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釉瓷器,景德镇创烧仿钧窑釉品种之一,炉钧釉始于清雍正时期,流行于乾隆时期。景德镇创烧的一种低温釉瓷器。它在制作时先由高温烧成素胎,然后在瓷胎上施以不同的颜色釉,再经低温炉火二次烘烤而成。炉钧釉瓷器最大的特色,是在釉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垂流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形成最初也是出乎意料的。
从传世品看,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为:釉面流淌大,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片状桔皮纹,反光显五色。乾隆时釉面流淌较小,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外表华美、艳丽。到嘉庆时釉流更加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圈。
《陶成事宜纪略碑》载:“厂内所造各种釉水、款项甚多,不能备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列供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炉钧釉,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雍正七年(1729年)唐英委派吴尧圃赴河南禹县调查钧窑烧造之法,炉钧釉色于此后由景德镇御窑仿钧创烧成功。《南窑笔记》载曰: “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 “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藏品详细介绍:
此件炉钧釉八卦瓶釉面发色及流淌感恰符合乾隆时期特点,流淌自然顺畅,形成了雪卷般的效果,且雪花斑凸显,似山岚云气,变化无穷。整体器型为四方体,方形移口,短颈折肩,四方底足。四方溜肩至腹,腹部凸起八卦纹、太极阴阳图纹,纹路清晰规整,古朴淳厚,釉色变化天然,雪花斑点突显易见,底圈足,落有“大清乾隆年制”款,字迹苍劲有力,规整有序,露胎处可见胎体细腻洁白,修边工整严谨。整体品相沉稳而秀雅,施满釉,釉面釉质细腻匀净,釉彩流淌如云如霓,深蓝釉色上熔融着大大小小的月白斑点,气象万千,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器型比例和谐,线条有刚有柔,八卦、太极阴阳纹饰整齐,仿若浑然天成。如此典雅华美之方瓶,小巧玲珑,隽秀可人,当为乾隆朝炉钧釉的文玩珍品,并配以金丝楠老木雕底座,实为藏家之顶级收藏。具有极高的收藏、研究、经济价值。
炉钧釉时代特征:
炉钧釉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
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因釉中的红斑似高粱穗状,故有“高粱红”的美称。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不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蓝。主要特点是蓝、绿、月白色交织成垂流的条纹。由于当时欣赏炉钧釉的人不是很多,乾隆以后就急剧衰退。到嘉庆时窑变流动得更加不畅,以蓝色为主体,釉面缺少垂流感。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故呈现出的颜色不自然。 道光时,釉色中月白色少见,多为浅绿和蓝色中融杂着紫色的斑点。同治、光绪以后,炉钧釉釉色明显退化,釉层稀薄,釉色中变化平淡,仅有白、紫色小斑点,且淡绿色地也显晦涩,缺少前朝那种变化万千、自然流淌的明快之感。
传世的炉钧釉瓶、尊等器中青蓝色者居多,红点者较少见。有素炉钧釉与浑炉钧釉两种。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混炉钧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红釉以胶体金着色)。
炉钧釉鉴定技巧:
炉钧釉瓷在清雍正及以后历朝均有生产,其釉色各个时期也特别明显。常见造型分两类,一是瓶、缸类;二是文玩类。瓶、缸类大件者底均涂釉,官窑器均阴刻四字篆书本朝款。小件文玩底多无釉,露白瓷胎,少有款识。除造型需把握时代特征外,炉钧釉釉色各代亦不相同。现代景德镇新仿炉钧釉较为成功,鉴定时务必把握各时期造型特征,有篆款的需参照真款对照。
炉钧釉市场分析:
投资炉钧釉瓷有很多途径,精美的瓷器历来都受人追捧,特别是造型别致的瓷器。因工艺难度大、艺术价值高,且传世量减少,但如买到真品,却有较大的升值空间。从近几年国内几家知名的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会上看,炉钧釉器物的数量是越来越少,而其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则一年比一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