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荣簋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荣簋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7694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荣簋❖图片
荣簋
荣簋铭文
荣簋铭文拓片
荣簋❖简介
荣簋,高14.8厘米,宽28.8厘米,重1kg。
簋为浅圆腹,平沿,高圈足。四兽耳,每耳的兽头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的长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饰兽尾、兽足,使耳与小珥在构图上成为一个整体。腹部饰圆涡纹和夔纹,夔作倒置状。圈足饰有四组兽面纹。
簋内底铸有铭文5行30字:
唯正月甲申,荣
格,王休赐厥臣
父荣瓒、王祼
贝百朋。对扬天子
休,用作宝尊 彝。
铭文大意:在正月甲申这一天,荣到了这里。他是王的叔父,同时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称其为“臣父荣”。王赏赐他一个玉勺以及王用于祭祀的贝一百串。为答谢天子的美意,荣做了这件用于祭祀的宝贵的彝器。
相关知识科普
簋
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0025』”。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0025』。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涡纹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夔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夔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尊
1.盛酒器。作为随葬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 2.陶瓷器品种之一。一般指形体高大的大口器。但有时人们也称一些明显为瓶或罐的器物为尊,一是其用来盛酒,而尊的本意就是盛酒器;二是以尊称谓更显文雅。
尊彝
金文中,尊是双手捧酉(盛酒器)的象形,尊彝是青铜器中祭祀礼器的共名。
彝
彝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盖,盛行于商代时期。
在正月
指在一月。商代纪年与现代正相反,先记日,再记月,最后记年。下文的“唯王二祀”就是指“在商纣王的第二年”(学者们根据这件器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内容考证,认为它应属于商代最后一王商纣王时期的器)。
勺
勺为取酒浆之器,《说文》:“勺,枓也,所以挹取也。”勺与斗作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