东北新年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张仃不仅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的美术设计、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的设计、国徽的设计等政治任务,还与胡一川、王朝闻、罗工柳、王式廓组成5人小组接管了旧国立北平艺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卢新华评价道:“一位大家的艺术与人生,必定要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张仃先生一生的成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

融西入中,提倡“大美术”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常规工作,张仃还多次承担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工作,不难看出当时他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事业可谓如日中天,堪称国手。而此时的中国画则承担着“改造旧国画”的巨大舆论压力,很多传统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的教师都被停止上课。这时本处在令人羡慕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张仃反而一头扎进了中国画里。紧接着就是后来一再被美术界提及的1954年他与李可染、罗铭赴江南写生,探讨以对景写生的方式革新中国画的往事。他们归来后在北海公园举办了水墨山水画写生展,展览引起了强烈反响,博得众多好评。30年后吴冠中在他题为《胆与魂》的文章中还特别指出:“这个规模不大的画展却是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里程碑”“建国30余年来的新风格山水画蓬勃发展,大都是从这个展览会的基点上开始成长的”。

1957年,张仃调往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第一副院长。他和张光宇、庞薰琹等同仁一道推进中央工艺美院的发展,提倡“大、洋、土”的方针。“大”即大美术,将绘画与设计、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纯美术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精神;“洋”即新的西方现代艺术;“土”即立足本土的民间美术。张仃作为一位艺术家与设计家,他的作品既具有现代感,又蕴含着浓浓的中国风味。他的艺术视野开阔,多次出国的机会使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文化精神,也认真临摹过毕加索、莫狄里埃尼等人的作品。同时,他收集大量的民间木版年画、绣片、玩具、剪纸、皮影,有意识地从中吸取造型意识、色彩表现手法;他也考察古代岩画,从岩画和汉画像石中体会原始的造型意趣及其粗犷稚拙的神致。这方面的学习,对于他后期创立“毕加索城隍庙”式的装饰绘画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他曾多次邀请民间艺人来中央工艺美院教学,1985年甚至将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请到中央工艺美院做演讲。由此可见,张仃不但关注民间艺术,对西方最前卫的当代艺术也保持着敏感和开放的态度。有人称张仃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这个“大”字,包含有“大师”“大家”的意味,但是更多的是取其“宏大”“宽博”的意思。或许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所说:“张仃在漫画、年画、壁画、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水墨画、书法、展览设计、艺术教育等多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有的还具有开创性。我们可能还找不到第二人像张仃一样能在造型艺术的多方面取得如此丰富的成果。”

张仃如何“深入生活”

“我坚信生活是艺术创造源泉的观点,这个观点,现在、将来都不会过时。明清以来山水画之衰落,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一部分画家脱离了生活、闭门造车,只强调师承,缺少创造,形成公式化、概念化的‘山水八股’。对中国山水画而言,从画面的具象或抽象来说明新与旧,是浅层次的认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艺术观念、审美层次、造型语言都有根本区别。”张仃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坚持对景写生,同时也提出了“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这一观点来回应吴冠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笔墨等于零”的说法。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丘挺是张仃的博士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张仃时常教导学生在坚持写生的同时要继承传统,从古画尤其是宋元文人士大夫的山水画中汲取养分,“并多次与我品评宋元以来的画家们之间细微的差别与长短,他对这些山水画作品做过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说:“张仃不止一次同我说过,大师不是院校培养的,大师都是生活和社会培养的。虽然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艺术教育,但张仃一直对艺术院校的教育效果持怀疑态度,所以他总是把院校的围墙打开,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到社会上去,到生活中去。他希望艺术教育的路子更宽一些,更自由一些。我想,这其实就是他自己成长的路子。”

在另一方面,张仃还提出了中国艺术具有特殊的双重珍贵的遗产,即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传统。他认为历代宫廷古典艺术传统源远流长,系统明晰,经典脉络传承有序,但中国是多民族大国,民间艺术如汪洋大海,数千年来总是处在不断变迁流失的动态变化中,因此这一部分艺术遗产更需要人们去发现、去寻览、去关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袁运甫说,张仃主持学院工作时,曾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凡各系师生深入生活、到基层实习时,都要把“到民间采风”列入教学计划,要强调“学习民间,搜集民艺”,形成优良学风。后来国外交流日益增多,同样如此执行。“我院长期重视和积累的民艺藏品逐年增多,已达数万件,这也得益于张仃先生的主张所致。”他说。

焦墨世界,图绘内心之造化

现在大家提到张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焦墨山水”。“素以为绚,不加粉墨,我称之为‘全素斋’。原来我搞创作用颜色、搞变形。当时我是学校的领导人,在‘文革’中因为搞装饰画,吃了不少苦头,还被打成了‘黑画’。后来由于他们的破坏,我就不想拿颜色画了。‘十年动乱’搞得我情绪非常坏,我睡觉连(红色的)被子都翻过来了,就怕看见红色。”“那时我住在香山樱桃沟。我当时什么绘画工具也没有,我就拿小学生写字用的毛笔、元书纸,拿个破墨盒去香山写生,这样慢慢地就画起焦墨来了。焦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很少,在民国初期有黄宾虹。我很欣赏黄宾虹的画,所以我觉得焦墨还有潜力可以发挥,可以画大,我后来也画了很多长卷。”在这些自述中张仃道出了他转向焦墨山水探索的缘由。

与其说是生活与政治的磨难使他走向了焦墨山水,不如说是对于艺术与政治、磨难与理想、生命与自然、过去现实与未来的体悟赋予了他新的创作灵性。“他的焦墨山水,是他心中的山水,以纯黑色表现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焦墨变得五彩缤纷,透过画面的皴擦起伏、远近虚实、仿佛在诉说他坎坷的人生以及历经磨难后内心的纯粹与干净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公者这样评价道。

在丘挺眼中,对于张仃晚年选择山水作为载体,并在山水画中选择单一的焦墨进行艺术表达,他认为核心在于他内心对于诗意山水的精神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体悟。“在当代这样一个价值标准相对模糊的创作情境中,张先生那种强调对自然造化的体认与表现深度,并强调民族文化发展只有从文化的深层根源上去把握艺术创造性的发挥,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丘挺说。

张仃一生奉献,对生活心存感恩。在2005年举办个人艺术成就展时,他在前言中写道:“身在一个有毛笔和宣纸,还有墨的国度,真是幸运!” 这是一个经历了战争、革命、运动的老人恬淡怡然的幸福心声。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的张仃先生,既有巧借“它山之石”的勇气与胸怀,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没有中国画的危机,只有中国画家的危机”等警句,百年之后,更显光辉!(记者 施晓琴)

相关文章

  • 实力派著名画家武辉夏作品欣赏[图文]
    实力派著名画家武辉夏作品欣赏[图文]

    武辉夏简介1944年10日3日出生,江苏南京人。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冯玉祥诗书画院执行院长,重庆收藏协会顾问,重庆民盟画院顾问,重庆九龙诗书画院副院长,重庆漫画学会终身顾问,重庆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学会名誉会长。武辉夏大型壁画作品《绿色的旋律》800×200cm我心如鹤 翱翔千里善行天下 品质人生―弹指三十余载情谊 八旬翁写意武辉夏文/张川耀引子我与辉夏先生年岁相当、秉性合...

    50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古城门外的当代艺术[图文]
    古城门外的当代艺术[图文]

    王郁洋的名作《人造月》由上千只节能灯组成。文:韩见西安这个城市在大多数人印象里,与文物古迹的关系要比与当代艺术密切得多。9月底,古城南门外正在大兴土木,新楼盘和新地铁线建设期间,这一带天天尘土飞扬。而“沉浸之境”系列主题展正在完成对环境的转换。尚未完工的世纪金花时代广场一楼,王郁洋的名作《人造月》发出即使在白天也十分耀眼的光,忙碌的建筑工人们来来去去,并不怎么注意它。...

    80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焦黑的天空与现代诗篇[图文]
    焦黑的天空与现代诗篇[图文]

    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原本是一位来自美国的陶艺师,他对各种陶器了如指掌。本世纪初,他就开始从事陶艺,但他并不满足于制作陶艺,他用他的创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盖茨发展起了一种扩张的艺术实践形式,包括了空间开发、物品制作、表演以及对许多公共场所的批判性参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改变了空间、制度、传统以及感知。展览现场香港白立方画廊呈献的西斯特·盖茨的最新...

    1603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丁秋发刘智峰的北漂艺术解读[图文]
    丁秋发刘智峰的北漂艺术解读[图文]

    近年来,随着当代艺术走近大众,一方面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等更为博眼球为大众熟悉,但另一方面各大艺术节、博览会、双年展等最终为大家目光所聚焦的还是架上艺术。当然现在所谓架上艺术并不是原来的“绘画” “雕塑”而是新架上,新架上是以“绘画” “雕塑”为主体但受到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等影响则很大,比如近年浮出水面的上世纪八十年出生起哄的一代艺术家丁秋发、刘智峰...

    184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浅聊艺术博物馆展览中心的转变[图文]
    浅聊艺术博物馆展览中心的转变[图文]

    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诞生之初,就对深藏于“皇宫”之中的艺术品最大限度地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并通过管理者对艺术品进行有效的组织陈列而达成“知识分享”的目的。回顾世界上众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以“知识生产”为目的的美术馆实践,逐渐形成了以“艺术史”方式排列的藏品陈列方式,这也逐渐取代了之前的“杂乱的、装饰性的对艺术品的展示方式” 。卢浮宫首任馆长米尼克·维万·德农就曾尝试对新开放的卢浮宫藏品陈列布置成一种...

    110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段俊平:书法是以文化为底蕴写照本心的艺术[图文]
    段俊平:书法是以文化为底蕴写照本心的艺术[图文]

    段俊平先生与莫言先生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段俊平:书法是以文化为底蕴写照本心的艺术——段俊平先生访谈录记者:有句对您作品的评论,我记得是“自然之美“,您对此怎么看?段俊平:这是莫言先生对我书法给的评论,他们比较喜欢我的书法,认为我的书法有自然之美,我本人不是走现代化书法路子的,比较追求自然还有和谐的风格,用道家说法,大概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路子。汉字的起源就是祖先对自然与人的本质的心...

    122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齐白石《青蛙》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青蛙》真伪鉴别[图文]

    真迹李海峰齐白石先生的水族画一般是有规律的。为了凑成四条屏,他一般画的是虾、蟹、鱼、蛙。画蛙的时候,一般情况就用墨色来画。但像这样用花青色来画,也是有的。“青”蛙嘛,真正的青蛙颜色就是如此。但是对比一看,真迹的青蛙会给你一种质感,让人觉得蛙的身上有一层黏腻的黏液敷在上面。而疑伪作品里的青蛙,我们会觉得它形状虽然是青蛙,但却是一种硬梆梆的物体,缺乏青蛙的质感。我们再看...

    41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美育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图文]
    美育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图文]

    今天的美术教育,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美术教育者究竟该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而我们面对的这些挑战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们未来该如何去做?首先是机遇,科技、数字媒体、人工智能,还有我们所面对科学,对未来宇宙的探索,种种的这些都是艺术教育大环境所面对的机遇。我们所接受的挑战,则来源于教育创新。所以“创造力”这个词已经是今天在各行各业都非常看中的一个词。大概在20年前美国有...

    30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孟云飞:俨然侠士,崇尚晋唐——康里巎巎[图文]
    孟云飞:俨然侠士,崇尚晋唐——康里巎巎[图文]

    草书奉记帖卷 故宫博物院藏汉文化实在是一种奇异的力量。记得余秋雨说过,汉文化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君临华夏的少数民族,无不对其倾心学习。康里巎巎在这一点上,可称佼佼者。一、人物生平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人,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以书法名世,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其成就主要在行草方...

    107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宋画语境下的诗意拓展——读林广平中国画作品有感
    宋画语境下的诗意拓展——读林广平中国画作品有感

    文 | 张廷波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演进历程中,宋画至今仍是难以逾越的史学高峰。两宋之后,无数优秀的中国绘画锐意拓新者,通过不断研习宋代艺术而获取前行的不竭动力与源泉。直至今日,宋代经典绘画仍旧是各大美术院校最为看重的主干课程。换而言之,宋画仍旧以其永不过时的文化魅力孕育着新的艺术可能。林广平《湖山春晓》140x320cm新中国美术史上,亦有不少重要艺术家,皆是通过苦研宋代艺术而扬名于画坛,如黄宾虹...

    181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古代书画的升值空间预测[图文]
    古代书画的升值空间预测[图文]

    2019春拍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不过关于春拍行情的探讨仍然在持续。尤其是作为每季拍卖的重头戏之一——古代书画的表现,就是屡屡被提起的话题。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于2018年春拍表现,2019年春拍的古书画行情要逊色不少。在北京保利2018春拍中,还曾有一幅《汉宫秋图》拍出了1.24亿元,而2019年春拍古书画中并未出现破亿元的作品,最高价是由北京保利的恽寿平《花卉册》创下的7475万元。另一家行业巨头中...

    21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博物馆中的“江南特质”[图文]
    博物馆中的“江南特质”[图文]

    马桥遗址出土的云雷纹陶器江南的博物馆和城市记忆中,有对江南文化的关注,更有江南文脉的留驻。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江南文化是传承的;江南文化有“城市转型”的记忆,江南文化有“水系”的滋润。江南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发展与积淀,在博物馆和城市记忆的助推中定格、完美与升华。江南文化遗存的“文脉绵延”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春秋、战国、秦、汉时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

    82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整顿令”开启文玩市场阵痛期[图文]
    “整顿令”开启文玩市场阵痛期[图文]

    古玩市场上良莠不齐的艺术品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的通知,整顿范围包括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古玩(文玩)和旧货市场、文物旅游景区、经营古玩(文玩)的互联网网站等经营主体。通知强调,要形成震慑非法经营文物行为的高压态势。那么,主管部门的“整顿令”会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从业者又应该如何规范经营?市场整顿叫停文物非法经营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

    120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曹天:花香清远石开翁[图文]
    曹天:花香清远石开翁[图文]

    几年前,上河美术馆的志强弟送我一幅三尺许的花鸟作品《金玉满堂图》,画的是牡丹和玉兰,此画墨色饱透,艳而不俗,煞是喜欢。遂开始留心金石开老先生的作品。金石开(1924-2007年),回族,河南郑州人,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承吴昌硕、任佰年、齐白石、李剑晨诸名家,熔百家成一家,触一类而旁通。作品以花鸟为主,笔墨技法出法度依法理,酣畅淋漓韵味十足。先生一生命运艰辛,文革时曾蒙冤...

    29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杨阳:秀在厚重美在深远[图文]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杨阳:秀在厚重美在深远[图文]

    杨阳,江苏扬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今日水墨”全国中国名画家作品巡回展组委会主任。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南京艺海潮书画院副院长。中外名人艺术研究会一级研究员。七十年代初首创新风格彩墨徽州。创造性表现了徽州民居风情浓郁意韵。强调书画的通学与互补。注重笔、墨、色各种方法构成结合,让书写性和塑造性熔为一炉。逐步全面提升独特...

    120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