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同治款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同治款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692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同治款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图片
同治款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简介
同治款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清同治,通高26.7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9.3厘米。清宫旧藏。
执壶圆口,束颈,垂腹,高圈足。银质兽首曲流和如意式柄。流和柄以錾刻鎏金的横梁与器身固定,盖与柄之间有活环链相连。通体铜鎏金地,盖面饰云鸟纹,颈饰蕉叶纹,腹部两面对称凸起桃形开光,内饰勾莲纹,圈足外壁饰海水江崖纹。足底錾阴文楷书“同治年制”四字款。
清晚期由于国力衰退、审美降低,器物的装饰明显简化以图省工省力,该器局部做装饰,大面积为光素,就是时代的写照。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执壶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蕉叶纹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阴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