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倪元璐仿米芾山水图扇页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倪元璐仿米芾山水图扇页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821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倪元璐仿米芾山水图扇页❖图片
倪元璐仿米芾山水图扇页❖简介
仿米芾山水图扇页,明,倪元璐绘,金笺墨笔,纵17.8厘米,横52.8厘米。
此扇系倪元璐为好友瞿式耜所作。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江苏常熟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江西永丰知县、户科给事中。甲申(1644)后,他先后效力于南明弘光(1644—1645)、永历(1646—1662)政权,是当时著名的抗清将领。清顺治八年(1650)年,就义于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画中峰峦起伏,烟岚云雾出没于山间,树木随风摇曳,屋舍殿宇隐现其中,环境清幽。虽云仿北宋米芾画法,仍不脱董其昌影响,山石林木,水墨苍劲淋漓,是倪氏师法古人,进而师法自然的一种艺术创新,为其画艺成熟时期之佳作。
本幅自题:“仿南宫。应稼轩先生命。弟元璐”,钤“元璐”朱文方印。
相关知识科普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倪元璐
倪元璐(1593—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初年抗疏魏忠贤遗党杨维垣,雅负人望,迁国子祭酒。曾遭忌落职,起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崇祯末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时自缢死。清谥“文贞”。能诗文,工书画。其书笔致刚毅劲拔,郁勃而有气概。著《倪文贞集》。
瞿式耜
瞿式耜(1590—1650年),字起田,号稼轩,苏州人。明万历进士。南明大臣,著名诗人。南明弘光时官至广西巡抚。后在永历政权时进文渊阁大学士。他主张整顿内政,联合农民军抗清,被拒。永历四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桂林陷落,被俘而死。后清廷赐谥“忠宣”。著有《瞿忠宣公集》、《媿林漫录》。
南明
南明是明末北京失陷后,朱姓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诸政权,包括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弘光和永历政权。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福王政权内部存在激烈的党争和内战,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坚守扬州。后清军攻下扬州,杀害了史可法,并屠城。五月清军占南京,俘虏福王,弘光政权仅仅维持一年就灭亡了。当年六月,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建立政权。鲁王依据钱塘江天险与清军相持一年,至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绍兴城破,鲁王出走而覆灭。在鲁王监国的同时,故明官吏黄道周和军阀郑芝龙等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号隆武,但与鲁王政权为争“正统”而水火不容。清廷诱降郑芝龙,消灭了隆武政权。顺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之弟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仅过40多天便在清军的进攻下灭亡了。绍武政权创立的同时,由两广官吏瞿式耜、丁魁楚在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初与唐王绍武政权互争“正统”,清军乘其内战攻入广东,桂王奔逃于两广。由于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将领力战,并得到大顺军、大西军的支持,其政权得以维持。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国迎桂王到云南。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缅甸俘获桂王,支撑16年之久的永历政权终于灭亡了。至此,南明政权结束。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南宫
宫名。《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史记集解》:“徐广曰:入南宫。”《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史记正义》云:“秦时已有南、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