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234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图片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简介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唐,高20.5厘米,宽10.5厘米。
陶俑头梳双螺髻,内穿窄袖襦衫,外罩半臂,下着长裙。跽坐,双手持腰鼓。此女俑神情专注,似已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之中。
腰鼓圆形,两头略粗,中间稍细。腰鼓在唐朝主要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高昌诸乐中,为当时常见的乐器之一,演奏时挂在腰间。因演奏方式不同分正鼓与和鼓两种,以杖击打的为正鼓,声音高亢洪亮;以两手拍击的称和鼓,声音婉转低回。
相关知识科普
腰鼓
亦称拍鼓,西域乐器。原为木腔,两端蒙牛皮,牛皮周边穿若干皮条,将皮条集束于鼓的中间部分,以控制皮条的松紧。演奏时,将鼓放在腿上用手拍击,或挂于胸前边击边舞。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就有大量的唐代乐伎拍击腰鼓的生动形象。
半臂
一种衣服样式。最早可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后逐渐衰落。有关半臂,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半臂与半袖意义相同,男女通用。也有人认为半臂为男子服饰。半臂多为锦制,成都是其生产制作的中心。
跽坐
中国古代正式场所的一种坐姿。基本姿势为上身挺直,双膝下跪,两小腿折向后面,臀部压于脚后跟之上。跽坐出现于商周时期,盛行于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