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小雨 点击 :

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 陶瓷作品

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 陶瓷作品

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 陶瓷作品

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 陶瓷作品

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 陶瓷作品

元青花象耳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中国古董瓷器中,元青花仿佛神一般的存在——以“鬼谷子下山”大罐为代表的元青花,屡屡在全球拍卖场上创造价格神话;以“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代表的元青花,多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尽管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却不过70年。元青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有待学界一一发现。

元以前,中国瓷器以素为美的士大夫美学追求可谓登峰造极,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到元时,马背上蒙古民族“蓝天白云”的审美导向,开启了东方古陶瓷美学的灿烂新篇。这就是景德镇烧造的元青花。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从元青花始,中国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所有文献都认为,创青花从明永乐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苏麻离青开始。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也支撑此观点。直到1952年,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并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公认,并定名为“至正青花”,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有一种说法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元至正前后用于陶瓷呈色的苏麻离青,颠覆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

苏麻离青,也有叫“苏泥麻青”“苏渤泥青”“苏泥渤青”的。关于苏麻离青最早的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

苏麻离青作为呈色料,用于陶瓷装饰,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杰出的青花品种——元青花和永宣官窑青花。它来自古代波斯地区,也有说来自南洋苏门答腊的。大约在元至正前后,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成功地将“苏麻离青”应用于陶瓷呈色。以白瓷为地,以苏麻离青作料,于釉下彩绘花鸟、灵兽和人物。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至此来了个颠覆。东方的青花,原来可以如此浓烈。元朝书生与西域人,在陶瓷审美观上,找到了共同点。十四世纪中叶,景德镇工匠们使用商人从中东贩回的苏麻离青,烧造出了亮丽的青花瓷器,卖到中国各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中亚地区。青花替代影青成为景德镇的主流产品。

苏麻离青的最大魅力,在于成就了明亮鲜艳的元代“至正青花”。至正(1341-1368),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的年号。当时统治者的政权正在走下坡路,江南多地遭致割据军阀和民间力量的反抗。景德镇的千年窑火,能在各方战事的间隙存活下来真是奇迹,并且,青花大放异彩。南方的汉族军阀和白莲教徒们,将青花虔诚地供奉,在一般的日常审美之上,又赋予了青花瓷纯洁的精神意义。从至正十一年起的二十年,景德镇一直陷于战争的旋涡。瓷都的地位并未因此削弱,相反还得以在战争的缝隙里,逆势生长。天下人都知道青花瓷是当时最厉害的中国制造,能带来丰厚的贸易收入。那些过路强人,需要军费,需要青花瓷。周边战事很火。瑶里、湖田炉火也很旺。

在元青花以前,瓷器的绘画和刻花都由民间的陶瓷工匠完成。因为元末的战乱,北方的大量民间艺人和汉族书画家,不约而同云集到战事相对平静的后方景德镇。专业画师的加盟,极大地提升了元末青花瓷器的绘画水平。比如,我们在元青花月影梅纹饰中,就看到了王冕等文人书画的影子。

元末景德镇的画师们,发现这种叫苏麻离青的东西,有着忧郁的青中带紫,天然地适合用来书写自己的情绪。江南的书生挤在狭窄的山水里,时间长了,自然蓄积了更多向外突破的力量。苏麻离青,实现了蓝的发色突破,由近处的墨黑,到遥远的幽蓝。景德镇的画师们走出昨天的书斋,眼前的山水豁然开朗了——湛蓝的松烟发色,艳丽浓烈,清晰通透;凝聚处结晶斑兀自闪烁,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向釉下凹去,深入胎骨,肌肤一样凹凸不平,状如起伏跌宕的情绪。

对自然的崇拜,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延续了两宋到元的文脉。青花画师们在乱世中找到了情感共鸣。他们躲在南方的天井里,画羁傲不逊的龙凤麒麟,瘦骨嶙峋的月影梅花,缠绕牵扯的夏莲秋菊,也画“八仙”,画“全真七子”,画英雄人物故事:鬼谷子下山助孙膑,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屯军细柳营,尉迟公单鞭救唐王,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打虎英雄武松三碗不过冈……

江西高安元代窖藏青花的考古大发现,实证元青花的存在,链接陶瓷记忆缝隙

1980年11月29日下午,灿烂的青花,盛开在江西高安第二电机厂的基建工地。农民工们的一锄头,开启了一扇宝库之门。直径1.3米、深0.8米的地窖里,竟然藏有245件元代文物,其中19件为青花瓷。这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印证了元青花的存在,而伊朗和土耳其的传世元青花馆藏则确切地表明了元青花来自中国。

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物专家们持续对这批文物保持追捧的激情,一点一点放大着发现的魅力。这是关于元代青花瓷器的一次重大发现,数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那堆宝物中的明星——19件元青花中,一件为云龙纹兽耳盖罐,两件为云龙纹荷叶盖罐,四件为云龙纹带盖梅瓶,两件为牡丹云肩纹带盖梅瓶,一件为带盖纹花觚,九件为各式高足杯。

兽耳盖罐。兽耳鼻衔环,带盖,兽头。敦实浑圆的造型,给人安全感——像弥勒菩萨,肚子大,用得着用不着的杂物,一股脑往里装,还不会覆翻。牡丹纹饰和云龙,刻画在最开阔的腹部。大团的牡丹,以最民间的姿态打开,开放得大大咧咧,毫无保留。游走的行龙,在龙纹上下方,留下大片飞白,予人天空和白云的想象。龙乃中国古人的灵感产物,它代表了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和地位,被帝王们自视,也被百姓追捧。描绘于青花罐的龙,修长,虬曲,龙头向上,双角后仰,两眼正视,细颈,曲腹,蛇尾,龙鳞密布,三爪特别带劲。这三爪的力度,有别于元以后历朝画法。文物专家以此为标识,区分元明清各朝龙纹。

荷叶盖罐。共有两只,主体都是三爪龙和缠枝牡丹。追逐的龙,彰显着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牡丹又让这神秘莫测有了民间乐见的富贵华丽之感。而写实的荷叶盖,与鳜鱼、青鱼、鲶鱼、螃蟹的奇妙组合,又让力量和富贵的贵族审美,赋予了天然的趣味,以及民间的活泼和生气。动态的龙,还有那些小鲜物,衬托上静态牡丹荷叶,对立与统一的美学追求,分明就是一幅蓝白相间、赏心悦目的盛夏彩墨图了。六月,南方午后的池塘,出奇的静。远处有风吹来。极细切快捷的风声,裹挟着更远的雨点。荷叶边角陡然掀起,似要飞翔起来。然后,主角三爪龙就要登场了——是它,搅动了午后的风风雨雨。

带盖梅瓶。还是牡丹和龙纹。不过,龙纹出现了四爪。元朝官窑体制尚没有明确地确立,龙的皇权象征却早深入人心。五爪,帝王手中权力已达极致。四爪、三爪,地位阶级下移。爪的多少,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青花瓷主人的身份信息。六件梅瓶,体现宋人以来案头陈设审美的最高水准。梅瓶原本用来插梅的。插了梅的瓷瓶,青花也随梅的暗香热闹起来。六件梅瓶,分别以“礼、乐、书、数、射、御”的字样,被主人墨书于器底。礼自周代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的审美程式。“六艺”被主人书写于梅瓶之底,座右铭一样虔诚地供奉和遵守。规矩,端正着每一天的日常态度。这像是六种人生态度,不仅是手艺。

从出土的青花器皿等级看,研究者认为这批窖藏青花应非普通人家所有。他们在高安县志里找到了一户人家的信息——元中晚期高安上泉伍家村伍兴辅、伍良臣父子,伍兴辅又曾担任元大都驸马都尉一职。人们相信,高安的窖藏主人就是伍家。据说,现在高安还有伍家后人。《高安县志·兵防志》记载,至正十一年、十二年,高安战事尤乱。业内揣测,这批青花很可能是都尉家曾经拥有,为躲避战事而藏,今天得以重见天日,成为链接陶瓷记忆缝隙的文物遗珍。

画师们的英雄崇拜情结诉诸于青花笔下,成就元青花最具独特性的人物故事题材

江西高安元代窖藏青花都是花鸟题材,而元青花最具独特性、令人津津乐道的艺术却是人物故事题材。

南宋到元的改朝换代期间,话本、元曲唱本和年画(版画)广泛地走进市井民间,直接催生了元杂剧的繁荣。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批剧作家,取材于民间历史题材创作的杂剧作品,将东周列国汉唐宋元英雄人物故事搬上了舞台,深受平民百姓的追捧。这个时候,景德镇青花的创烧,正好让人物故事有了更好的日用载体。此前磁州窑也有少量人物故事题材的罐、瓶和枕等,为景德镇窑烧造元青花人物故事作品,埋下了伏笔。事实上,磁州窑的工匠们为逃避战事来到景德镇,也将这样的创意带到了窑场。于是,元末杂剧的勃兴,叠加元末明初的频繁战事,客观上激发了景德镇画师们的英雄崇拜情结,并诉诸于青花的笔下。工匠们在反复比较试验之后,发现椭球体的罐身因为圆周表面比别的瓷器平整阔大,更适合表现复杂的人物通景故事。英雄的豪迈情绪,与壮硕雄浑的青花大罐,气质上十分吻合。

大名鼎鼎的“元青花八大罐”(青花人物故事大罐),个个都是不可多得的唯一。除了亚洲私人收藏的西厢记焚香图罐与宝岛台湾王定乾收藏的锦香亭图罐之外,其余六件均取材于民间英雄故事。

且看英国收藏家埃斯肯纳奇收藏的“鬼谷子下山”大罐。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它以1568.8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该罐所绘故事是“孙庞斗智”的一段,但表现的主体又是孙庞的师傅鬼谷子。军士持矛开路,虎豹拉车,青年将领掣马执旗,上书“鬼谷”二字。主人公鬼谷,端坐中车,没有呐喊,没有血腥,没有谋略,甚至连对手也没有。为了渲染安静,画师以细笔一丝不苟地描绘着路旁的松竹和草,那些草,兀自开了花。鬼谷在沉思,将领跟随,兵士不言,虎豹低头。松无声,竹无声,花草无声。如果说如此渲染无声,一定预示某处有大声的话,那就是军旗上的“鬼谷”二字。上将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谓智慧和正义的最高境界。

裴格瑟斯基金会收藏的“三顾茅庐”大罐,描绘的则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画中的诸葛亮头系软巾、身穿长袍,盘膝坐在苍松之下,书童双手捧书匧站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备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关羽和张飞在一边窃窃私语,画中把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焦急烦躁的神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元代高超的绘画技艺。元末明初英雄故事,“三顾茅庐”最是深入人心。把这个故事搬到青花罐上,传递了朴素的价值观,忠、义,再加上智慧。

英雄不都是悲壮美,也有阴柔美。日本出光美术馆藏的“昭君出塞图”大罐,就让人们看到英雄的另一面。此罐盖为荷叶形,有荷叶叶脉,有钮。罐口沿装饰海水波涛纹,肩部有缠枝莲纹一周,胫部为变形莲瓣纹。故事讲述的是女英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此罐把忧郁美彰显到了极致:主人公和两名侍女,绾高髻,着美服。还有两组六名男子,其中一人手里托着“海东青”(一种北方的鸟),有研究者说那人是昭君和亲的丈夫。山石嶙峋,质感甚强。松竹尤其画得好,似完全出自元末一流文人书画家之手。画面的高潮,是昭君手里的琵琶了——它定格在画面的核心位置。作为剧情最重要的道具,似乎在表达主角王昭君的情绪:“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千载琵琶作胡语”。以安静著称的苏麻离青,把人物的内心情绪描摹得入瓷三分。透过安静的东方蓝,我们似乎听到一个女子,毅然决然,面朝故土,“奴去也……”

此外,现藏日本万野美术馆的“百花亭图”大罐,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大罐,现藏日本安宅美术馆的“周亚夫细柳营图”大罐,都是英雄人物题材。

八大罐以外,绘画英雄人物故事的元青花大器也有不少十分有名。

一只“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就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故事的主人公,萧何和韩信,高祖刘邦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文者萧何,替主子遍访天下精英,为其所用。韩信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先奔项梁,再附项羽。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喜欢出点子。点子没有付诸实施,再好的点子也得不到验证。他于是转投刘邦,却还是坐冷板凳。没人用他的点子,他更带不了兵,于是又弃刘而去。一代军事家眼看就要埋没。萧何在综合考察后,决定把韩信追回来,正式荐予刘邦。后来这个故事搬上元末杂剧舞台,也画在青花梅瓶上。此瓶1950年出土于江苏江宁县牛首山的明初开国功臣黔宁昭靖王沐英墓,被考古界认为元末明初所烧,号称“天下第一梅瓶”。沐英是朱元璋的开国重臣,把画有萧何和韩信的故事作为陪葬,一定有其深意。

又如“蒙恬将军”玉壶春瓶,1956年湖南常德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徙民实边,筑长城,开直道,为秦朝天下,维护了辽阔的北疆安全。后来,秦始皇在游会稽途中病死了,宫廷政变。跟随公子扶苏的蒙恬,被赐死。蒙恬的死叫人憋屈。此瓶画的是将军审查匈奴奸细,一个普通的战场细节。画面中,唯一具有戏剧色彩的是那面四字名号旗帜:“蒙恬将军”。画面还精细地绘画了细节,人物的时髦穿戴,以及安静地花草和树木,似乎流露元末景德镇汉族工匠们某种情绪——让内心的憋屈,淡去,再淡去。

景德镇画师们把舞台上的英雄故事搬到瓷器上,以青花的方式,叙述内心的豪迈气概,为中国瓷器留下绚烂独特的一笔。

相关文章

  • 美人醉釉郎窑红:探秘迷人绚烂的传统红釉[图文]
    美人醉釉郎窑红:探秘迷人绚烂的传统红釉[图文]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

    1107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从民窑青花瓷上看鞠从何时踢起[图文]
    从民窑青花瓷上看鞠从何时踢起[图文]

    鞠从何时踢起 万历晚明民窑青花瓷上,多画童子蹴鞠图。有一人蹴鞠,有二人争球,用国画写意的笔法,十分简洁而又生动有趣。蹴,就是用脚踢蹋;鞠,就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誉,是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那么,足球从何时踢起?据说现代足球11世纪起源于英国, 12世纪初,英国开始有了足球赛。但说到足球,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它的发祥之地应在中国,因为中国的蹴鞠游戏比英国早了1000...

    1364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萨于鹏•卡宋素琬:在陶瓷上重现大唐遗风[图文]
    萨于鹏•卡宋素琬:在陶瓷上重现大唐遗风[图文]

    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中,中国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历史上,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带动了中国文化对周边民族国家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处,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是周边国家追慕不已的对象。作为一条贸易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诸多贸易产品运送到沿途各地。陶瓷,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之一。丝绸之路将陶瓷输送到其他地区,不仅影响了当地的陶瓷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其生活方式。泰国,就是丝绸之路上...

    746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元饶窑观音瓶的故事[图文]
    元饶窑观音瓶的故事[图文]

    文/蔡暄民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 假银圆换走稀世珍品 一天,繁华的南京路拐角口,一大帮子人围着一个半躺在地声泪俱下的中年汉子。原来他父亲身患重病,无奈之下,拿出祖传的一只观音瓶来十里洋场的古玩店换钱治病。祖上只告诉后代,此瓶极为稀有,要子孙好好永葆之。可是传到他手里适逢连年战乱、饥饿、困顿……眼下又加上老父亲重病在身。全家合计后,决定将此瓶来换些钱治病活命。此瓶确实稀有,玩古陶瓷的...

    839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怎么鉴别石湾窑瓷器和钧窑瓷器[图文]
    怎么鉴别石湾窑瓷器和钧窑瓷器[图文]

    由于石湾窑以仿钧窑着称,其器物与钧窑产品外观较相似,但在实质上有很大不同。从胎质看,钧窑为瓷胎;广窑为陶胎。从施釉技法上看,钧窑器物一次性施釉,釉中带有红斑色及蟹爪纹;广窑器物则先施底釉,后施面釉,底釉多为铁锈色,颜色深厚且有兔毛纹,釉色不及钧釉光润。此外,“广钧”与“宜钧“亦有很大区别,宜钧胎为紫泥或白泥,广钧胎骨发灰者为多;广钧釉色以青发蓝斑者为多,其他釉色皆灰暗不明亮,而宜钧釉色较艳丽,云豆...

    1231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数字化的陶瓷器物:数字原生代的马修-费尔南德斯作品欣赏[图文]
    数字化的陶瓷器物:数字原生代的马修-费尔南德斯作品欣赏[图文]

    这是一组三维打印的陶瓷作品,彻底颠覆了陶瓷必须烧制的理念,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1803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瓷器新手须知:元代瓷器有哪些独特之处 [图文]
    瓷器新手须知:元代瓷器有哪些独特之处 [图文]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那么,元代瓷器有...

    1989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专家解析原始瓷与陶器瓷器的区别[图文]
    专家解析原始瓷与陶器瓷器的区别[图文]

    原始瓷考古发现了解到,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即吴越文化区域曾生产过大量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并且这两类器物在此区域还存在共生的关系。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称,对比二者,能发现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程亦胜称,...

    787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一组精美绝伦的馆藏德化窑白釉观音造像赏析 [图文]
    一组精美绝伦的馆藏德化窑白釉观音造像赏析 [图文]

    1.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新乡市博物馆藏通高24.5厘米,底径13.2厘米。此器造型精美,比例匀称。其上身稍向前倾,赤脚曲蹲坐于圆形坐垫上,头梳双层高髻,发丝根根具现,极为真实自然。五官清秀细腻,广额弯眉,双目微启似闭,沉静、端庄的容颜,显露出安然慈祥的表情。观音右手心向下置于右膝上,左手心向上叠于右手上,手指皆残断,圆形坐垫内壁刻有“天启年”款。2.清•德化窑白釉狮吼观音像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观...

    664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釉具五色 艳丽绝伦:钧窑的灵动之美 [图文]
    釉具五色 艳丽绝伦:钧窑的灵动之美 [图文]

    李铎在《咏钧瓷》中写到,“洪炉幅透原泥身,釉色斑斓数宝钧。极品信从窑变得,成功一件价无伦。”钧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刺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独特风格的瓷器,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在宋徽宗时期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在造型和纹理上都遵循规整对称的原则,尤其是北宋官造钧窑,无论体积、大小,都讲究对称之美,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在胎釉的烧制上,不仅烧制出玫瑰紫...

    657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精美复古陶瓷欣赏[图文]
  • 仿古瓷怎么收藏有妙招[图文]
    仿古瓷怎么收藏有妙招[图文]

    仿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即日至6月2日,景德瑞瓷携手景德镇皇窑特举办《古往今来·瓷珍御品》—皇窑瑞瓷仿古瓷精品展,将在深圳展出300多件根据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藏品等高仿出来的陶瓷精品,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关于古陶瓷收藏及鉴赏系列讲座。本次展览以仿古瓷及艺术瓷为主,其中包括仿宋、元、明、清代古瓷作品及大师原创瓷器作品,涉及到青花、粉彩、五彩、珐琅彩等多种器型各异、技艺精绝的陶瓷作品,全面并系统地展示...

    988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民国藏品:夏日清凉陶瓷枕[图文]
    民国藏品:夏日清凉陶瓷枕[图文]

    ◆ 鲁珉炎炎夏日,若是头枕一清凉枕头,想必会大大提高睡眠质量。现在的枕头品种多如牛毛,什么棉枕、药枕、竹枕、木枕。但在我国历史上很长时期,普通百姓多是用陶瓷枕的。老家曾有一间烧制陶瓷的厂,也曾烧制过大量的陶瓷枕头,只是名不见经传,不足为赏。可就是那个看起来还很粗糙的陶瓷枕,把我拉进了收藏陶瓷枕的“陷阱”,一发而不可收,而且还对研究瓷枕有着近似痴迷的程度。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两宋...

    1934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鉴赏[图文]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鉴赏[图文]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高45.3cm,口径7.8cm,足径14.5cm。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

    1956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清代中期景德镇窑烧制的弥勒佛像[图文]
    清代中期景德镇窑烧制的弥勒佛像[图文]

    前不久一个周五的早上,我在一家小店吃完早餐后,就近逛到了杭州古玩城。时间尚早,外地来杭的商贩们正在将东西一件件从拉杆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放到地摊上,象往常一样,大多是一些仿制的工艺品和一些所谓的“玉器翡翠”。转了一圈,正准备打道回府,只见一瘦高男子的摊位边围着不少人,经验告诉我这里应该有点老东西。摊主从包里一样一样拿出来,马上就有人从他手里接了过去,握在手里看了又看,讨价还价之声不绝。我见地上...

    1311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