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沛沛 点击 :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大家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了重点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陶寺遗址是探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科学考古发掘。四十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让人们对这个在阐释与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内涵特质中具有独特作用的遗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陶瓷欣赏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壶 作者供图

海纳百川 包容四方

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的晋南盆地诞生了陶寺文化。我们发现,这一文化中竟然有数量较多的、并非属于晋南地区文化系统的文化因素,明显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常见双孔的玉石钺,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文化特征。更为罕见的是,陶寺一座墓葬棺内随葬了1件具有良渚文化或者大汶口—龙山文化因素的“风”字形玉钺。陶寺文化中,礼器性质的鼍鼓,圆点纹、涡纹彩陶,以及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等,均并非本地传统,很可能来源于东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此外,陶寺墓葬出土的重要的奢侈品,如绿松石腕饰及绿松石镶嵌技术,也很可能源于较早时期和大体同时代的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陶寺文化出土的“粗体觚”、玉兽面、玉笄等,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及肖家屋脊文化同类器物十分相似。这些同类器物,正是南方大体同时期文化在陶寺文化中的反映。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陶瓷欣赏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 作者供图

陶寺遗址出土的精美彩绘陶器中,有一定数量的几何类纹饰,这类纹饰与年代略早的西辽河流域小河沿文化中常见的几何纹彩绘相近。值得注意的是,陶寺文化早期一些墓葬中,随葬玉环的中孔形状呈现桃形或梨形,而这种独特的形态也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的特征。

晋陕高原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是至少共存三百年的“黄河双雄”,二者在陶器、玉器、铜器、版筑技术等众多方面存在广泛交流互动,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甚至在史前少见的口簧乐器、铜齿轮形器和墓葬设置壁龛的特色习俗方面也“不谋而合”。陶寺文化大双耳罐应该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陶寺遗址迄今已发现了7件铜器,一般认为铜器冶铸源于甘青及更远的西北区域,乃至中亚、西亚地区。

综上,陶寺文化中发现了其东、南、西、北四方远距离区域的典型文化因素,明显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陶瓷欣赏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折腹盆 作者供图

兼收并蓄 扬弃创新

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与社会,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迈入了文明社会,我们不妨称之为“陶寺文明”。迄今为止,包括陶寺文明在内的中国所有史前区域文化,对本区域外文明因素的吸收都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效仿,而是选择性地进行融合改造与创新。

陶寺文明吸收其他文化先进因素,创造性地使用复合范铸铜器,如铜铃、铜齿轮形器等,开夏商周三代辉煌的青铜铸造技术之先河。陶寺文明日常生活用具也有经过改造的痕迹,一些十分重要的器物,如玉器,少见与原产地完全相同的文化特征。良渚文化因素散见于包括陶寺在内的中原龙山文化体系的玉石琮、璧、钺。这些玉石器一般形体较小,纹饰简单,多为素面,目前未见到如良渚玉琮上繁缛复杂的神人兽面及鸟纹图案。去繁就简形成的“陶寺式”玉璧、玉琮,似乎不再是通天法器,而更多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并具有装饰作用。尤其是一些玉石钺带有多个钻孔,在主孔之外还有副孔,个别的还在副孔嵌补玉片或绿松石圆片用以装饰。有些玉石钺在主副孔之外,还散布一两个散孔,可能用来系挂璎珞之类,以彰显华丽庄重,增强仪式感,表现礼制内涵,这显然是陶寺创新之举。“陶寺式”玉钺没有明显的本区域历史传统,显然是文化互动、融合创新的结果。陶寺文明还在整体上创新出多孔玉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组合腕饰等新的玉器,以凝聚族群。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陶瓷欣赏

陶寺遗址出土的玉钺 作者供图

太阳崇拜是史前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长期观测太阳运转规律,以及日影长短与四季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原始的天文历法知识。陶寺先民在史前天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将陶寺遗址东部的自然景观塔儿山和人工夯土建筑体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在陶寺遗址东南部修建了“观象台”。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到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在内的二十个节气,显然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源头。陶寺观象台,应该是陶寺文明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四千多年前的“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陶瓷欣赏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双耳罐 李韵摄/光明图片

传承发展 文明永续

中华文明是一个经历了起源、形成及连续发展的独特文明,主要表现为接续的文化之间,自觉地把文明基因传承发展下去,终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所谓器以载礼,礼器较早即已出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高等级器物,如玉器,明显属于祭祀或事神活动的重要遗物;大汶口—龙山文化中的一些彩绘陶器、精美酒器等,亦应是重要礼仪或礼俗活动中常备之物。

陶寺社会对大墓中礼乐器的随葬有较为严格的规制或规定,即礼制初成。陶寺墓葬中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不同种类的礼器,鼍鼓、石磬、土鼓等礼乐器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定却未有明显变化。陶寺社会的中型墓可以分为三重葬仪空间:棺、棺外、二层台,呈现出不同的功用和仪式。其中,棺外明显呈现的是“饮食”“炊事”“生活陈设”等不同场景,二层台随葬猪下颌骨,反映了埋葬过程中庄重、严肃的助葬仪式。可见陶寺社会已经初步形成礼制,是其国家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礼”成为“为政之舆,治国之器”。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礼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如玉礼器牙璋竟传至中国大部分地区。从礼器到复杂的礼制,陶寺社会将礼乐制度的接力棒传递给二里头。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陶瓷欣赏

陶寺遗址出土的石磬 作者供图

一座都邑城址的规划布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集中体现出其社会对此前文化的传承发展。陶寺城址的布局明显经过规划,城址内可以分为宫城及宫殿区、仓储区、墓地、观象台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二里头遗址同样存在核心区与普通区域,有宫城宫殿区、祭祀区、墓地、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区分。二者在布局规划,甚至各功能分区具体地点、方位的选择上,都有相近之处。尤其是宫城作为都城布局的核心区,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双槐树、屈家岭、良渚等遗址中的大型建筑或房址集中的“类宫殿区”,至陶寺遗址在“宫殿区”外围逐渐筑起城垣,成为真正的“宫城”,进一步传承到二里头的宫城,再至偃师商城的宫城。

在龙的形象形成过程中,陶寺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陶寺彩绘龙盘只出土于大墓中,其中龙的形象集合了多种动物形象,并将龙与王权乃至以王权为核心的国家相结合,把对龙的崇拜发展成族群或国家的象征。至新砦文化及二里头文化时期,除了各种绿松石龙形牌饰外,陶器上也常见刻划与装饰的龙形象,龙的神性图像逐渐流行。陶寺与二里头之间,在龙形象上有着较为明显的承继关系。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包括龙形象在内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都出现了这类相似形象。无论是复制,还是效仿,甚至是追慕、发展和传承,最终的结果是在文化互动中,各地区对此类兽面或神人面形象产生了大体的认同,这反映的正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文化基因。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陶瓷欣赏

陶寺大墓出土的彩绘龙盘 作者供图

四五千年前,陶寺社会既经历了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创新,也将文化基因传递给后世。陶寺社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生动印证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

相关文章

  • 文房案供小卷缸(组图)
    文房案供小卷缸(组图)

    祭兰暗刻小卷缸王家年 文/图有一件万历青花缠枝花卉小卷缸,拍卖成交6.7万元,引起藏友的关注。万历青花缠枝花卉小卷缸,高15厘米,口径21厘米,颇有江南的温婉与秀美,又兼具了大家闺秀的沉静大方气质。纹饰与线条的纤细,正蓬勃舒展的自然姿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与刻板,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质感,为万历青花缠枝花卉小卷缸的典范。万历青花缠枝花卉小卷缸受宠,青花瓷在唐宋时已崭露头角,元代之后走向高潮,景德镇青...

    441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争奇斗艳的清康雍斗彩瓷器[图文]
    争奇斗艳的清康雍斗彩瓷器[图文]

    争奇斗艳的清康雍斗彩瓷器斗彩工艺始创于明成化时期,但“斗彩”一词却成名于清代《南窑笔记》。关于此名来历有两种传说,一是因为“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在坯胎上用青料画花鸟等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添绘、拼斗,复又入窑烘烤而成,因为这项工艺创烧于江西景德镇,按当地的方言“斗”就是“凑”的意思,比如说:“今天几个朋友‘斗’钱出去吃饭”,也就是...

    606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瓷板画:古代瓷器的制作过程[图文]
  • 案头文玩瓷笔筒鉴藏[图文]
    案头文玩瓷笔筒鉴藏[图文]

    图1阮振亚笔筒是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有说我国五代、宋代就有了笔筒,但从实物和文献两方面看,笔筒应该出现于 明代中晚期,很可能始于竹笔筒。明以后,笔筒成为了中国置笔的主要用具。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 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到了清代及民国,瓷笔筒成了各种材质笔筒的主流。这是一件汪野亭款浅绛彩山水笔筒(图1),通高 10...

    1139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古瓷老化现象千变万化:没有标准器只有参考器[图文]
    古瓷老化现象千变万化:没有标准器只有参考器[图文]

    明末何朝宗观音坐像·高35公分·同庆堂珍藏胡耀明先生(注:神州收藏网古瓷鉴定专家),不止一次的告诉过我:出土的古瓷,表面会有随着出土当地土壤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土干、土湿、酸碱度、南方、北方、西北方、甚至窖藏,在在不同,千变万化,没有定性……。这个说法,相信很多的古瓷藏家,都有这种认识,在我们的印象中,古瓷都是老老的、旧旧的,甚至是使用痕迹明显的,那样才是真正的古瓷,这种想法正确吗?几年前...

    842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宋代定窑颜色釉比较单调[图文]
    宋代定窑颜色釉比较单调[图文]

    定窑白釉褐彩轿 定窑白釉褐彩轿(见图),1969年出土于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定州市博物馆。此轿高15.8厘米,四方形,底座边长10厘米,轿身方形,上为六角攒尖式轿顶,顶尖塑一宝珠,弧形轿檐向上翘起,轿顶的六个坡面各饰一朵宝相花。方形平托上立四名轿夫,肩扛轿杆,三名轿夫头戴方巾,另一名轿夫与众不同,头饰花冠(头以下的身体部分在出土时已残缺),四人皆着短衣长裤,腰扎汗巾。他们均是...

    482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老窑瓷:宋代定窑瓷辨识 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 [图文]
    老窑瓷:宋代定窑瓷辨识 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 [图文]

    宋代定窑黄釉印花碗“象牙白”釉、“蜡泪痕”、“竹丝刷痕”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

    606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涨姿势:清三代瓷器釉彩创新品种大起底[图文]
    涨姿势:清三代瓷器釉彩创新品种大起底[图文]

    清三代瓷器釉彩创新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代皇帝先后当朝,历时近两个甲子,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同时三位皇帝又颇为附庸风雅,在他们的倡导下,清三代创造出了许多顶级的宫廷艺术品,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瓷器一类。清代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精湛的技艺。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清三代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 清三代瓷器不仅在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

    1721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唐代冥器——镇墓陶兽[图文]
    唐代冥器——镇墓陶兽[图文]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有:有一种怪物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兽的侵扰。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这件难得一见的唐镇墓陶兽(见图...

    651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苍狼白鹿元青花与蒙古族的故事[图文]
    苍狼白鹿元青花与蒙古族的故事[图文]

    元青花大盘元代陶瓷最大的贡献是青花的成熟,青花是种釉下彩绘瓷器,它以氧化钴为呈色器,在胚体上绘画图案,罩釉后,高温烧成,器物成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效果。尽管早在唐代,白底蓝花、釉下彩的陶瓷已经出现,但元以前,制作终归颇粗,数量毕竟很少。入元,青花瓷成批涌现,大步跨进辉煌,这必有艺术演进以外的原因,和元朝的统治阶层——蒙古族的关系密不可分。近日,江西高安市文物局局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刘金成馆长接受了...

    1172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酒船是古代文人雅士对船形酒具的称呼[图文]
    酒船是古代文人雅士对船形酒具的称呼[图文]

    (图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船形彩陶壶  (图2)银镏金摩羯酒船,1992年广西南丹县小场乡附城村虎形山北宋银器窖藏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文物管理所藏。(图3)明代犀角槎杯,上海博物馆藏。(图4)清康熙犀角雕张骞乘槎杯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的器具百花齐放,由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船形彩陶壶沿传的船形酒具可管窥一斑。《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郑司农注云:“周尊下台...

    1846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陶:土与火的结晶[图文]
    陶:土与火的结晶[图文]

    西阴彩陶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面貌,可谓脱胎于烈火的精灵陶器,是用泥土制作成型,然后经火烧成的一种器具,是人类首次把一种天然物质加工而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自它出现起,满足了人类对于烹饪、盛放和储藏食物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并由此陪伴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直至今日。在考古人的眼中,陶器的考察范围包括原料、烧制工艺、器型、纹饰等方面的传承或变化...

    330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五个方面来鉴赏紫砂壶[图文]
    五个方面来鉴赏紫砂壶[图文]

    拿到一把紫砂壶,既能收藏、欣赏,还能使用。很多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则成为泡影。如果是屡屡上当受骗,那么不仅会使收藏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极易动摇乃至打击他们的收藏信心。记者近期走访市场发现,如今市场上品类繁多的紫砂壶很受收藏者的喜爱,但是这些紫砂壶有的几百元,有的则要几万元乃至10万元,价格有天壤之别。同是紫砂壶,价格相...

    223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谈清代粉彩“八宝纹”的文化内涵 [图文]
    谈清代粉彩“八宝纹”的文化内涵 [图文]

    “八宝纹”原是流传于藏传佛教地区的八种宝物图案,深受藏族僧俗的喜爱。“八宝纹”又有“八吉祥”、“吉祥八宝”、“藏八仙”等多种名称,由八种宝物构成,分别是盘肠、莲花、宝伞、海螺、金轮、华盖、宝罐、金鱼,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自元代始流传入内地,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在工艺美术中格外风行,并成为瓷器装饰中的重要图案之一。图一:南京博物院藏清干隆斗彩八宝纹盘一、瓷上“八宝纹”装饰源...

    538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古代瓷器釉色受诸多因素影响[图文]
    古代瓷器釉色受诸多因素影响[图文]

    图1,宋官窑青釉琮式瓶,高18.3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釉的外观包括质感和色泽两方面。釉的质感一般指釉面的温润程度,一般釉层厚的更加润温。南宋官窑瓷有厚釉和薄釉两种釉,厚釉的釉面最润泽(图1)。厚釉南宋官窑瓷要上二三次甚至四五次釉,前几次上釉后都要在800℃左右的低温下烧釉,称为素烧,最后一次在1230-1270℃高温下烧制成瓷。南宋官窑在窑址发掘中发现了低温素烧炉和低温烧制后没有继续上釉的废品。多...

    1986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