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艳萍
元青花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珍品,因其存世少,更加备受人们关注。安徽博物院现收藏有四件元青花完整器,其中有两件是1977 年安徽省安庆市一处窖藏出土的,这处窖藏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五件瓷器,也堪称精品。
窖藏及七件瓷器出土概况
1977 年春,安徽省安庆市反修路89 号清理旧房基时发现一个土窖穴,窖穴里的一个大陶罐内盛放有8 件瓷器。据1986 年第6 期《文物》
胡悦谦《安庆市出土的几件瓷器》,除1 件瓷执壶散失外,另7 件瓷器出售给寄售商店。现这7件瓷器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反修路是带有文革时期年代特征的路名,现在的安庆市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反修路了。经查阅有档案资料、向当地老人求证,当年的反修路应是北起现在的纺织南路南段,经双井街、吕八街、四牌楼街直到江边的大南门街,其中反修路89 号大约在现在的双井街中段,卫山头附近。
七件出土瓷器简介
此次出土的窖藏七件瓷器分别为青花菱花口盘、青花匜、青灰釉盘、米黄釉花口盏、青釉花口盏、青灰釉盏、青灰釉带把杯。
1。青花菱花口盘(图1):菱花口,浅腹,平底。内外施釉,外底全部露胎,胎体洁白,质薄坚细。釉下施青花,色深蓝而艳丽,浓艳处显有细小铁锈斑点。盘 内绘两束莲花并辅以水草纹,口沿部绘一圈卷草纹。画面布局规整,线条自然流畅,构图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盘高1.3 厘米、口径16.2 厘米、底径13.7 厘米。
2。青花匜(图2):平唇,口微敛,平底。器口一侧有长方槽形短流,流根部略低于匜的口沿,流下有一卷云形 小系。器内外施釉,但口沿未施釉,器底无釉。胎质洁白细腻,较坚实。釉下施青花,青花呈色较浓艳,并有铁锈斑点。内底绘折技花卉,腹内外壁各饰卷草纹一 周。匜高4.3 厘米、口径13.2 厘米、底径8 厘米、流长2.8 厘米。
3。青灰釉盘(图3):敞口,浅腹,平底,矮圈足。通体施青灰釉,不露胎。釉质肥润,釉面有开片纹。足和口沿釉层薄,呈现绛紫色。外底有六个支钉痕。盘高2.3 厘米、口径15 厘米、足径10.8 厘米。
4。米黄釉花口盏(图4):敛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质肥润,有开片纹。胎体细腻,口沿釉层薄处及足部无釉处有“紫口铁足”现象。盏高3.1 厘米、口径7.8 厘米、足径3.3 厘米。
5。青釉花口盏(图5):侈口,圆唇,圈足。通体施淡青色釉,釉层堪厚,有开片纹。足底无釉处,胎显铁黑色。口沿釉薄处呈“紫口”。盏高3.4厘米、口径8 厘米、足径3.3 厘米。
6。青灰釉盏(图6):口微敞,圆唇,圈足。通体施淡青灰色釉,釉厚,有开片纹。足部露胎处呈铁黑色,口沿釉薄处有“紫口”现象。盏高3.3厘米、口径8.1 厘米、足径3.4 厘米。
7。青灰釉带把杯(图7):喇叭形口,斜腹,略束腹,矮圈足。口沿与腹间置一弯柄。通体施米黄色釉,釉厚而较莹润,有开片纹。足底露胎处,呈铁黑色。口沿釉薄处有“紫口”现象。杯高3.1厘米、口径8.1 厘米、足径3.6 厘米。
七件窖藏瓷器年代及窑口浅析
根据出土瓷器的特征分析判断,这七件瓷器中的前两件(即图1、图2)应为青花瓷器,另五件具有“紫口铁足”且有开片纹的瓷器,应为“类哥窑”瓷器(即图3 至图7)。
1、两件青花瓷器所属时代及窑口分析
图1、图2 这两件青花的发色均较为艳丽,青花着色深处可见小铁斑,具有典型元青花的特点。青花菱花口盘盘口沿绘的一圈卷草纹、盘内绘的两束莲花,青花匜内外壁饰的一圈卷草纹、内底绘的折枝花卉纹,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装饰。
安庆出土的窖藏青花匜与1955 年合肥孔庙元至顺癸酉年窖藏出土的金银器比较,“青花瓷匜器形与银匜相同,其腹间的纹饰与银果盒圈足上的带形卷草纹相同;青花菱花口瓷盘边口上的青花也与 银果盒圈足上的带形卷草纹相同”(见1986 年第6 期《文物》胡悦谦《安庆市出土的几件瓷器》)。同时,青花瓷匜与银匜的流下方都有一卷云形小系,与1982 歙县人民银行工地窖藏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瓷匜流下的一个环形小系形制很相似,而后者同时出土的卵白釉瓷器和蓝釉瓷器均为元代(见1988 年第5 期《文物》叶涵鋆、夏跃南、胡承恩《歙县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
青花瓷共认的产地是景德镇,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庆距离景德镇较近,水陆交通便捷,人文气息相近。元代景德镇瓷器外销主要有“两条
运输主干线,其中第一条是‘南瓷北输’主干线,这条瓷运线与元代南粮北运线基本相同,即由江西景德镇昌江经赣江,经鄱阳湖入长江,再由
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直达元大都(北京)通州惠通河码头”(见2011 年第9 期《东方收藏》孙欣的《探寻元青花的流向“方位图”》一文)。安庆作为长江上的重要港口,地处鄱阳湖下游、京杭大运河上游,正处于“南瓷北输”这条主干线 上,元青花瓷器因此流入安庆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成熟的青花瓷是元代中晚期才出现的,因此,上述安庆出土的窖藏两件瓷器应为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窑所出产品。
2。五件“类哥窑”瓷器所属时代及窑口分析
图3 至图7 的五件瓷器与图1、图2 的两件元青花瓷为同一个窖藏出土的器物,这类生活日用瓷器为易碎品,难于保留太长时间,因此两者时间上应不会相差太长,应与之同出的两件青花同属元代中晚期。
这五件具有“紫口铁足”且有开片纹的瓷器,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出土,其中在明确纪年墓中出土的有,1952 年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发现的元代(晚期)任氏墓,1970 年江苏省南京市发现的明初(明洪武四年,1371 年)汪兴祖墓。这类瓷器与元青花同出的窖藏有,1975年江苏省溧水县永阳镇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1998 年安徽省繁昌县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这五件瓷器与上述出土的瓷器,无论是器型、纹饰、釉面开片及窖藏方式,都十分相近,足可以认为安庆出土的这五件瓷器应 为元代中晚期。
这些出土瓷器均是“紫口铁足,遍体开片”,直观上看与许多传世哥窑器物很类似,传统观点认为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 宋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哥窑的记载。秦大树发表于《文物》2001 年第8 期的《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纪要》显示,1996 年在杭州发现的老虎洞窑址,发掘出了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三个时期的遗物,经过初步研究,将时代暂定为南宋初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南宋初期文 化层出土的瓷器与传世的南宋官窑器物相同,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一类青灰色或灰中泛黄色釉的器物,玻璃质感较强,有较多开片,直观上看与许多传世哥窑器物 也很相同。上述这些瓷器的出土地点集中在苏、皖、沪地区,都与杭州很近,且都属于元中晚期时代,与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后期地层中出土的器物很接近,因此, 这些瓷器为杭州老虎洞窑烧造的可能性大。但对于元代后期的老虎洞窑是否是哥窑、是否是“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窑器”的产地,学术界还不敢定论。所以将安庆所出 的这五件瓷器,暂且称为“类哥窑”瓷器较为稳妥,但其为元代中后期的产品,当无太大疑义。
3。瓷器窖藏背景分析
元代 瓷器出土于窖藏的很多,多有用陶制或瓷制大器皿盛装精小瓷器,1969 年北京房山县良乡元代窖藏,1984 年浙江省青田县元代窖藏,1984 年安徽省歙县医药公司工地元代窖藏,1987 年浙江省杭州市商业储运公司元代窖藏等,都是这种窖藏形式,而且这种窖藏并没有特意挖一个地窖,只是拿一件或几件大器皿,临时盛装诸多精小瓷器后埋藏。这 种窖藏形式可能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窖藏方式,或许与战争等突发事件有关。
安庆出土的窖藏瓷器可能与元末安庆地区频繁的战乱有关,元末安 庆城有过四次城池陷落:一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春正月丙午,陈友谅陷安庆路,(元军)守将余阙死之”(明·宋濂:《元史》卷四十五)。二是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朱元璋军下安庆城。三是元至正二十一 年“秋七月,友谅将张定边陷安庆。”四是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戊戌,朱元璋军克安庆(清·张廷玉《明史》卷一)。
出土窖藏瓷器所在地的安 庆市双井街的“卫山头”,据张健初的《皖省首府——老安庆》记载,这一地名源于明代,是当时军事守卫机构的所在地。古代官衙地址沿用前朝类似机构的情况比 较多见,“卫山头”在元末很可能也是军事机构所在地,这批窖藏瓷器很有可能是在安庆某次陷城之际,危急关头,临时用一个大陶罐将这批精美的瓷器埋藏于地 下。
结语
安庆市1977 年出土的这批窖藏瓷器,虽然只有区区的七件,但都是元代中晚期的器物,堪称元瓷精品,其中两件属于元青花、五件属于类哥窑瓷器,显得非常珍贵,对于研究我 国青花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这七件瓷器出土于窖藏,对于研究安庆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生活以及中国古代瓷器的运输交通路线、商品流通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