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观察

时间 : 03-10 投稿人 : 涵涵 点击 :

政策引导 学术发力 精品先行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观察

本报记者 胡立辉

2011年,全国美术馆开始实行免费开放,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人担心:面对国内美术馆缺少固定陈列、展览参差不齐的现状,观众愿不愿意走进去?即便走进去了,在公众审美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怎样吸引他们驻足?2012年,文化部首次组织推出“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以挖掘各馆藏品资源,鼓励自主策划馆藏精品展览为抓手,推动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3年,共推出专题展览98个,展出馆藏精品约1.28万件(其中约60%的藏品为入藏以来首次展出),观众总量近500万人次,国家财政累计投入1100万元。

参与的美术馆多了,藏在深闺的作品露脸频繁了,公共教育与推广的手段也丰富了,大家的点子与做法更广了……就连评审汇报也有许多美术馆长亲自上阵,“我们以前不敢来,因为跟许多大馆比,我们藏品少得可怜。但是一点点做下来就发现,小馆也有可挖掘的资源。”某馆长坦言。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加强美术馆间的交流,每年的活动结束后,文化部都会组织专家对入选“展出季”的项目进行评审验收,从中评选出优秀展览项目,同时加大对该项目实施的社会监督力度。除以国家重点美术馆为代表的一些大型综合类美术馆每年都推出重磅展览之外,一些美术名家艺术馆(纪念馆),还有一些地市级甚至县级的基层美术馆也积极参与其中,“展出季”的参与程度和惠民特色日益明显。免费开放后,以“展出季”项目为代表的美术馆展览已然成为各地美术爱好者可以便利享受的文化佳肴。

日前,记者从在京举办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验收评审工作中获悉,展览质量、展出的藏品数量、辐射区域、公教活动等均较上一年度有较大提升。对美术馆藏品的梳理研究和公共服务推广等内容的追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美术馆的共识。

通过展览和研究激活历史

一幕幕动人场景、一个个风云事件、一代代鲜活人物……那些被尘封的馆藏精品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把观者带入逝去的历史现场,这些都依托于对藏品的挖掘梳理和深入研究。《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注重美术馆藏品和地缘文化构成的文脉关系,能够从学理上对藏品进行重新梳理和历史构建,是此次“展出季”的突出特色。江苏省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日照市美术馆等均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来凸显不同的叙事视角。湖北的漆艺传统深厚,但从传统到现代漆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断层,湖北美术馆主动担负起使命,致力于推动漆艺创作、传承漆艺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和研究,目前已被学界认为是国际一流的漆艺交流平台。类似的还有“渊源·圆缘——浙江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其所选择的画家及作品都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构成美术史文脉的关系,展览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构建浙江现当代美术发展脉络的史实。

让美术馆的学术研究参与到艺术史的生成过程中去,也是“展出季”入选项目的特色之一。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并不专注于一次单独的展览,而是通过融入历史叙事来开展美术馆的叙事实践。在参与“展出季”活动的3年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通过馆藏陈列和文献档案对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三部合并组建中央美院的过程进行专门梳理,从而将上述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为主线的3个展览贯穿一体,实现了一个相对完整、富有内在逻辑的专题性美术馆叙事。

除了详实的美术史史料充实展览,以别致的展陈方式增强观赏性也成为美术馆的追求。其中,现场展陈与作品阐释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各家美术馆钻研的课题。如何将学术思想转换到展陈空间,如何呈现让观众看得懂的展览,要下的功夫很多。如关山月美术馆的策划人员在实施“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展”时,即根据各地实地考察情况,通过不同时间、场地、环境的检验,分析现场和观众的反馈情况,不断对展品内容进行调整,力求每个展览都能因地制宜,并积极借鉴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以改变国内外观众对中国画表现手法单一的思维定势。

馆舍不大、馆藏有限、藏品单一,面对小馆的这些现状,近年来,潘天寿纪念馆着眼于某一具体学术问题的持续性探讨来策划展览。2013年11月,该馆策划举办了“象外——中国画的写生观及其表现方式”的中国画学论坛,而2014年“展出季”入选项目“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即是以潘天寿的写生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画问题。他们希望通过举办展览和论坛,既推进潘天寿研究的深入,也引发对中国画理论问题的探讨,试图“以点带面”来触及更为宏大的中国画的历史和理论问题。

对于美术馆来说,做展览不容易,出学术成果更不容易。如何有步骤地针对藏品的文化体系和时代属性,探寻每件藏品应有的美学价值,进而持久地寻找贯穿作品横向和纵向的艺术历史节点,勾连理性客观的美术史图景,并以作品来架构历史文脉,借助恰如其分的展陈形式,最终让艺术品“活”起来,这是每一个美术馆需要逐步探索和长期实践的内容。

用心策划,借力办展

据统计,连续3年入选“展出季”的共有18家美术馆,分别是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福建省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如果说,大型公立美术馆有其藏品资源及学术研究团队优势,那么,规模相对较小的名家馆和地市区县一级美术馆的探索则可圈可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认为,利用怎样的资源、把资源运用到何种程度,首先体现在策展的方方面面。2014年“展出季”中很多美术馆,甚至一些地方小馆在策展方面动了脑筋。大馆资源丰富,策展弹性和灵活度相对较高,但是从资源受限的地方小馆还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展览。

限于场馆和藏品的特殊性,对藏品价值的再挖掘成为名家馆和地市区县一级美术馆必须开动脑筋面对的挑战。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在2012年举办的“决澜长歌——庞薰琹艺术回顾展”以其新鲜的策展方式和开阔的公共教育思路赢得业界好评。2013年又推出“图画先行——庞薰琹图案艺术精品展”,仍以庞薰琹为主角,展出的是其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传统工艺美术图案,也取得不错的效果。2014年,常熟美术馆以自身馆藏为基础,联合常熟博物馆、朵云轩及5位当代著名艺术家作品共同策划组织了“写山水图——离开黄公望的660年”精品展。其实践表明,规模较小的名家馆、美术馆除了馆藏资源的再发现、再研究,通过借力不仅能够实现生存,也可大有作为。

借力可扩展到藏品、人才层面,馆内、馆外策展人联袂以确保策划成为展览的源头活水,馆际间资源的互通做到“拆围墙,而非设壁垒”。在深挖资源价值之外,借力生存也是资源相对薄弱的名家馆、基层美术馆发展的重要方式。

“推倒美术馆的围墙”

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受众,对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公共教育和社会推广的效果也一直是文化部对展出季活动验收评审的重要标准之一。超越常规公教形式,借助新媒体扩大受众范围,名家高仿品“移动”展出等,美术精品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呈现新趋势。

陆俨少艺术院在精心举办“陆俨少艺术展”的同时,将陆俨少作品的高仿复制品送进乡村、社区,进行基层巡展及讲座,覆盖面涉及上海及其周边区域。“推倒美术馆的围墙”,将固定的展览、美术教育理念和美术馆资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移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在传统的专业讲座、志愿者导引讲解等常规活动外,新媒体也为展览推广插上了翅膀。数字化美术馆的建立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大大拓展了受众群体信息接收的渠道,也使得公共教育推广颇有成效。黑龙江省美术馆走进公共服务区开展龙江美术讲堂,并为解决一地展览受众有限的问题,组织深圳、东莞两地巡展,并且通过出版《人迹板桥霜——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颜仲艺术文献展作品集》进行展览成果展示和推广。广东美术馆将展出的所有馆藏精品用微信平台展现,方便观众查阅、分享和收藏,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广东美术馆官方微信还精选了与展览主题相关的10部电影,请观众点赞投票,选出心中的经典影片。从展览开幕式起,获得点赞票数最多的电影将于展览期间的周六、日,在多功能厅进行特别放映。该创意吸引了3500名观众参与。湖北美术馆也建立数字展览馆、官方微博有奖问答等,这些举措以轻松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观众,更让美术文化在美术馆之外的新平台上得到了推广。

“很多很多历史留下一点传统,很多很多传统留下一点品位,很多很多品位留下一点艺术。”诚如作家王安忆所言,历史通过慢慢积淀,筑基了民族的品格和记忆。通过艺术来回望历史,通过历史来观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便得以徐徐绽放。这“留下的一点艺术”,就今天的美术场域而言,正是借由典藏精品来表达的。

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观众叫好为标准、以文化滋养为立意,文化部持续推进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从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展示与宣传推广入手,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为逐步实现美术馆藏品的长期陈列做可行性探索。如今,美术馆早已不是美术家、美术界的小天地,而是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藏在美术馆、博物馆“深闺”的精品名作要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文化食粮,最基本的前提是要让人民大众能够欣赏到。文化惠民,精品先行,这只是美术馆增添活力、持久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宏观政策不断引导、各美术馆竞相发力的当下,我们对未来或许可以期待更多。

相关文章

  • 奇葩艺术品何以敢标高价[图文]
    奇葩艺术品何以敢标高价[图文]

    谷文达《中国—3号 山川》炸过的金圆券和看不懂的唐诗上拍奇葩艺术品何以敢标高价蔡国强爆炸过的金圆券,谷文达用中英文译来译去之后谁也看不懂的唐诗,王天德用烟蒂烫出来的山水画,一批“奇葩”的当代艺术品,昨日出现在上海波特曼嘉丽酒店上海泓盛2014年秋拍现场,下周一这批作品将拍卖。火药爆破、烟蒂烫画,破而后立泓盛秋拍现场,一件估价为6万-10万元的蔡国强《金圆券—招财平安符》十分抢眼,这是200...

    39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刀为笔 骨为纸:“只言片语”的甲骨文[图文]
    刀为笔 骨为纸:“只言片语”的甲骨文[图文]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系统,是今天汉字的一种早期形式。它以刀为笔,以甲骨为纸,刻画了近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面貌,也是数千年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象征。位于殷墟遗址内的一处甲骨窟穴(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我从哪里来?”每个文明都曾这样追问。近代之前,我们只能从史书上知道,中华文明源自三皇五帝,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后才有秦汉魏晋之故事。然而毕竟相隔数千年,中华文明最...

    197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蔡祖逖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蔡祖逖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蔡祖逖,男,1935年3月生,广东汕头人。现为中国教育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获“中国教育著名专家”称号,是2006年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员,本届大会特邀嘉宾:北京中联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中亚联合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共党校主编《市县领导月刊》理事会委员。《中国评论月刊》特邀评论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高级研究员,中国国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

    28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境况如此艰难 艺术市场如何应对危机?[图文]
    境况如此艰难 艺术市场如何应对危机?[图文]

    Andy Dixon.Our Apartment,2020.Beers London.2020是非比寻常的一年。今年春天,由于 COVID-19 的流行,艺术市场已经完全数字化,藏家们也不得不将 VIP 通行证换成了在线登录密码,拍卖场也从现场举牌变成了直播围观。然而,全新的数字环境还是创造了一些夺人眼球的销售业绩。例如,富艺斯的纽约现当代艺术晚拍刚刚斩获了“白手套”,总成交额超过4100...

    65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孔雀绿釉是中国本土创造还是舶来品[图文]
    孔雀绿釉是中国本土创造还是舶来品[图文]

    唐 波斯孔雀绿釉陶瓶孔雀绿釉为一种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1965年2月,福建省博物馆在福州市北郊新店公社战坂大队莲花峰发掘了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第三主王延钧妻刘华墓。墓中出土三件孔雀绿釉陶瓶,器形高大,敛口、广腹、小底,通体施孔雀绿釉,釉厚晶莹,瓶内着青灰色,橙红胎,质松。其中一件四绹纹环耳陶瓶,微敛口,丰肩,长腹斜收,腹最大径在偏上,平底、沿外突,肩颈部饰四个绹纹环形系、系孔不通...

    60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古典的复兴: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画研究[图文]
    古典的复兴: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画研究[图文]

    十五世纪中叶,吴门地区的画家承接古代大师的衣钵,创立了区隔宫廷与浙派的新风格,并开启了一场跨越几个世纪之久的“文艺复兴”。中国绘画史中的艺术家通过对古典风格的追溯,创造了多种艺术流派与风格,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古典的复兴: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研究》辑录了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近四百年间的七十余件绘画作品和十篇专题论文,力图重构这一时期主流画坛对古典风格复兴的形状。该书由章晖、范景中主编,上海书...

    119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傅雷的美术批评:真率且偏激[图文]
    傅雷的美术批评:真率且偏激[图文]

    傅雷在充斥着“墓志铭”式美术批评的当下,或许只有读读傅雷当年的美术批评,才能感觉到那么一点点慷慨激昂。应该说,“墓志铭”式的美术批评看似赞声一片,但细细品来,其传递的信息却是盖棺论定的“送终哀乐”。真正学术性批评的缺乏,正是导致当下美术创作和美术批评鱼龙混杂、鬼话连篇局面的根源所在。近阶段,傅雷的美术批评被许多媒体大肆引用,因此也被很多人看作是美术批评的标准和经典。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

    167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当代超写实之父:吕维超野生动物画鉴赏[图文]
    当代超写实之父:吕维超野生动物画鉴赏[图文]

    吕维超,号卧虎堂主人,字如飞。当代著名动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院花鸟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京华美术馆中国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十大画虎名家之一。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30位】画家之一。最具收藏价值与诚信的【50】位花鸟画家之一。中国最具收藏价值与品牌的【20】位画家之一。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

    178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2023年特别推荐著名油画家:韦竞明[图文]
    2023年特别推荐著名油画家:韦竞明[图文]

    韦竞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 水彩画《坐在楼梯上的小男孩》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3年 油画《春》、《冬》、《古寨》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新人新作展1994年 油画《冬》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7年 水彩画《男生》入选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05年 出版《韦竞明北大荒油画写生集》2008年 写生组画《兵团日记》、油画《秋日·黄昏》参加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青春...

    178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程十发先生艺术流变及其背后[图文]
    程十发先生艺术流变及其背后[图文]

    程十发(1921—2007)从连环画到中国画,从花鸟到人物,鹿与少女、女孩与长者的形象几乎成了程十发先生独有的代表样式。然而,对于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很多人并不清楚。2019年是上海程十发艺术馆开馆十周年。4月10日,“云霞出海曙——程十发书画作品特展”将在程十发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程十发自20世纪50年代至其晚年约半个世纪中所创作的重要书画作品,涵盖人物、山水、花鸟与书法等。画家...

    2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陈文令:创作的喜悦、感恩与快乐[图文]
    陈文令:创作的喜悦、感恩与快乐[图文]

    作者:唐子韬陈文令,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安溪。先后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居中国北京,当代艺术家。2015年获澳大利亚政府授予的中澳艺术大使称号,2012年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家前三甲,2011年获澳大利亚佩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雕塑博物馆、上海多伦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重要美...

    148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必然的还原——读王晓银来自中华文化的自信[图文]
    必然的还原——读王晓银来自中华文化的自信[图文]

    边塞,似乎总是“风萧萧兮夜漫漫”之下的凉州,那是冷月初照的边关。而同样是具有鲜明边塞识别度的艺术家王晓银,他的每一幅作品却是一番大疏狂之后的丰壮和散淡。“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那是阅过人间烟火和薄凉之后,依然风流慷慨的年光。 人们熟悉黄胄的骆驼——乐观、豪迈,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骆驼的毛色泼墨自如,其势昂扬,在大漠中十分出挑抢眼。然而王晓银五色的骆驼却...

    91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沈周晚年神化之笔 记录与史痴翁友情的行书[图文]
    沈周晚年神化之笔 记录与史痴翁友情的行书[图文]

    明 沈周 行书《蜗壳诗》沈周不仅是“吴门画派”的杰出领袖,也是“吴门书派”的先导者之一。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出身在诗画世家,祖上收藏甚丰,对古人诗画见多识广。受先辈影响, 沈周一生不仕,淡泊功名,博览勤学,仅“以丹青以自适”,专心从事丹青与诗文艺术,刻苦研究前人的优秀理论与技法,融会贯通,故其艺术质朴而有情致,画风纯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我国十五世纪下半叶在戴进之后最有影响 最具...

    147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生命之歌 --吉瑞森国画近作评论[图文]
    生命之歌 --吉瑞森国画近作评论[图文]

    吉瑞森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不容心中存一丝阴霾,豪爽、洒脱的侠气品性,赋予西双版纳葳蕤茂密的植被愈加旺盛的生命活力,有如抚照一切心灵角落的阳光,既找不到悲冷、空幻的东西,也绝不标榜什么禅意,凸现了画家对生活和艺术遏不住的激情。新世纪初,吉瑞森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生班,师从郭怡(子宗)、张立辰教授。他在表现手法上重视捕捉描绘物象特质与生命的写生传统,忠于自己内在感觉的描摹,用笔善细而不亲纤弱,浓染...

    42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张德刚[图文]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张德刚[图文]

    【艺术简历】张德刚,1957年4月生于山东省德州,号大缸道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高研班结业,2003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讲习班,2004年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高研班姜宝林工作室。2011年就读于北京凤凰岭书院张立辰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山东省文化馆已退休。作品《雨洗枇杷鲜》获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全国书画...

    140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