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图文]

时间 : 01-25 投稿人 : 小泽 点击 :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 | 陶瓷科普

图一

赵雄

存世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可谓屈指可数,目前全球仅四百多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约一百多件。其中绘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格外引人关注。

左(下同):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右(下同):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下简称“前者”),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墓主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卒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享年二十七岁,谥号曰“靖”,永乐十三年(1415年)葬于城东二十里清平村宝鹤山。王妃郭氏为明朝开国元勋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郢王去世后,郭氏悲痛自尽,与夫君合葬。《兴都志》卷载:“妃郭氏,王薨之逾月,妃痛哭曰: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侍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容,付谨密宫人掌之。云:候诸女长成识母之遗容也,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这件梅瓶出土时就放置在王妃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见证了这位王妃为夫殉情的凄婉故事。

隔江相望的另一件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下简称“后者”)在20世纪80年代由武汉市文物商店从一位钟祥市市民处收购,现藏于武汉市博物馆。笔者有幸收集到了两个梅瓶的局部图片和相关资料,以下分别从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等四个方面进行比对。

造型方面,两件梅瓶的尺寸极为相近,整体造型也十分相似:小口外侈、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渐收,矮圈足,足微外撇。

胎质方面,两者均胎体厚重,有明显接坯痕。从器底观察,平底浅圈足,胎质较疏松,颗粒状明显,白中泛青;前者有明显的火石红,后者底部中心有“糊米底”现象 ,且见明显旋坯痕。

釉色方面,两者均白釉泛青,青料浓艳,有黑色结晶斑,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青花发色淡雅青翠,而后者显得偏蓝偏深。

纹饰方面,两者的纹饰布局完全一样,都分为三大部分: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腹部是四处海棠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即王羲之爱兰 、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特征鲜明,衣纹用笔潇洒自然,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均可谓情景交融,每层纹样分别由花瓣纹和卷草纹相间,颈部最上一层纹样为卷草纹;胫部为带大括号的莲瓣纹,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其中主题纹饰“四爱图”虽然题材和内容相同,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是有些许差别的。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 | 陶瓷科普

图二

对比“王羲之爱兰图”(图二)可以发现,前者所绘王羲之袒胸露肩,平视兰花,身后以一棵似为梧桐的大树(其树叶与元代张舜咨《苍梧竹鹰图》中的梧桐叶极为相似)来衬托主题,在其左腿旁有一圆形罐,造型颇具元代风格,亦可作为判断此梅瓶时代的佐证。而后者所绘人物显得温文儒雅,却以柳树来代替梧桐树。“王羲之爱兰图”所表现的季节应为春季。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 | 陶瓷科普

图三

对比“周敦颐爱莲图”(图三)可以发现,前者青花中出现的黑色结晶斑点清晰可见,这是进口青料中因含铁量高而呈现的特征。“周敦颐爱莲图”是四幅图中差别最小的,主要差别在于侍童,前者手中抱琴且穿花衣,后者服装为素衣。此图所表现的季节应为夏季。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 | 陶瓷科普

图四

对比“陶渊明爱菊图”(图四)可以发现,前者所绘陶渊明衣着纹饰以简洁的双横或三横短线条错落有致地均匀分布,用笔流畅精炼,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当时陶瓷绘画工匠的高超技艺。前者背景上的大树为柳树,后者却是梧桐树,正好与“王羲之爱兰图”相反。此图所表现的季节应为秋季。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赏析:同根生 殊途归 | 陶瓷科普

图五

对比“林和靖爱梅鹤图”(图五)可以发现,前者图案中少一伴童,主人右手持一手杖,而后者是左手持杖,且前面点缀有宽叶植物。仙鹤动作神态传神鲜活。此图所表现的季节为冬季。

通观整体纹饰,前者较后者的线条更为清晰细致。

元明以来,瓷器图案往往有本所依,多出自刊刻的画本或插图之类,也有出自传统戏剧故事钞本插图,因此图案往往有很大相似性,但具体又因工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增益或删减。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两件梅瓶所绘人物细部处理并不完全一致,内容也有差别,真实地反映出系出同源又大同小异的装饰特点。

相关文章

  • 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图文]
    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图文]

    这件金代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图1),高19.2厘米,宽20.5厘米,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全器塑一武士牵狮的造型,狮子与武士均立于方形台上,方台绘一周黑边。狮子张口作吼叫状,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狮头及狮身大部分施绿彩,颈部毛发用黄彩装饰。狮身矫健,背部驼一圆形器,器顶中空,器下狮背以黑彩绘如意形纹饰。狮子身体束有缰绳,武士立于狮侧,手挽黑色缰绳。武士浓眉大眼,上颌、下颌蓄有胡须,戴头盔,着绿装,脚踏长...

    1180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传世孤品,惊世珍藏——乾隆款炉钧釉八卦瓶[图文]
    传世孤品,惊世珍藏——乾隆款炉钧釉八卦瓶[图文]

    炉钧釉瓷器,景德镇创烧仿钧窑釉品种之一,炉钧釉始于清雍正时期,流行于乾隆时期。景德镇创烧的一种低温釉瓷器。它在制作时先由高温烧成素胎,然后在瓷胎上施以不同的颜色釉,再经低温炉火二次烘烤而成。炉钧釉瓷器最大的特色,是在釉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垂流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形成最初也是出乎意料的。从传世品看,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为:釉面流淌大,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片状桔皮纹,反光显五色。乾隆时釉面流淌较小,釉中窑...

    1621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青瓷美学——不同朝代的青瓷审美有哪些区别[图文]
    青瓷美学——不同朝代的青瓷审美有哪些区别[图文]

    青瓷的出现,最开始是一种技术落后的无奈,后来,却慢慢变成一种情感寄托的必然。应该这么说,当商朝的人们们刚刚学会烧制瓷器的时候,他们烧制出的第一批产品就是青瓷,这个时候的青瓷还比较粗糙,被称为原始青瓷。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终于在1000多年之后的东汉时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青瓷产品!在后来的时间里,青瓷文化与当时的主流的文化思潮互相交融,都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发展,在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世界公认...

    1298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不一样的青花瓷:加拿大艺术家Edith作品[图文]
    不一样的青花瓷:加拿大艺术家Edith作品[图文]

    Edith 来自加拿大,她制作的瓷器仅用了钴蓝色,这让她想起魁北克人一百年前祖先使用的盘子,对她来说, 熟悉的餐具能勾起浓烈的食欲。...

    1472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刚烈倔强的盛唐粉彩马[图文]
    刚烈倔强的盛唐粉彩马[图文]

    陇县唐粉彩马这件粉彩陶马俑(见图),是从陕西陇县东南乡党家庄二组一唐墓出土,通高35.4厘米,长32.5厘米,为国家二级文物。马俑泥质红陶,头部较小,勾首沉思、竖耳瞪目,鬃毛竖立,短尾尖上翘,立于长方形座上。通体施红、黑、白三色,马背上有鞍具和辔饰,彩绘部分脱落但保存完好。作为艺术品,粉彩陶质动物造型在春秋墓葬中已经出现,如陇县边家庄一春秋时期的秦墓中就发现了一件泥质彩绘陶虎,这大概可以当作粉彩陶...

    1291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我国古代帝王与瓷器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图文]
    我国古代帝王与瓷器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图文]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距今已有4200年的历史,唐代以前瓷器一直是实用器的代表,但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各种精美的瓷器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从那时起就流传了一句话叫做:“家无瓷不贵,室无瓷不雅。” 元明清帝王对瓷器也情有独衷,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元代统治者崇尚白色,“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

    303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土耳其的中国瓷器收藏[图文]
    土耳其的中国瓷器收藏[图文]

    资料图近日都在讲“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已成超热门话题。故也来凑凑热闹,谈谈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元明瓷器“贸易瓷”出口土耳其目前我们最熟悉的中国瓷器收藏,多为欧洲英德法诸大博物馆。中国瓷器之所以享誉海外,正是因为进入了这些发达国家(我们平时叫欧洲列强)的文明史,由于英德法和后来的美国掌握着近代文明的话语权,一旦为他们青睐,自然就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东西文明交流的标本。也成为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的明...

    2001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黄金”瓷土:洪江大球泥传奇[图文]
    “黄金”瓷土:洪江大球泥传奇[图文]

    毛主席用瓷中的芙蓉花碗作者深入雪峰山区收获的大球泥原矿大球泥是天然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球状泥,全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曾经出产:一个是英国,但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开采完了;另一个是中国洪江,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也已经开采完。大球泥含铁和钛的量非常低,含铝高,接近于高岭土的理论成分,可谓是理想的完美瓷土,堪称烧制瓷器的极佳泥料。1974年醴陵为毛主席制作的专用瓷器就是以大球泥为主要原料的。大...

    876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谜团千年未解:哥窑遗址究竟在哪[图文]
    谜团千年未解:哥窑遗址究竟在哪[图文]

    小档案 藏品名称 传世宋哥窑瓷盘 年代宋民国初年,浙江龙泉山沟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方圆不大的地域内,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在拼命挖掘。与常见的寻宝人不同,他们以高涨的热情所找寻的并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种传说中价值连城的瓷器——宋哥窑瓷器。哥窑与汝、官、钧、定一起,被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然而,与其他4个已经找到窑址的窑口不同,大名鼎鼎的哥窑,其蛛丝马迹竟然只能在文献中寻找。...

    873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当下怎样收藏最具升值潜力的陶瓷[图文]
    当下怎样收藏最具升值潜力的陶瓷[图文]

    关于陶瓷收藏的故事有很多,陶瓷的收藏不论从时间段还是种类上都有很大的学问,甚至有人从景德镇陶瓷、德化白瓷这样的地域上将其进行划分。神秘的7501瓷器7501瓷器之所以被收藏界认可除却因为是主席专用瓷外,更重要的是7501瓷集合了当时制瓷界的顶尖人物。“7501”瓷选用的原料是一种名叫“滑石子”的高岭土,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这种成矿过程非常特殊的高岭土,只在江西抚州发现,是全球独一无二的。7501瓷...

    1518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钧瓷收藏鉴赏心得 [图文]
    钧瓷收藏鉴赏心得 [图文]

    1.宋均釉色,宋均釉天青色为主,天青一律纯净统一,明快,不暗,不晦,不涩。温润如玉,手感光滑。2.宋均土沁,宋均绝大多数入过土,胎釉上土沁或多或少是有的。要区别真土沁和人为的假土沁。宋代的传世宋均极少,不必过度追求。3.气泡,宋均气泡上也有土沁,有的气泡像煮烂的米粥,气泡坐在圈上不见底,有的气泡干瘪破裂。宋均气泡没有新钧瓷的气泡圆鼓清亮。4.宋元均有的半釉,圈足露胎多土锈,或称铁锈,后天火石红。土...

    1232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原始文化瑰宝:龙山文化黑陶鬶[图文]
    原始文化瑰宝:龙山文化黑陶鬶[图文]

    图1图2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即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东夷部族长期生活在山东泰山四周一带。东夷是尚鸟的氏族,以鸟为图腾,并以黑色为贵。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代表器皿陶鬶,状如鸟形,就是东夷部族鸟崇拜的实物明证。这件黑陶鬶通高25厘米(图1),通体磨光,漆黑发亮,器型似鸟形状,轻巧规整,故也称为蛋壳黑陶。黑陶鬶的冲天流系鸟喙的写意,鸟喙两边各饰一鼓钉,似鸟的双眼,绳纹把手是鸟尾的转化,附加一周的堆纹属...

    400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克拉克瓷富于变化曾风靡欧洲[图文]
    克拉克瓷富于变化曾风靡欧洲[图文]

    ■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万历号”和“金瓯”沉船出水的克拉克瓷。■景德镇青花徽章纹盘简介 孟露夏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深圳蛇口特展厅项目主管。■青瓷碗,镶嵌以法国镀银附件■芥末瓶,镶嵌以荷兰包银附件外销青花瓷只是外销瓷的一部分,而仅是这一品类,人们便研发出了众多的风格样式或类别,包括“克拉克”“费茨休”“伊万里”“柳亭碟”和极具代表性的“纹章瓷”等。甚至有学者认为,“最早的纹章瓷,正是从青花开...

    1643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千年邢窑重放异彩[图文]
    千年邢窑重放异彩[图文]

    最近,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临城县申报的邢窑烧制技艺榜上有名。邢窑,是我国白瓷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到了元代以后,邢窑却神秘地消失了。邢窑遗址在哪里?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几代考古工作者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张志忠便是其中之一。凭着执着的努力,他终于让沉寂千年的白瓷重放...

    1379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粉彩棒槌瓶上所绘做人准则[图文]
    粉彩棒槌瓶上所绘做人准则[图文]

    清雍正 粉彩五子教子图软棒槌瓶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高尚的品德倍加推崇,也将其作为成功人生的必备修为之一。我们今天说的“德”是社会的总体修养,包括个人的修养。比如中国人认为,一个人要非常讲信誉,信誉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整体问题。但在今天的生活当中往往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甚至人与物之间都缺乏信任。“道德”的含义比较深厚,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整个社会当中,在每个人的成...

    730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