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鉴藏知识:仿古瓷器如何做到巧识别 [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大鹏 点击 :

鉴藏知识:仿古瓷器如何做到巧识别  | 陶瓷知识

提起瓷器收藏,就和仿古瓷有关系,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仿瓷的高潮。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对历代的仿瓷有了新认识,下面把这些小知识奉献出来,与大家共勉。 识别仿瓷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力”,如果你能从以下方面入手,便可以把仿古瓷和现代瓷区别开来。

一、是要注意器物的造型,一般说来老瓷古朴、形制自然,并具有某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如康熙时特有器型观音瓶、棒槌瓶等;

二、是要细看釉面光泽度,古瓷釉面往往湿润,无现代瓷器上的刺眼浮光,部分瓷器还有蛤蜊光。如康熙时五彩人物棒槌瓶等。

三、是要分析色料,古瓷用料与现代仿瓷不同,彩瓷更为明显。如康熙青花是采用国产浙江料,色彩十分艳丽,具备了青花分五色的特点。

四、是要看画工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人物神态朴拙,带有时代韵味,形神兼备。如雍正时的鸡翅凤、壮婴图等,这是雍正瓷器独有的特色。

五、是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如康熙时的“泥鳅背”和 “糯米胎”尤为明显。而仿瓷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有人为地沾上污迹的现象,底足过于规整,大多见于平足,平足也是现代仿瓷的常见手法。 六、是要识别落款的方式,不同朝代的官窑底足有不同的款识。如康熙和雍正时大部分为六字楷书蓝款,也有少量的篆书红(蓝)款。

鉴藏知识:仿古瓷器如何做到巧识别  | 陶瓷知识

从瓷器表面的使用磨损痕迹谈古瓷鉴定古瓷器在使用和埋藏或流通过程中,会在表面留下痕迹。这种痕迹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逐次形成的。因而真品古瓷的使用磨损痕迹是很自然的。新仿的瓷器,由于流通、使用时间很短,一般没有古瓷那种自然的使用磨损痕迹,即使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磨损痕迹,或者人为有意做出某些磨损使用痕迹,但是这些痕迹是不 自然的,与古瓷的自然使用磨损痕迹有着根本的区别。掌握了两种使用磨损痕迹的区别和特点,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磨损痕迹来鉴定一件瓷器是真古瓷还是新仿瓷。  

瓷器最容易产生使用痕迹的地方是器物的底足,器物的口沿,碗、盘、盆、洗类器物的底心,器物突出的边角部位等。这些地方是我们观察使用痕迹的主要部位。

鉴藏知识:仿古瓷器如何做到巧识别  | 陶瓷知识

  

新仿古瓷的使用磨损痕迹特点   

1.新仿的古瓷,由于新鲜出炉,未经使用,特别是新仿明清瓷,如不经人为作旧磨损,它的底足和器身都是锃亮崭新的。这种不作旧的东西,火光刺眼,再看器身无任何摩擦痕迹,即可断为新仿。这类东西的底足因为没有使用磨损过,用手摸上去往往感觉很粗涩或割手,没有老瓷器底足的那种自然光滑感。 2.有些新仿的瓷器,虽然在底足经过人为有意的打磨以冒充使用磨损痕迹,但是由于它是人为的,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因而与门然磨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类人为磨损一般是用砂轮打磨或把器物底足直接在地板、石板上摩擦,用力很大,磨出的痕迹很明显。有时往往弄巧成拙,把一些器物的底足或其他部位在正常使用情 况下不容易产生磨痕的地方也弄出磨痕来。如果在一件器物很隐蔽的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摩擦不到的地方,却发现了使用磨损痕迹,那么这件东西是可疑的。有些器物在人为做出磨损痕迹时,往往顾此失彼,在磨损底足时,却忽略了器身。所以,如果一件器物底足的磨损痕迹很明显,而器身却崭新毫无磨痕的话,对这件器物就应 该提高警惕。   

3.有的器物在口沿或突出的边角部位人为地做出磨损痕迹,但是这种磨损痕迹太规则,用力过度,把一些不该磨损的地方也给磨损了。凡是口沿一圈或器物凸起的地方都有规则、明显磨损痕迹的器物,大多都是新仿的。  

4.有的新仿器物,在器物的里面和器身用沙子类的东西打磨,表面有密密麻麻的摩擦痕迹,看起来很像是经过使用产生的磨痕,这类磨损痕迹需要仔细辨别。如果磨损痕迹朝向一个固定的方向,力度较一致,很有规律感,这类东西必定是新仿无疑。  

5.有的器物为了去除浮光,采用毛皮或其他较软的东西摩擦釉面,以使釉面失亮。这种磨损痕迹在器物表面往往成网状,较易鉴别。

鉴藏知识:仿古瓷器如何做到巧识别  | 陶瓷知识

古瓷的使用磨损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器物的器型、用途不同,它们在磨损痕迹上的特点也不同。这里仅讲解常见的情况。   

1.有的古瓷由于未经使用或使用时间很短,随即被用于随葬或窖藏保存,甚至有些器物本身就是专门用于随葬的,这类器物的使用磨损痕迹一般不很明显。至多在运输和埋藏过程中,在器物表面留下微小的零星擦痕。这种使用磨损痕迹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种痕迹对于鉴定的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可作为参 考,它毕竟与那些新仿器物毫无磨损痕迹还是有区别的。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即我们常说的清代宫廷库存的未经使用过的瓷器,虽然老,但上面却没有使用痕迹。  

2.许多古瓷是日常用器,由于经过长期的使用,器物的底足、内心和器身都有自然的磨损痕迹。特别是底足的磨损痕迹,由于是放在桌子等木器上多次缓慢磨损,底足用手摸时有光滑舒适的感觉。碗、盘、盆类容器内部的磨损是杂乱无规律的,由于长期使用,釉面有失亮情况。同时,器身的磨损擦痕也是毫无规律的,星 星点点,若隐若现。这种器物表面自然磨损的情况,在古瓷鉴定中的参考作用很大

鉴藏知识:仿古瓷器如何做到巧识别  | 陶瓷知识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鉴藏知识:仿古瓷器如何做到巧识别  | 陶瓷知识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 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相关文章

  • 日本陶瓷艺术家Shinobu Hashimoto陶瓷作品[图文]
    日本陶瓷艺术家Shinobu Hashimoto陶瓷作品[图文]

    ShinobuHashimoto,196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在北海道创立自己的陶瓷工作室Tenstonestudio.主要工作是要创造适合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陶瓷,保持设计简单,只有少数装饰,忠于原有的质地和形状。...

    1090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异想天开的陶瓷艺术欣赏[图文]
  • 明崇祯青花水浒人物图莲子罐[图文]
    明崇祯青花水浒人物图莲子罐[图文]

    罐高25.3厘米;直口,丰肩,圆腹下收,圈足。胎质坚密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清丽素雅。外壁口沿饰一周较写实的蕉叶纹,叶瓣呈大小相间、叶脉中空状,此为崇祯瓷上重要的颈部装饰。主题纹饰绘水浒人物故事图,布局疏密得体,用笔细致。其中,人物的衣衫和后背的腰饰物,设“米”形花纹;骑马者的头上方与胫部处的合欢树,叶子细密呈左右对称状,并带有浅淡的晕染;马蹄下萱草点缀有度,用笔合乎章法,均合崇祯瓷的时代特...

    457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陶瓷的魅力--英国陶瓷艺术家Gabriele Koch陶瓷作品欣赏 [图文]
  • 五代越窑青釉刻莲瓣纹水丞(图)
    五代越窑青釉刻莲瓣纹水丞(图)

    五代越窑青釉刻莲瓣纹水丞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楼钢束口、鼓腹、圈足;内外满施青釉,釉层肥厚,釉色泛黄,足端有六处支烧垫条痕迹;外腹刻大瓣之双重仰莲纹。水氶亦称为“水中丞”,文房用具之一种,用于盛装研墨用水,一般还配有或金或银或铜或玉所制之小勺。同样功能的还有水注,类似缩小的壶。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文字,而文字的记录需要有...

    1533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传世量相对更少 单色釉器价格走高[图文]
    传世量相对更少 单色釉器价格走高[图文]

    清乾隆米黄釉折腰碗康熙豇豆红暗刻团螭纹太白尊2015年香港苏富比(微博)的一件“清雍正粉青釉浮雕缠枝莲如意耳扁壶”以2048万港元成交;北京保利一件“清雍正仿官釉贯耳弦纹大方壶”以1150万元成交。拍场上的明清颜色釉瓷器中,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青釉瓷无论是上拍的拍品数量、单件拍品的成交价格都是颇高的一类。单色釉的种类很多,包括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

    1551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馆藏古瓷文物欣赏[图文]
    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馆藏古瓷文物欣赏[图文]

    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位于浙江省东部的余姚市,地处市中心的古建筑群内。北濒杭州湾,南接四明山,与“舜江楼”和“通济桥”仅一步之遥。是浙江省文化厅批示的一家民营博物馆,藏品纵括西周、春秋战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北宋。越窑的代表窑址上林湖就位于余姚附近的慈溪市。越窑是中国瓷窑的开山始祖,是中国青瓷瓷窑的代表。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685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唐长沙窑黄釉褐斑纽绳鋬执壶(图)
    唐长沙窑黄釉褐斑纽绳鋬执壶(图)

    唐长沙窑黄釉褐斑纽绳鋬执壶 楼钢说古陶瓷之十四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小洗口、短颈、圆腹、平底,肩与口之间以纽绳鋬相连,六角型短流,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口沿与流下饰有褐彩斑。底足无釉,显露灰白色胎。类似的标本在窑址也有出土,称为A型II式瓶。长沙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名窑,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其独特的贡献。汉代时湖南境内就出现岳...

    1085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北宋汝瓷何以称五大名瓷之首[图文]
    北宋汝瓷何以称五大名瓷之首[图文]

    汝瓷,中国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一,因产于汝州(临汝旧称)而得名。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首。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其特点是:造型古朴大方、 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汝瓷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 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

    1613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千古流韵,宋代酱釉瓷器[图文]
    千古流韵,宋代酱釉瓷器[图文]

    酱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宋代是酱釉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各地瓷窑普遍烧造,并以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和当阳峪窑为杰出代表。清代是酱釉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并因皇帝的青睐而成为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生产的仿古釉色品种之一。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曾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以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令后人仰慕...

    1724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从高古陶瓷冷清拍场说开去:两宋名窑是关注方向[图文]
    从高古陶瓷冷清拍场说开去:两宋名窑是关注方向[图文]

    近期国内外收藏市场上古陶瓷拍卖比较清淡,在最新的香港佳士得一场有关中国瓷器方面的拍卖会中也没有拿出什么值得关注的重器来压场,成交额与成交量都是乏善可陈,这也与当前整个古玩收藏环境相似,生意萧条、人气冷清。近两年来,除了在偶尔几场国际大拍中还能看到几件高档的中国古代陶瓷之外,中国古代陶瓷精品越来越难觅踪迹。这一方面和国家加大加强打击盗墓走私的力度有关,还有一点就是许多的中国古代陶瓷精品其实已经让一些...

    1694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苏格兰陶艺家Kerry Hastings手工lustred碗[图文]
    苏格兰陶艺家Kerry Hastings手工lustred碗[图文]

    苏格兰陶艺家KerryHastings手工lustred碗结合了当代的调色板扔在陶轮的古老传统。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发现的颜色绘制:大海的蓝色,山上的绿色,红色和黑色的岩石峭壁。...

    319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古陶瓷装饰手法四大类[图文]
    古陶瓷装饰手法四大类[图文]

    图1,北宋磁州窑刻划花花卉纹枕 霍华述瓷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从事古陶瓷研究和教学工作。装饰手法指古陶瓷的装饰工艺,有胎装饰、釉装饰、彩装饰和化妆土装饰四大类。胎装饰是直接在胎上施艺的装饰手法,主要有镂空、堆塑、堆贴、刻花、剔花、雕花、划花、印花、沥粉、堆花和玲珑等,多运用于单色釉瓷。划花、刻花、剔花和印花是唐宋时期的重要胎装饰手法。图2,北宋定窑刻花花卉纹梅瓶,高45.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图3,...

    1718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红陶兽形壶暗合 原始人对血与火的崇拜[图文]
    红陶兽形壶暗合 原始人对血与火的崇拜[图文]

    红陶兽形壶山东博物馆馆藏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它是先民们盛放水或酒等液体的实用器皿。精巧的造型也是从满足这一功能出发:尾部设一筒形口,可注水;嘴巴张开,可出水;背部有抓手,便于提放;腹部鼓起,腿部粗壮,巧妙扩大了盛水容积;四足鼎立,可以放在火上加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陶兽形壶嘴部的张开角度、背部提手的设置等,已经超越了对动物具体形象的模仿,是一种出于实用...

    1075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如何有重点的鉴别古瓷器?[图文]
    如何有重点的鉴别古瓷器?[图文]

    瓷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古以来,瓷器就是收藏中的大项,收藏人数众多。近几年,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瓷器造假也愈演愈烈,伪古瓷让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藏友来讲,该如何有效地鉴别古瓷器呢?我省瓷器藏家吕宝成说,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工夫。鉴定一件古瓷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

    492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