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头面
日前,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梅花奖获得者刘桂娟发了条图文微博,称,“这一头点翠头面,十几年前买的,花了12万银两,今天即使是40多万人民币也买不到了,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永不褪色。”此微博发出后,引起了一些动物爱好者的强烈不满,当传统艺术特殊工艺违背当下环保观,众说纷纭。
不是奢侈的表现,是艺术的需要?
点翠头面一般是传统戏曲的旦角所带头饰,主要由翠鸟羽毛、水钻和纯银经过专业制作而成。
微博引起争议后,刘桂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说,点翠头面不是她个人的财产,因此不存在炫富;从戏曲诞生那一天起,“点翠头面”就有,国内各院团都买;在京剧这门艺术中,戴点翠头面合法又合规。
虽然事件发端于旦角儿,但“点翠”并不仅仅是旦角儿的专利。京剧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称,“我演《碰碑》时戴的盔头是我祖父谭富英当年用过的,那上面也用‘点翠’做了点缀。‘点翠’在老戏班里用得很普遍,那时还没有环保的概念,‘点翠’的价格也不像现在这么高,凡是挑班的青衣几乎都有。包括‘点翠’在内的京剧服饰,不是演员奢侈的表现,而是实实在在艺术的需要。”
追求艺术完美却违背环保观
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看来,“‘点翠’是传统文化发展中追求艺术精致之美的过程中找到的一种特殊工艺,要让其完全符合现代人的观念是不可能的。我很尊重那些保护环境的人,但环保不能极端化,更不应有非理性的表达。就如同你可以禁止象牙贸易,但不能否认牙雕是精美的艺术品一样。京剧之美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点翠’则是艺术家追求完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再极端点,丝绸制作中的抽丝环节也很残忍,是不是我们就不穿丝绸了?对于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美,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不能只保护动物,不保护文化。生物链的断裂固然可怕,但文化传承的命脉断了,不是也很可惜吗?”
其实只有一副点翠头面的戏曲院团不在少数。正如刘桂娟所说,虽然戏曲界中不乏自掏腰包购买者,但能够头戴剧院购买的点翠头面光鲜登场的演员仅限于名角儿,而且还要视角色而定。因此舞台上点翠头面其实是个稀罕物,它的使用频率远不及网友臆想中的能够造成大量的杀戮。
4月26日,作家马伯庸在成都图书馆参加活动时,对这一事件点评道,“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这当然是对的。但不能和当下的主流价值观相悖。”
“点翠”与“环保”之争,究竟是舆论“找茬儿”还是所谓的“京剧人故步自封”?这恐怕一时尚难有结论。但有一个实例恐怕能为京剧人正名。近些年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代替蛇皮蒙制京胡的“仿生皮”京胡的出现,既是传统艺术的技术革新,更是从业者观念的革新。2010年5月,一台《仿生皮京胡演奏会》上演,虽然并不讳言仿生皮与蛇皮的音色尚有差距,但京胡演奏家燕守平以及叶少兰、刘长瑜、谭孝曾、于魁智、李胜素、袁慧琴、孟广禄、杜镇杰、迟小秋等诸多京剧名家,不计报酬和出场顺序轮番登台,为的就是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技术革新的环保事业。
(郭佳)
“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美,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不能只保护动物,不保护文化。生物链的断裂固然可怕,但文化传承的命脉断了,不是也很可惜吗?
——傅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