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嵌红铜龙纹瓿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嵌红铜龙纹瓿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7749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嵌红铜龙纹瓿❖图片
嵌红铜龙纹瓿
嵌红铜龙纹瓿展示图
嵌红铜龙纹瓿❖简介
嵌红铜 龙纹 瓿,通高34.3厘米,宽44.5厘米,重10.72kg。
瓿圆体,小口,大腹,肩上有二环,有盖,盖顶部正中有一环。盖、器肩及腹下部饰菱纹,腹部饰龙纹。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相关知识科普
嵌红铜
一种金属镶嵌工艺。目前所知,早在商代就出现了于铜器上镶嵌红铜的技术,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嵌红铜的直内戈。西周时期,这种技术几乎被人们遗忘,春秋时,嵌红铜技法又重新恢复和流行起来。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瓿
瓿(音布),同缶,盛酒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瓿的祖形为陶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