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12-08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时代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077952)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图片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底款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简介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通高21厘米,宽15.7厘米,重2.28kg。

此鼎为圆形,短颈,鼓腹,双立耳,四扁形兽足。器身饰花纹,以回纹、勾连纹为地,口沿下为一周对蝉纹,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兽面纹,四足纹饰与造型相结合,形如上攀之龙。

器外底有阴铸篆体铭文,字口填漆。方款为“敬一主人”四字,边款环以“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字样。

作为仿古,此鼎融三代礼器的造型、纹饰于一体,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圆鼎上,同时采用扁平外撇的兽体替代圆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而打破了传统的圆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对方鼎和圆鼎的双重模仿。纹饰的仿铸采用商周时期普遍流行的蝉纹和兽面纹,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兽面纹为主体、以蝉纹带为附属的古风


相关知识科普


潞国

指明朝晚期潞王朱常淓的封国,位于河南卫辉府。潞王朱常淓“习文翰,嗜古玩”(《卫辉府志·封爵第六·卷九》),用大量铜仿铸三代彝器,因此潞国仿古彝器的铭文序数能以肆拾计。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填漆

填彩漆,即在漆器表面阴刻出花纹后,用不同的色漆填入花纹,干后将表面磨光滑。

仿古彝器

青铜彝器即指青铜礼器。《左传·襄公十九年》臧武仲对季孙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晋杜预注:“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故后代仿制的三代时期的青铜器习称“仿古彝器”。

彝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盖,盛行于商代时期。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剑脊两旁称为“从”。

古风

诗体名,即古体诗,亦称“古诗”,和近体诗相对。产生年代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相关文章

  • 蟠虺纹铜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蟠虺纹铜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蟠虺纹铜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49.5厘米,口径50厘米 1936年河南辉县出土 敞口,平沿外折,附耳斜曲,深腹圜底,三蹄状足。身饰蟠虺纹、绹索纹和六条扉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s Resplendent  Antiquity:汉...

    279 青铜器 蟠虺纹铜鼎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兽面纹铜觚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高30.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8.6厘米 征集 口呈喇叭状,器身细高。外壁上部饰蕉叶纹,中部和下部各有两组以雷纹衬地的兽面纹。上下八条扉棱,两两相对,在中下部纹饰之间饰有两条凸弦纹和四个蝉纹。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

    643 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邐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邐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邐簋, 高14.2厘米,口径19.7厘米,重2kg。圆腹,圈足,半圆形双兽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颈前、后铸半浮雕对称二兽头,每三个兽头两侧各饰一夔纹,圈足上饰双夔合成的兽面纹,均匀地构成了四组兽面图案。器内底铸铭文3行19字,合文1字:辛巳,王饮多亚『0009』,享京,邐 赐贝二朋,用作太子丁。『0010』 。大意是:在辛巳这一天,商王在厅中宴请众官员,随后又...

    401 浮雕 夔纹 兽面纹 辛巳 多亚 太子丁
  • 兽耳虎足方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耳虎足方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耳虎足方壶,春秋后期,通高87.5厘米,宽47.2厘米,重41kg。此壶有盖,盖似华冠。直口厚唇,束颈修长似扁方筒,鼓腹,圆形底。颈饰蕉叶纹,颈两侧附一对壮硕的龙形耳,龙回首卷尾呈蹲立状,双龙耳上铸有细缕孔。腹饰界栏状凸棱,上区饰蟠虺纹,下区光素无纹。圈足饰蟠虺纹和云纹,足下卧二虎。此壶造型优雅,纹饰繁缛精美,龙虎上下呼应,栩栩如生。...

    880 方壶 华冠 扁方 蕉叶纹 蟠虺纹
  • 田告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田告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田告方鼎,通高15.6厘米,宽15厘米,重1.68kg。鼎长方体,方口唇,双立耳,直壁,四柱足。有盖,盖扁平,上有一环形钮。口下饰兽面纹,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足饰三角云纹。盖与器有对铭,各2行6字:田告作母辛尊。铭文记田告为其母辛做祭器。此鼎为陕西宝鸡出土。...

    814 兽面纹 对铭
  • 三足分体铜甗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三足分体铜甗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三足分体铜甗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43厘米,口径22.5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由甑、釜两部分组成。甑为敞口,下束腰,有两个对称兽面活环耳。釜为圆球形,有两个对称活环耳,三蹄形足。通体素面。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s Resplendent  Anti...

    224 青铜器 三足分体铜甗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弦纹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弦纹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弦纹 盉,通高21.2厘米,宽14.7厘米,重1.36kg。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1029 弦纹
  • 汉作佳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汉作佳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直径21.1厘米此镜属于典型的博局镜式,圆钮,钮外为四瓣柿蒂纹,单线方格与双线方格间排列十二支铭文,并间以乳钉。方框外有博局纹,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乳钉,外圈为铭文38字:"作佳镜哉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左龙右虎辟陈道,寿如金石。"铭文外为横纹及锯齿纹装饰各一周,最外为简化云纹。博局镜,又称规矩镜,因纹饰中有TLV...

    535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青铜器藏品
  • 青铜神兽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青铜神兽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青铜神兽春秋(前770-前476年) 通高48厘米 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9号墓出土 主体为龙首、虎身、龟足,龙张口吐舌,犬齿犀利,龙首上以六条蜿蜒纠绕的小龙构成兽角,背部曲形架上立一同样形态的龙形奔兽,遍布全身的龙凤纹饰,由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 神兽造型诡异,充满神秘意味,是楚地浓厚巫风留存在青铜器上的远古信息,不仅表现出活泼的生命力量,而且给人以...

    1228 青铜器 青铜神兽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兽形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形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2.3厘米,宽42.7厘米,重4.88kg。匜浅腹,兽头形曲管式流,龙形鋬,圜底下具4个扁兽足。全器满布纹饰,匜腹上一条条一首双身的螭龙相互纠结,螭目突出,构图明快简洁。龙形鋬的龙首下探,衔于匜尾,龙尾下垂,尾端外卷,龙身隆起作弓形,龙背、龙首处各立一小龙。此龙形鋬造型之生动,装饰之繁缛,在东周铜匜中非常突出。这件铜匜器形精美,做工细...

    920
  • 中爯父簋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中爯父簋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中爯父簋西周 通高26.5厘米,口径21.5厘米 1981年河南省南阳市郊区砖瓦厂出土 上有盖,盖隆起,顶部有圆形捉手;器身子口微内敛,鼓腹,兽形双耳且带垂珥,微圜底,圈足外侈,下有三虎头状矮足。通体用瓦纹、窃曲纹及垂鳞纹等装饰。器与盖对铭,铭文44字,系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 对于古代申国的地理位置,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汉书•地理志》等...

    280 青铜器 中爯父簋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蟠虺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 鼎,高45厘米,宽55.5厘米,重24.56kg。鼎大腹,圆底,蹄形足。有盖,盖饰三环钮和三道蟠虺纹。双附耳,耳两面饰蟠虺纹,两侧饰回纹。腹饰二道蟠虺纹,间以绳纹。足饰兽面纹。此鼎器体较大,花纹精细。盖上的三环钮是春秋时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纹为主体纹饰,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器物的特点。...

    1780 蟠虺纹 回纹 绳纹 兽面纹
  • 『0547』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0547』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0547』豆,通高10.5厘米,口径12.1厘米,重0.68kg。豆圆口,浅腹,直壁,高圈足。口下饰凹弦纹一周,腹饰圆涡纹,足饰凸弦纹二周。器内底铸铭文“『0547』”字,代表器物所属者的族徽。商豆传世极少,该豆的造型、纹饰及铸造工艺十分古朴,具有较原始的特征。...

    1627 弦纹 涡纹 造工
  • 铜单“左”字虎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单“左”字虎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单“左”字虎符,六朝,长6.6厘米,宽4.5厘米。虎符呈卧虎状,张口显出利齿,立体虎斑纹,形态凶猛。此片虎符为完整虎符之一半,单字铭文“左”字。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符多做成动物状,常为虎形,称为虎符。六朝虎符传世罕见。...

    1031
  • 妇好鸮尊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妇好鸮尊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妇好鸮尊  河南博物院藏商代后期前段(殷墟二期) 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 妇好鸮尊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也作鸱鸮、鸱枭,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鸮颈后有鋬,头部后...

    523 青铜器 妇好鸮尊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