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639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图片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简介
掐丝珐琅 兽面纹 出戟罍,清中期,高45厘米,口径29厘米,足径31厘米。清宫旧藏。
罍圆形,撇口,束颈、鼔腹、圈足。肩部凸起鎏金乳钉十二个,纵身出戟四道。器身自上而下在天蓝色地上,以宝蓝、黄、白、红环饰相近的兽面纹饰。
该器以深、浅蓝色珐琅为主色调,有肃穆庄重之感。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出戟
器身凸起扉棱谓之出戟。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