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最近流传很广的一个词,它由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率先提出,也代表着我国重启丝绸之路的重大决心和重要意义。从汉代开始,我国就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地与西方产生交流,两千多年来,它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当然,也留下许多“丝绸之路”的见证。
昆仑奴——古代的“黑奴”(图1):这个现存洛阳博物馆,产于北魏时期的彩陶俑一头卷发,一看就是个“外国奴隶”的形象。对于这些外国奴隶,那时有一个统称,叫“昆仑奴”。在唐朝时,贵族就比较流行使用“昆仑奴,新罗婢”,新罗婢类似今天的菲佣,手脚麻利,温柔乖巧。而昆仑奴就是一些在战争中被俘虏辗转拐卖到中国的黑人,昆仑奴身体强壮,对待主人很忠诚,所以很招中原贵族的喜欢,往往一到市场上,就被贵族们抢购一空。《唐传奇》里,有一篇就是裴铏写的《昆仑奴》,塑造了昆仑奴磨勒正直勇敢、锄强扶弱、神秘高深的侠客形象。你看他蹲坐在地上,一臂拄头,一臂支撑,头在两臂之间。只看见卷发,看不见脸。似在哭泣,也似在回忆。也许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幸命运,长期劳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要忍受主人的鞭打与辱骂。该俑身穿长袍,脚蹬黑色长靴,典型的胡人装束,是东西方大融合的有力见证。
图2
胡人训驼俑——漫漫丝绸路(图2):这个胡人训驼俑,现存于洛阳博物馆,出土于洛阳,产于唐代官窑,是精美的三彩制品。漫漫丝绸路上,西行的人们和东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少不了西去的商人,向波斯、大食运输去瓷器、丝绸和茶叶,当然也少不了东来的商人运来香料、金石和地毯。尤其是唐朝,随着丝绸之路上来往商旅的日益增多,在都城长安和洛阳的集市上,随处都可以见到人高马大、碧眼金发的胡人,他们穿着中土人的衣服,说着中国话,学着抱拳作揖。胡人训驼俑则用实物证实了当时的情形,胡人高鼻梁、深眼窝,一身中国马倌的装束,从欢喜的表情看来,说明他已经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的生活;骆驼昂首嘶鸣,步伐矫健游历,在黄沙漫漫的丝绸路上,绝对是忍耐力极强的好脚力。
丝绸之路,两千多年,虽久远却不曾断绝,而今又焕发新的青春与活力,就让这些见证者,继续作为历史的见证而长存。当然,也会见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