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李小山:杨佴旻和他的史诗[图文]

时间 : 03-10 投稿人 : 笨笨 点击 :

李小山:杨佴旻和他的史诗 | 艺术市场

杨佴旻《小丫》68.5×138cm 2012年作 纸本设色

李小山

一、他这个人

我与杨佴旻虽然结识时间已久,但真正在一起相处,则机会不多。以我的直观感觉,杨佴旻不是高调的人。与许多喜欢做画外功夫的画家相比,他宁愿守在画室里埋头画自己的画。我一向比较逆反,当多数人过于收敛和谦虚,不愿抛头露面,我便对那些敢于自我肯定,甚至自我膨胀的人发出喝彩;而在人人冒充大师及泰斗时,我对那些自谦的人低调的人怀有好感。对前者的喝彩,是因为当某人在万马齐黯一片沉寂之时敢为人先,体现的是一种勇气和魄力;对后者怀有好感,是因为现在依靠自吹自擂做自我推销成了愈演愈烈的风气,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多捞一些好处,与艺术毫无关系。杨佴旻出道已有些年头,按理可以弄出更大的动静来——而且,他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他对我说他是不愿这么做,生怕自己落到与那些被自己唾弃的人一样的处境。我理解,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在我们的时代很难呼风唤雨,整个生态如此,独善其身已非常人所为。

杨佴旻的另一个特点是坚韧。与其说杨佴旻的坚韧与他的性格有关,不如说是他的理想使然。很多年来,我都有这样的感受,圈内的朋友相聚,几乎极少有人讨论艺术。记得韩少功曾戏言,文学圈的同行聚首,从来不谈文学,要么谈论体育或八卦,要么打诨插科。是的,我们时代的艺术家作家已经不敢或者鄙视涉及专业话题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没有热情,哪来对文学艺术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何以拥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而对文学艺术的热情来自始终如一的理想,理想是作家艺术家终生的旗帜。杨佴旻坚固地抱着他的理想不放——他的理想是:把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高度不是虚幻,这一点,杨佴旻非常清醒。他一再强调,一个当代中国画家需要视野,需要胸襟,需要学识。就他的阅历而言,印证了他自己对当代中国画家应有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杨佴旻多年来在日本游学、创作,在世界各地行走,又保持与国内画坛的血脉联系。因此,他通过创作实践深入思考中国画的未来走向,既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成功地树立起一座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无论从哪方面评判,一个时代必然具有一个时代的绘画,传统是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辉煌是依靠今天的画家亲手造就的。

几年前,杨佴旻突然想起应该重新进入学院氛围,把自己置身于相对单纯的学院状态——他大约觉得,这是另一条修炼心性的道路。我曾问他:你拿这个博士学位,想获得什么?杨佴旻的回答是:我需要这个过程。几年后,杨佴旻顺利地戴上了博士帽,我再次问他:博士学位对你以后的创作会有没有帮助?他的回答是:没有,但是我完成了自我的设计,学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够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杨佴旻为了做成一件事情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正是他性格中坚韧的一面,他为他自己的理想一步步攀登的勇气和决心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李小山:杨佴旻和他的史诗 | 艺术市场

杨佴旻《有荔枝的靜物》69 x 69 cm 1997 紙本設色

二、他的观念

一个画家的创作活动及最终成果,取决于他的整个观念,这是个常识。杨佴旻曾反复向我陈述他的绘画观念,一方面显示了他对绘画(特别是中国画)的完整思考,另一方面也证明他在建设新的经验和知识系统时的严肃态度。我曾为杨佴旻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借用了他一幅作品的名称,叫做《窗外有风》。我观赏他的许多作品和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之后,发觉这个名称含有某种寓意,与他的绘画观念及作品风貌发生着内在联系。

稍稍熟悉中国现代绘画史的人都不难发现,从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开始,传统水墨的格局面临实质性的变化。台湾画家席德进干脆宣称,未来中国绘画的历史将这样划分:林风眠以前的绘画史和林风眠以后的绘画史。席德进这一结论虽然与当下更为多元和多样的局面不十分贴切,但是,此结论放在中国画范围,意义仍然是一目了然的。林风眠(以及徐悲鸿)的实践已经不是他个人艺术趣味的体现,而是标志着一个绘画体系的没落,以及另一个绘画体系的历史性亮相。

在当代,任何一个再保守再无知的画家也不敢否认这样的现状,即:水墨画已从单一和封闭走向多元和开放。我相信一点,尽管传统水墨(或者说,传统中国画)依然是一部分人的衣食父母,这与学术评价无关。许多人被传统水墨在当下的市场热潮迷惑住了,以为市场是绘画现实的晴雨表,这是深刻的误解。杨佴旻立场坚定地指出:“水墨画(他指的是传统水墨)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实为和逐步走入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太不相适应,太陈旧了,中国画不能把陈旧当独特——不能让不思进取成为中国画坛的常态。”其实,这样的“常态”在社会现实的裹挟下大有席卷之势,很多曾经高举革新大旗的人纷纷缴械投降,心安理得地成了“常态”中的一员。正如杨佴旻质疑越是民族化就越是国际化的说法。他认为,作为一个当代画家,如不具备起码的视野和胸襟,怎么可能使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现实中生效?换句话说,民族特点只是一种由时间沉淀的历时性的东西,若不能提升到与其他民族的共识性评判上,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

我想特别提及杨佴旻的一个观点,他说:“传统与现代明确划分,能免于传统遭受破坏……只有清楚哪些绘画面相为传统,哪些为现代,中国画家才知道自己应做什么,才能把画事做好。然而,至今中国画显然在这个分界上含糊不清。恰恰是对中国画艺术传统与现代关系上存在不清醒认识,一直以来‘革新’的矛头直指中国画艺术传统。……建树新的就得以破坏传统为代价,这种历史文化传承之传统让人疑惑。”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把传统中国画当作保留画种,而把以黄宾虹、齐白石为代表的传统水墨画模式称之为伸进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段尾巴。实质是对“不破不立”的新阐释。保留和革新可以在不同的途径里同时展开,但是这并不表示两者的意义是相等的。这一点,与杨佴旻正好是不谋而合的。杨佴旻不属于情绪激烈的人,他的思考来源于长期冷静的观察,以及本人的实践经验,比空洞的表态远为有力。

李小山:杨佴旻和他的史诗 | 艺术市场

杨佴旻《太行山》47×47cm 2003年作 纸本设色

水墨画的革新是当代画家无法绕开的课题,多年来众多画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劳动,为什么成果寥寥呢?杨佴旻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水墨画家仍然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抱着传统“水墨为上”的陈旧观念不放,他解释道:“正说明了水墨画的色彩表现难以挣脱‘旧系统’框架,难以给愈益强烈的色彩表现以一个应有位置是中国画现代化的盲点——中国画由墨相向着色彩转向是近百年中国画家实践中的难题……林风眠正是在浓墨与重彩的交融中求得了和谐。虽然他所开创的这一条路还有待完善,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派系,但探索还在继续,新水墨的影响正在日益崛起,目前在中国画坛,水墨重彩画风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也定当形成气候,成为未来中国画的主流。”杨佴旻反复强调色彩在水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准确地切中了时弊,回顾近几十年来的水墨画创作,几乎极少有画家愿意在色彩的强度和丰富性上下工夫,水墨单色仍然一统天下。这必然造成水墨画表现力的单调和贫乏。杨佴旻发出疑问:“面对万紫千红的世界,为什么要把水墨画定格在单色上呢?因为它的名字叫‘水墨画’吗?”他进一步说:“事情到了现在,如果我们还墨守着那单色,岂不是如同不让一个少女穿色彩鲜艳的衣裳一样吗?一直憋在心里的一句话,今天就冒昧的说出来:在宣纸上进行实验的,我的朋友,我的同志们,在你们的墨色里添加上颜色吧,你的画面一定会更具魅力!”

请记住,杨佴旻大声疾呼的“色彩”并非简单的与水墨对等的表面样式,色彩代表了一种立场和灵魂,对于像杨佴旻此类一心进取的画家而言,表面的样式仅仅是结果,他希望从源头上推陈出新,意义自然非同一般。在他与我的交谈中间,他常常不自觉地陈述自己对“技法”的迷恋,用他的话说:“笔墨、意境永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但千万不要因为它伟大,就被束缚了手脚;不要以为水墨画的新旧在于题材,而是取决于技法,在于画家本身的灵魂。”在他看来,技法不是单纯的作画技巧,不是简单的笔触、肌理和色块,技法是驾驭画面的缰绳。没有新的技法,就没有新的方向,正如他考察了日本画和中国画之后发出的感慨:“日本画已初步完成了它的现代化形态,因为它已凸现出一个与现代审美意识相适应的和稳定的形式结构。创作思想的统一化,风格上的现代化,语言上的纯粹化,技法上的创新化是它的一般特征。日本画在整体形态上走出了传统,但包容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美学感觉是日本民族固有的。”所以,杨佴旻特别期盼“出现思想与技法高度统一的新中国画形式。”

这样的形式是否已经存在?无疑,杨佴旻的结论是肯定的。如前面所言,自徐悲鸿、林风眠一代人开始,中国画革新的号角始终没有停止,在当下,尽管风气使然,大多数中国画家缩回到传统的怀抱,但仍有一部分画家马不停蹄朝前奔驶。杨佴旻是其中之一,具体地说,是其中非常耀眼的成功者之一。

三、他的创作

杨佴旻是创作上的多面手,人物、风景、静物都有所涉猎,而且都画得精致而深入,趣味无穷。就我的观画经验来看,喜欢那种表情丰富的东西,单一则说明才能偏窄。袁枚论诗,以才、力、识、胆为四种品质,才华排第一位。每个对创作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理解,艺术家不是劳动模范,单靠勤奋的劳作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我有理由相信,杨佴旻具备做一个优秀画家的才华,并且没有浪费这种才华。他的作品证明了,在任何一个环境里,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里发现其位置,而无须看作者的名字。我一直抱有这种看法,判断一个画家的特征,是看他具不具备独特的个人图式——古今中外艺术史上凡有成就者,概莫如此。既然杨佴旻的才华给了我们信心,那么,即使对他加以苛责和追问,似乎也不足以使他在我们的印象中减分。

李小山:杨佴旻和他的史诗 | 艺术市场

杨佴旻《中秋》 101X68cm 2011年作 纸本设色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多次提及一个观点——即博尔赫斯说的那句咒语:一个作家或艺术家只做他能做的事,而不能做他想做的事。这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宿命的色彩。我遇到过许多弄艺术的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自我陶醉,自娱自乐,失去了任何客观依据。杨佴旻内敛及谦和的性格使他的调门很低,但如我所说,他是坚韧的,是理想主义的。综观他这么多年的创作,都在既定的轨道上步步向前,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这一点,与西方的巴尔蒂斯、莫兰迪,中国的林风眠、关良等人很相象。

我想提及杨佴旻的早期作品:《以塞尚作品为蓝本的静物》、《以莫奈作品为蓝本的风景》,这是探究他的作品的线索。杨佴旻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墨守成规,像许多在宣纸上重复古人那一套的人那样,做既不费力又讨好受众的事。杨佴旻试图将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嫁接在中国画材料上,为自己开了个好头。我的意思是,假若杨佴旻加入到当时的“实验水墨”的阵营中,随大流跟风潮,捣鼓那些非驴非马的实验品,结果必定白白把自己搭进去,而不会有所斩获。杨佴旻为何要把塞尚和莫奈做蓝本?看似偶然的东西,其实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杨佴旻把内心的创作冲动与期待突破的方向结合起来,迅速而有效地排解了他的苦闷:宣纸上的革命是可能的,但是,生宣纸的承受力必须与它的性能相一致,它承受不了真正的写实,它的局限是先天的,这种局限却正是它的优势。

在我与杨佴旻讨论时,多次设问,想从他口中套出他的秘诀。例如,宣纸和色彩的关系?因为我始终抱有疑惑,宣纸与画布性能不同,水性颜料和油质颜料之间的区别也显而易见,如何做出同等品质的效果呢?杨佴旻以棉里藏针的方式坚持自己的立论:中国画革新必须以色彩为先导,单色(墨色)的表现造就了以往的辉煌,但与当下的生活相距太远。远到什么程度?远到所有关于传承的话题都已陈旧不堪。前人如此迷恋的水墨(单色)在我们这个时代一无所取了吗?结论不重要,杨佴旻的作品是他的证据。我们至少得承认,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都不是理论可以说明白的,必须观看,必须聆听,“看”和“听”比起空头理论要重要得多——离开作品本身,一切言说(理论)都是白费的。

所以,在杨佴旻作品中溜达、徜徉和游走,你会发觉,他的贡献值得重视和珍惜,不仅如此,你还能发现,他的作品中具有使人着迷的技法表达,这种表达已经炉火纯青。利用宣纸的特质,水性颜料的功能,描绘现代生活、情境,同时创造出与油画对等的视觉效果,甚至在某些方面补充和添加了油画所不能的东西——那些在自由烘染的墨痕里闪现的色彩之光,那些极为细腻而又厚重的笔触之间,那些灵活而又稳定的形态之中,无一不加深观赏者对宣纸和水性颜料的好感。这是一种完整的感受,也是杨佴旻的梦想,人们常常把梦与现实做了截然的区分。但在有些人身上,梦想就是现实。当一个画家做出前人没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呢?我读到一些批评家谈论杨佴旻的文章,大致上在两个方面对他加以肯定:一是他的作品意境悠远和独特,二是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突破和确立。我更关注杨佴旻在水墨技法上的掘进与冲击。当人们谈论到林风眠,几乎众口一词谈论他在“融合中西”上做的贡献,而“融合中西”的实质是以西方为前提的。这样的上下文关系不难理解,对画家的实际创作,却是一个难题。杨佴旻认为我们时代的画家不应该再拘泥于中国和西方这种过时了的二元对立的话题,一切为我所用,一切为创作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所用,就此来看,杨佴旻的创作态度是超然的——作品才是解决争议的最终依据。

我还要重复一点,当代中国画依然处于低谷的境地,有志于在中国画园地耕耘的画家事实上肩负着额外的压力。杨佴旻的创作标志了一种启示,或者说,表示出一种骄傲的姿态。——中国画可以在新的生态中激发潜能?在“穷途末路”之后再现生机!借用黑格尔的历史观: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杨佴旻的作品已经作为事实存在了,至于它的合理性,我没有怀疑,而且,我感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珍爱他的作品——我想再次重复,对作品的最终评判是由它本身的品质来决定的,这正是杨佴旻的优势所在。

四、几句后话

我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他的史诗》,意思是,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造就他个人的史诗。但是,有的个人史诗即是时代史诗。成为时代史诗,是每个理想主义者的一生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对自身的判断与历史对他的判断不谋而合,那是天大的幸运。杨佴旻有这样的幸运吗?他没有吗?

2011年6月

相关文章

  • 沈曾植的对联与他的绝笔书法[图文]
    沈曾植的对联与他的绝笔书法[图文]

    沈曾植是学问大家,书法宗师,易箦前撰楹联平静如常,以学论艺,用典藴藉,措词舒缓而隽永,是无我胸怀。而其书法由帖融碑,独标高格,自来评价极高。此联如何?曾熙所言最妙:“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乃书法大雅境界,至为难得。行书“岑碣熊铭入甄选,金石绣段助裁纰”是沈曾植的绝笔之作,纸本,纵147厘米,横36.5厘米,作于1922年11月20日的午后,数小时后,也就是写完这副对联的当天傍晚,...

    195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精品市场走俏“岭南画派”价格有望再获突破[图文]
    精品市场走俏“岭南画派”价格有望再获突破[图文]

    关山月1972年作 天池飞瀑 立轴 设色纸本RMB  16,330,000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2017年春季拍卖会11月5日晚间,上海匡时首届秋拍会“正道——近现代书画夜场”专场如期上演。在此专场上,一幅关山月1989年创作的《谷鸣飞瀑》图,吸引了较高关注。此作品拍前估价200万—250万元,最终以327.75万元成交,让业界对于岭南画派再度注目。回顾今年春拍时的表现,在广东崇正2017春拍...

    10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绘出缭绕心田的“梵音”[图文]
    绘出缭绕心田的“梵音”[图文]

    林信存据说,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这五种声音又统称“梵音”。如果再往深处说,那就有些玄奥了……但我的理解,梵音就是和美的声音,一种能走进人的灵魂,且能净化心田的声音。我由不得猜想,林信存也许是一个听懂了“梵音”的人,或者说他不只是听懂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心得、领悟和感触。夜晚读林信存...

    147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同泽名家|唐世和[图文]
    同泽名家|唐世和[图文]

    唐世和唐世和,黑龙江省海伦市人,现居住哈尔滨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届驻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馆原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百顺源集团书画院院长。兴安揽胜之一中国画 68cm×100cm 唐世和作说说我的《兴安揽胜》系列唐世和2008年,我接受黑龙江省美术馆编撰《黑龙江版画辞典》的任务,在调研采访版画群体和版画作者的过程中,我有...

    152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潘志毅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潘志毅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潘志毅,字柔润,号笑口常开,男,1954年10月出生。安徽宿州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原任宿州市埇桥区三铺中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他在退休前后获得的荣誉有:中华杰出艺术家,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特级书法师,国家文化巨匠,国家一级文艺大师,和谐中国·百位杰出爱国诗人,中国赤子诗人,中国当代文学之星,共和国诗书画名家,国家级文化名人,“文艺泰斗•国家...

    143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东坡书法的启示:书是心中所发
    东坡书法的启示:书是心中所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实习生孔玉整理知名书画家萧海春近几年对苏、黄、米三家都用功极深,在前不久就苏轼书风与临写体会进行对话时,他认为,苏东坡对宋代及以后书法影响巨大,就书法而言,苏东坡并不是复古,而是托古改制,“书是心中所发,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当今书法里的创新问题——书法没有创新。”苏东坡于书法早年学“二王&rdqu...

    124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分之合——中国书法的内圣外王[图文]
    分之合——中国书法的内圣外王[图文]

    王羲之传世法帖圣是中国有志者的终极追求,尧舜禹,夏商周,每一位以天下为己任之贤达者,无不心向往之。圣的根本在内,无为而至无极,是形而上的;与之相对的是王,是外在的行和为,是很多看得见的真真切切,内圣外王是儒家最完美的境界。天地人谓之三才,王居其中,理应有通天接地的义务,通、接当然是一种形容,但至少要有把天地人合而用之的能力,同时这个能力还是复杂、多样、变化的。但因为他有一种内在的化合能力,故...

    757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具有象征主义的波兰绘画作品[图文]
    具有象征主义的波兰绘画作品[图文]

    波兰的象征主义绘画之父Jacek MalczewskiJacek Malczewski(1854-1929)是波兰最受尊敬的画家之一,被认为是波兰的象征主义绘画之父。Malczewski出生在拉多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父亲朱利安给他介绍了波兰爱国者和社会活动家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灵感,同样,他的叔叔以波兰景观和民俗之美唤醒了他的认知优势。1873年他就读于当地美术学院,1876年他去了巴...

    27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郭文转:画笔铸就“纯粹”艺术理想国[图文]
    郭文转:画笔铸就“纯粹”艺术理想国[图文]

    郭文转作品24 年只专注画画一件事细雨微濛的午后,来到油画家郭文转位于厦门海沧一隅的个人画室。其实未见他之前,在厦门乃至全国的文艺圈,已对他有所耳闻。圈内对他评价甚高,他沉稳不善言辞、交际,然在绘画艺术上一直苦心造诣,成绩斐然。他的油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近几年来受到东西方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强烈关注,堪称风头正劲的一匹“画坛黑马“。当天,郭文转正在对着一幅教堂掠影的作品进行修改,...

    865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国粹苑黯然离场 凸显古玩城生存之痛[图文]
    国粹苑黯然离场 凸显古玩城生存之痛[图文]

    (原标题:国粹苑黯然离场 凸显古玩城生存之痛)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的国粹苑,可谓全国最大体量的艺术品交易中心。记者调查发现,国粹苑面临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业态调整,已经全权托管给一家孵化器企业,可能完全放弃古玩市场业态转向写字楼,并且A座部分已有公司陆续入驻。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国粹苑苦心经营近七年最终黯然离场,这一终局引发对整个古玩行业的反思,风雨飘摇中的古玩城究竟如何转型自救?北京...

    97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艺术鉴赏:画家叶向礼[图文]
    艺术鉴赏:画家叶向礼[图文]

    摄制:陈学章艺术简介:叶向礼,1963 年出生于江苏沙洲,祖籍浙江德清莫干山麓,现居杭州。号莫干山樵、望湖斋主。现为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收藏行业协会副会长。当代中国画名家,师从张寅彤先生、李腾先生学习中国画,追求艺术,孜孜不倦。擅花鸟,尤钟情于荷花,所作彩墨荷花将中国画笔墨功夫与西方油画色彩元素相融合,以半 抽象的形式展现出蓬勃多变的艺术生命力,创作出更富东方禅意与现代性面貌...

    178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颜真卿是否超越王羲之[图文]
    颜真卿是否超越王羲之[图文]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局部) 28.2×72.3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晋 王羲之 兰亭序(冯承素摹,局部) 24.5×69.9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王琪森(兰亭书会顾问、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书法,是东方艺术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以下简称《超越》)大展,在中国引起了颇大的反响与热议。诚然,本次《超越》展在策展、展品...

    576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应物象形——张国樟美育专栏[图文]
    应物象形——张国樟美育专栏[图文]

    清代—虚谷—猫蝶图清代—虚谷—猫蝶图美析:虚谷,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等。安徽歙县人。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后出家为僧。山水、花卉、动物、禽鸟都精,特别擅长于画松鼠及金鱼。作画有苍秀之趣,敷色清新,造型生动,绣雅鲜活,落笔冷消,别具风格。他的作品无一笔滞相,匠心独运。他性情孤僻,如果不是相处很好的朋友,不能得到他的片纸的画...

    149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白鹿原》价值观有致命缺陷 难当经典[图文]
    《白鹿原》价值观有致命缺陷 难当经典[图文]

    《白鹿原》的作者完全可以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抱一种不同情、不认可的立场,但既然他描绘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要求他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呈现这历史。遗憾的是,《白鹿原》显然未能达标。二十年前,《白鹿原》的出版在文学界乃至一般公众生活中激起不小的波澜。书中直白的性描写和呈现中国现代历史时的那种“出格”角度,在当时引来阵阵争议。时光飞逝,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

    106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国泰民安·同贺祖国71华诞:画家罗兴华[图文]
    国泰民安·同贺祖国71华诞:画家罗兴华[图文]

    【艺术简历】罗兴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名家,国家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标准评审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东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桂林八桂画院、桂林画院院士,桂林南方书画协会名誉会长,80年代初,曾是漓江画派探索与实践先行者。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曾八次获奖(优秀奖、铜奖、银奖),1988年...

    5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