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班禅喇嘛源流——雍顿·多杰贝唐卡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班禅喇嘛源流——雍顿·多杰贝唐卡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6664-1/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班禅喇嘛源流——雍顿·多杰贝唐卡❖图片
班禅喇嘛源流——雍顿·多杰贝唐卡❖简介
班禅喇嘛源流——雍顿·多杰贝唐卡,18世纪,西藏,布本,设色,通高125厘米,宽65厘米,画心纵68厘米,横42厘米。清宫旧藏。
雍敦多结贝(1284—1365年)是藏传佛教 宁玛派著名僧人,善长宁玛派新旧密咒教法及《时轮金刚》经,尤其是以精通咒术而著称。元帝成宗曾诏之进京,在帝前献金刚舞。
唐卡正中为雍敦多吉贝大师,头带红色班智达帽,面呈怪异之相,左手持一盛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握金刚橛,座下有众弟子听其教法。在画的左上方为红降阎魔尊,右上方为其上师苏儿旺强巴森格;在他修法时,空中再现大威德威猛狮面像。在唐卡底边有金写藏文题记,大意为:“稽首素尔旺?强巴僧格,以文殊 大威德金刚之禅定,役使大自在天及其眷属,虚怀若谷雍顿·多杰贝。”
相关知识科普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宁玛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班智达
梵语,为通达内外大小五明学者的称号。所谓五明,又称五明处,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学术上的分类法。即:(一)声明:包括语言、文典之学。(二)工巧明:工艺、技术、算历之学。(三)医方明:医学、药学、咒法之学。(四)因明:论理学。(五)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因学习五明时,有深浅之分和行内行外之分(专业、业余),后人把它又成为内外大小五明。
金刚橛
金刚橛又称普巴杵,原是古印度兵器,后演化成佛教密宗修密法除障时常用之法器。在修密法时,常将金刚橛立于坛上作为结界之用。以其金刚之坚固比喻能破除诸魔障。因修行之密法不同,金刚橛之外形、材料、尺寸也均有不同,有三角形、四方形、圆形等,所用材料有金、银、铜、铁、石、木等,修法时依法择器。
嘎巴拉碗
嘎巴拉碗又称内供颅器,是藏传佛教的主要祭法器之一。嘎巴拉为梵语,意“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在藏传佛教修密法或作密灌顶时,常用它盛祭品供于佛前。嘎巴拉碗一般选用生前许愿者之头盖骨制作而成。人死天葬后,须经大喇嘛严格审查、确定、认可后乃制成。
文殊
佛教菩萨名,又称“文殊师利”,也译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以智慧著称,手持宝剑,骑坐青狮,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
大威德金刚
大威德金刚是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恶魔,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功,故又称大德。其像有9头、34臂、16足,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