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错金几何纹带钩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错金几何纹带钩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405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错金几何纹带钩❖图片
错金几何纹带钩❖简介
错金 几何纹 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厘米,宽0.4厘米,重0.02kg。
此带钩为琵琶形兽头带钩,通体饰错金几何纹图案,风格独特,装饰华丽,有很强的立体感。
战国时期铜带钩的式样较之以前大为增多,以此来满足贵族们的装饰需要。
相关知识科普
错金
古代金属的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出现于春秋时期。因多用金银丝,故也称金银错或错金银。通常的做法是用金、银或铜等金属丝、片嵌入玉器或青铜器表面预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图案或文字,然后用错石(磨石)错平磨光。
几何纹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带钩
带钩是古人腰带一端的挂钩,在我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一直沿用至汉代,明清时重又出现。带钩的形状丰富多样,有动物形、琵琶形、棍形等,长短宽扁不一。
琵琶
也称“批把”,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唐朝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多为半梨形,曲项,以拨子弹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