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青玉辟邪钮“安武君”印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青玉辟邪钮“安武君”印 |
时代 | |
门类 | 玺印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1109,新0011520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青玉辟邪钮“安武君”印❖图片
“安武君” 玉印(白文印)
“安武君” 玉印白文钤本
“安武君” 玉印(朱文印)
“安武君” 玉印朱文钤本
青玉辟邪钮“安武君”印❖简介
青玉辟邪钮“安武君”印,明,白文印印面2.8×2.7厘米,通高3.4厘米。朱文印印面2.5×2.5厘米,通高2.1厘米。清宫旧藏。
“安武君”玉印有两方。其中白文印青玉质地,辟邪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右上起顺读“安武君”三字。印钮为神兽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动感强烈,印材色青有斑。另一方朱文玉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印身琢有美丽的勾莲纹饰,碾琢精致,印材青绿如夏日山中潭水。
此两印皆为明代托名秦汉之际封君玺印之作。二印假托内容相同,琢造时间应相距不远。印文中的“安武君”本为秦汉之际的封君,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秦相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另一为刘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
战国与秦汉之际的封君有称为“侯”者,与汉世以降王侯及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不同。战国时楚国楚顷襄王时的封君有“夏侯”、“州侯”,都是王的近臣。秦国公孙绾封蜀侯、魏冉封穰侯、范睢封应侯、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都属封君之列。
相关知识科普
辟邪
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有角,有翼,能除邪恶。《急就篇》有“辟邪除辟凶”之句。
勾莲
景德镇窑生产的明清瓷器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图案。常见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单独的花朵以勾线连结起来,构成具有多变的形式活泼或具图案效果的纹饰。
勾莲纹
唐宋之时,工艺品上大量出现花卉图案,这一习俗一直影响到明清,莲花纹成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卉纹饰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卉旁往往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封君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经过不同的政治改革,普遍建立了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封君制度也同时创立,郡县制为主,封君制为辅。战国封君的身份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国君亲戚,二是宠臣,三是有功之臣,其中第三种最重要。封君有以下特点:有私田,在封邑内有租税权,但不是封邑土地的所有者,土地国有;封邑在边地,一般占地不大,多不世袭;封君有一定的用人权和少数卫队,但无权调动封邑内的军队;封邑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相”、“守”进行治理,封君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接受国君命令。战国诸封君的名望与实力大有不同,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号称“四大封君”,声名显赫,势力远超过一般官吏。秦汉之际,封君的内涵有了很大变化,除列侯食邑外,一是因子孙显贵而长辈受封典,二是妇人开始有封君之号。《通典·职官十六》“至秦汉,妇人始有封君之号”,引“蔡邕独断曰‘汉异姓妇人以恩泽封者曰君,比长公主’”,魏晋南北朝时多见,以封典名号加上食邑称“某某县君”、“某某郡君”,也常直接以封典名号称君。
赵高
赵高为秦始皇宦者,秦始皇死,矫诏赐始皇长子死,立二世。杀丞相,自居相位。又逼二世自杀,立子婴。子婴立,灭赵高族,秦亦亡。
本纪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清内府将各朝帝王的《本纪》单独缮写成帙,列架陈设,有彰显和敬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