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白鹿原》价值观有致命缺陷 难当经典[图文]

时间 : 03-02 投稿人 : 阿仔 点击 :

《白鹿原》价值观有致命缺陷 难当经典 | 美术百科

《白鹿原》的作者完全可以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抱一种不同情、不认可的立场,但既然他描绘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要求他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呈现这历史。遗憾的是,《白鹿原》显然未能达标。

二十年前,《白鹿原》的出版在文学界乃至一般公众生活中激起不小的波澜。书中直白的性描写和呈现中国现代历史时的那种“出格”角度,在当时引来阵阵争议。

时光飞逝,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让期间产生的任何一种新潮事物都免不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命运。倒是这部《白鹿原》,二十年来始终没怎么消停过。无数吃文学饭的学究学子靠着它发了论文评了职称得了学位不说,还先后被改编成话剧和舞剧,最近又拍成了电影。

不知是否是拜剧组高明的宣传策略所赐,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事件。最有戏剧性的是,影片刚开始公映,就有媒体采访了一位与小说《白鹿原》渊源深厚的知名编剧。该名编在采访中爆料自己呕心沥血七易其稿创作《白鹿原》电影剧本,却被导演掉包而后愤然拒绝署名云云。在批评导演急功近利,没有理解小说原著精髓之后,该名编说了一番极有分量的话:“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对《白鹿原》还带有敬意的话,就不要贸然出手。”

言下之意,电影《白鹿原》折射的是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媚俗和急功近利,却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小说《白鹿原》的荣光。这也是很多普通观众的意见。影片上映一周票房惨淡,观众们骂完电影之后纷纷表示要去重温小说。不经意间,小说《白鹿原》成了满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道统的经典。

究竟该如何评价《白鹿原》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呢?

作者完全站在一个封建宗法制的立场上来看待他笔下的世界

小说《白鹿原》描绘了自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半个世纪以来关中平原一个乡村社会的风俗画卷。纷繁浩佚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让这部作品透着股史诗的气息。然而在我看来,作者陈忠实的思想局限还是严重制约了他的创作成就,《白鹿原》这部饱含着作者生活体验和感受的作品固然有分量,却远远算不得第一流作品。影片《白鹿原》的上映,激发起了一股向小说原著致敬的风潮。这股风潮无疑反映了公众对这二十年来文化生产的媚俗化趋势的不满,以及对于经典作品的渴望。在这样一个时刻来讨论小说《白鹿原》的艺术和思想价值,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和检讨我们关于“文学经典”的标准。

《白鹿原》表现了一个北方乡村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遭遇。对于这样一个十足标准的“宏大叙事”而言,作者所秉持的历史观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小说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的高下。纵观小说《白鹿原》,很显然作者完全是站在一个封建宗法制的立场上来看待他笔下的世界的。从晚清到民国最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被视为一种倒退和一波波接踵而来的灾难。

小说开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辛亥革命之前的白鹿村,封建大家长白嘉轩在经历了他的成长之后,开始带领白鹿村的乡民建设他们的乡村乌托邦。村里的宗祠修葺一新,白天是家族子弟的朗朗读书声,晚上则是村民们在诵读《乡约》。日积月累,白鹿村里逾规越矩之事绝迹,粗鄙不良之事全无。连普通村民也都变得文质彬彬。然而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犹如一场飞来的横祸,白鹿村的乌托邦时代一去不返,历史就此展开了它无穷的动荡和苦难。

陈忠实满怀着对老大中华的眷恋与温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过往岁月中的世外桃源。站在封建宗法制的立场上,作者动情地塑造了白嘉轩这个封建大家长的正面形象。他勤勉持业,严秉族规。然而时代的发展完全不顾老族长的意愿,越来越加速地向着混乱和灾难前进。从混战的军阀到流窜的土匪,从相互残杀的国共两党到日本人的入侵,白鹿原面临的是一次比一次更沉重的苦难。好不容易内战时期给人民带来沉重压迫的国民党被打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迎来的却是人心的彻底沦丧和乡党弟兄之间全无掩饰的迫害仇杀。穿越苦难的老族长见证了历史的疯狂与无奈。

作者的价值判断妨碍了他公平地对待自己笔下的不同人物形象

从白鹿原成长起来的革命领袖鹿兆鹏,在小说中本应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和白嘉轩并驾齐驱,象征着新旧两个不同的时代。然而除了与白灵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之外,在其他的场合他被处理得面目不清。在作者看来,鹿兆鹏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印证了鹿子霖家教的失败。小说中作为“白鹿”并峙的另一方与白嘉轩构成对立的是他的父亲,鹿子霖。白鹿并峙所体现的意义不再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对立,而是封建家长中的楷模和败类之间的对比。

于是,小说中鹿兆鹏所有的行动,不论是发动农会的革命,还是1949年敦促黑娃起义,都被处理得简略而草率。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一手促成了黑娃和田小娥们命运的磨难乃至最终的毁灭,而自己却在达到目的之后就立即消失无踪,可以说这是一个对他人极不负责任的人物。相比之下,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白嘉轩这个情深意重的封建大家长形象。他的子孝亲慈,他与自家长工鹿三之间手足般的恩义之交,等等。显然,作者的价值判断妨碍了他公平地对待自己笔下的不同人物形象。这样的处理无疑损害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在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脑海里总是忍不住浮现出列宁在他那篇经典评论文章中对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评价。列宁认为,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是完全不赞成也不能理解正在酝酿中的俄国革命的,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俄国革命得以产生的必然性,这是其作品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之所在。同理,《白鹿原》的作者完全可以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抱一种不同情、不认可的立场,但既然他描绘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要求他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呈现这历史。遗憾的是,《白鹿原》显然未能达标。

小说中表达的伦理道德观念更经不起推敲

相较之于其历史观,小说中表达的伦理道德观念恐怕更经不起推敲。小说通过白家三代的教化传承,宣扬了这个族长之家“立家立身的纲纪”。令人尴尬的是,这样一部以宣教“封建传统美德”为己任的作品,一上来就绘声绘色地渲染老族长年轻的时候如何在床上“克”死了六个老婆。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年轻族长白孝文性能力的变化。在他以白家孝子贤孙身份出现的时候,他经受着阳痿的困扰;一旦豁出脸皮彻底放纵堕落,他便重振雄风。父辈的威猛与儿子的孱弱呼应着彼此道德境界的差异,似乎也印证着老族长白嘉轩的天赋异禀——常人皆因色祸身,而他却独能驾驭自如,为我所用。不能不说,在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中展示这样的性观念,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此外,对于那些遭受性的压迫,或是敢于反抗压迫追求自身性权利的底层女性,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恶毒的态度。鹿兆鹏守活寡的发妻犯了淫邪病勾引自己的公公,最终病发而死。作者在绘声绘色地讲述其不堪结局的时候,不忘带上她死时下身溃烂奇臭这么一笔。而女主人公田小娥则完全被处理成一个被淫欲支配的荡妇。令人莫名的是,仅仅出于情欲的支配,她居然能与黑娃同赴生死患难以共。作为一个受侮辱的底层女性,她内心可能具有的尊严和高尚情感通通不见,作者把她写成一个生时人尽可夫,死后害人作祟最终被镇压永世不得翻身的祸害。在描绘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完全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尊重,把她扁平化空洞化,假之肆意发泄自己狭隘而庸俗的道德偏见。这样的处理令作品立意顿显庸俗。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作者对这个人物极尽贬抑之能事,但她在整部小说中还是占了差不多五分之一的篇幅。显然,作者潜意识里对这个“坏女人”怀着浓厚的兴趣。小说兴味盎然地描摹着田小娥一次又一次的奸情,在表现她的疯狂情欲时文字顿时变得活泼跳荡。作者一方面行使着对她施加道德制裁的义务和权力,而同时一种窥视和沉溺的病态心理隐隐现于笔端。作品中的道德训诫由此显得面目可疑。

在电影改编中,导演删除了很多重要的情节线索,独独把田小娥这个人物的命运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导演完全没有超越小说原著存在的缺陷。田小娥这个人物一如既往地干瘪空洞,然而却占据了整个银幕的焦点位置,这是电影版《白鹿原》最致命的缺陷。而在我看来,对于这样的缺陷小说原著者也是难逃干系的。

除此之外,白鹿两家的对比处处表现着对封建大家长的偏袒。所谓“勺勺客发家家底不正”,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鹿家的门第歧视,也支配了对鹿子霖这个形象的塑造。黑娃追求独立和爱情的行动被描绘成堕落,作者出于道德训诫的目的又让他浪子回头,使得这个人物之前的行动所具有的合理性完全被否定。同理,白孝文的堕落和回归也完全不可理喻。作者那种不合理的道德立场损害了他笔下的人物,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白鹿原》绝对算不得一部出色的作品。它描绘中国现代历史变迁的雄心固然值得赞许,但它偏狭的价值观念造成的缺陷亦不容忽视。我们渴望当下中国能出现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把这样的渴望寄托在《白鹿原》身上注定是枉然。坦白地说,《白鹿原》实在当不起“经典”二字。(赵志勇)

相关文章

  • 梁江:倪萍绘画与专业水准相去甚远[图文]
    梁江:倪萍绘画与专业水准相去甚远[图文]

    倪萍绘画《欢喜》“近年的名人书画 ,确实成了国内拍卖市场的大热点,价格出人意料,这当然立刻引发各方广泛关注。很明显的是,这不应是市场的常态,也不是一个健康、健全,有规范,有标准的艺术市场应该出现的事情。我认为这只是国内艺术市场一片漂浮的泡沫,随着市场的发育成长,它终究要烟消云散。”“朱军作为大牌主持人,前几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展。此前,他曾把自己手机上的作品照片给我看过,早就有印象。说实话,...

    178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张大华的禅画赏析[图文]
    张大华的禅画赏析[图文]

    入一坐一立,佛道相依,佛道各有渊源,然同出一脉。坐者抱臂而眠,墨色一团,浓淡适宜;立者双手合十,短线几条,形态毕肖;一顶斗笠一只钵,一佛一道见匠心。度这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题材,大多取材于柳宗元的《江雪》诗意。此画强烈地渲染雪景,对篷舱蓑笠和渔具过细的刻画以及表现渔翁专心钓鱼的神态,看是钓鱼,又不似钓鱼,清静自如度自我。寻梅花是春的象征,图中虽只画了一枝梅,却散发出一片生机,真所谓数点梅花天地心。...

    25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刘遂海[图文]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刘遂海[图文]

    【艺术简历】刘遂海,1950年生于重庆市,汉族,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2013年退休,现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曾在白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及清华美院进修。曾获1994-1999“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成都市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获“成都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获“四川省职业道德先进...

    78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传承的神韵——著名画家饶永国画作品欣赏[图文]
    传承的神韵——著名画家饶永国画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饶永,安黴省安庆市人,1944年闰四月生于湖南湘西花垣县(永绥),定居池州六十余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安徽省中山画院副理事长兼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池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池州九华山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曾任池州市文联副主席、贵池区文联主席、池州市民革主委、池州市政协常委、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1962年...

    1767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明斯特雕塑展:除了看展 我们还能从中学到什么?[图文]
    明斯特雕塑展:除了看展 我们还能从中学到什么?[图文]

    集中在五六月开幕的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艺博会、威尼斯双年展、明斯特雕塑展等等世界性大展,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热闹的开幕之后,便很少再看到相关的声音,这些展览、活动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是走马观花吐槽一下,还是有更多可以沉淀的东西?这里想要探讨的是十年一届的明斯特雕塑展,当下国内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艺术节频繁的走进二三线城市甚至是村镇,艺术开始越来越多的介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明斯特雕...

    146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不敢忘却的初心-记军旅画家魏三军[图文]
    不敢忘却的初心-记军旅画家魏三军[图文]

    穿过陆军总医院的家属楼群,有一间不过十平米的画室,虽然简陋,但却分外静谧雅致,关上门来,就是自号“醉墨堂主”魏三军独有的一方艺术天地。从素描起步,白洋淀里的荷花是启蒙他的缪斯。新兵入伍,他没有踏上练兵场,却在不久后成为了大院里的“文化名人”。为了学画,他经常一个背包,几个面包,一辆自行车,一块画板,一个人,奔走于京郊大小公园写生练习。融会贯通,他将西画中的构图景深运用到电视制作中,扎实的美术功底加...

    174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黄苗子评沈从文书法 不吝夸赞 [图文]
    黄苗子评沈从文书法 不吝夸赞 [图文]

    图一图二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次故乡湘西凤凰行,是在1982年。这一年,他80岁,在黄永玉先生的催促和安排下得以成行。除黄永玉之外,另一位陪沈从文回故乡的是黄苗子先生。因为二叔郁达夫之故,苗子、郁风夫妇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与沈从文就一直有着密切往来。沈从文不止一次向他们讲述当年郁达夫对他的帮助。1923年,独自漂泊北京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在生存艰难之际给郁达夫写信吁请关注和帮助。此时,来到北京的...

    21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从文化差异看海外捡漏[图文]
    从文化差异看海外捡漏[图文]

    近期,在国内艺术圈热切期待内地秋拍开槌之际,发生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活动也吸引了不少业界人士注意。在不久前落槌的一场伦敦秋拍活动中,推出了一批黄花梨家具拍品,虽然估价低廉,却也遭遇流拍,引发热议。从估价上看,此次伦敦秋拍的整体水平并不算高。如其中一件清末民初黄花梨圆角柜(长87、宽44、高127厘米),虽然年代较晚,但估价也仅有1.5万—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3.6万—22.7万元)。这样的...

    145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艺术品背后的文化话语权[图文]
    艺术品背后的文化话语权[图文]

    MOMA美术馆从收藏出发建立话语权的典型案例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2015年3月28日,我国首个省级美术馆协会—广东省美术馆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广东美术馆召开,全省各地34家美术馆成为首批会员单位。在这份会员名单中,除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江门市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等众多政府或学...

    555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浅聊中国历史中的画院发展[图文]
    浅聊中国历史中的画院发展[图文]

    画院的正式产生有唐代说、五代后蜀说、五代南唐说、北宋说等多种主张。而在出现专门的画院机构之前,就已有直接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了。《庄子·田子方》上记载春秋末期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这些为国君作画的“史”,当是早期的宫廷画家。唐代在掌管图书的集贤殿书院下设画院,设有“画直八人”以及画工多人,主要从事绘画及皇家书画藏品的修复、保管等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院。唐 韩干《照夜白图》大都会博...

    129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马克·罗斯科:一个不折不扣的“倔老头”[图文]
    马克·罗斯科:一个不折不扣的“倔老头”[图文]

    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我年轻的时候,从事艺术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没有画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没有钱。但那是一个黄金时代,那时我们一无所有,不害怕失去任何东西,我们拥有想象力。现在的情形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充满了冗词赘语、活动、消费的时代。……但我相信那些从事艺术的人们,渴望找到一种安宁的状态。——马克·罗斯科”提及马克·罗斯科(Mark Ro...

    140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井上有一:宁做书法之鬼[图文]
    井上有一:宁做书法之鬼[图文]

    创作中的井上有一(伊藤时男摄)“守贫挥毫六十七霜,欲求端的本来无法”,这是井上有一在与病魔抗争的晚年写下的话,也正是他一生践行的写照。在世俗的印象中,井上有一是个剃着光头,挥运巨笔,墨迹飞溅,摸爬滚打,旁若无人,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一个野蛮十足的家伙!他的笔触与他书写时的状态一样,充斥着咆哮与喘息。2017年10月,《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当我们步入展厅,扑面而来是...

    154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优雅的绽放——谢青笔下的“闺秀”[图文]
    优雅的绽放——谢青笔下的“闺秀”[图文]

    绿意(中国画)文人墨客喜欢用美好的花来赞美美丽的女子,青年画家谢青则用她的画笔来描绘花卉闺秀般的百样姿态。她对花的描绘都有一种拟人的美感,笔下的花儿无论是什么花种,都不是取悦于人的媚态,而是亭亭玉立,不温不火。净荷吹香(中国画)欣赏谢青的花鸟画,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清新雅致的“书卷气”。没有恣意纵情热闹盛开的花海,每一枝花儿的绽放都是安静的、矜持的,有着闺秀般的节制。细读,...

    52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自然人文的原质之美——吴宇华绘画品读[图文]
    自然人文的原质之美——吴宇华绘画品读[图文]

    吴宇华 山水清音 37.5×46.2cm 纸本设色 2015年我对于无锡的山水自然,和这种山水自然洋溢的文化气质,有一种发自内心地叹赏。无锡的山不够巍峨,却给人以厚重和崇高感;无锡的水不见急湍流瀑,却浩荡展阔,波澜潋滟,显示着惊人的韵致。初观吴宇华的画,就产生被引领到无锡山水里面的感觉,在他营造的艺术氛围和境界里,你能很清晰,也很深在地感受到无锡山水人文的原质之美。大凡对事物原质的美,可有两...

    80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山水画名家张建国作品赏析[图文]
    山水画名家张建国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简历张建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山水高研班,美国美联大学艺术与哲学博士。艺术创作曾于1997年获得《世界华人书法展》金奖。1999年《全国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大展》成就奖,《炎帝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像奖,《金丝猴杯全国书画展》金奖。2008年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双年展》等。2013年入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大家之路——当代名家邀请展”》。2016年7 月入展国家林业部...

    194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