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谈故宫文物保护:谁打碎了故宫的盘子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子博 点击 :

在人们所拥有的常识中,博物馆似乎一直都是保存文物、传承文明的专门场所,文物在博物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然而,近日一件有悖常理的吊诡事件却发生在中国最知名的博物馆:一件国宝级的宋代盘子,被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因为一个“低级错误”压碎了。

于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悬浮在千年文明古国之上:碎了的,真的就只有那个盘子吗?

“祸起”微博

2011年7月30日晚,前知名媒体人龙灿发布微博,称故宫继失窃案后,“又出大事了”—“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一件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一共才1106件……行内人士都知道,此古董每件数亿元。”

这条消息迅速蔓延,并引发了多方关注。据央视新闻中心记者杨阳称,就在龙灿发布微博后不久,一位名为张昕的跑文物口的记者随即向故宫博物院核实,但被告知“并无此事”。同时,许多网友也表示“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但不管人们相不相信,事情真的发生了。次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办公室证实:2011年7月4日上午约10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经过十几日的调查认证,于7月21日初步对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作出判定:人为操作不当。

据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介绍,从2010年起,故宫开始做宋代五大名窑的官窑检测工作,共检测了50多件完整器物。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又开始进行哥窑的检测工作。

一位长期在省级博物馆工作的文物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博物馆负责检测工作的主角,通常是一种名为无损检测仪器的设备。这种检测仪器,可以利用多种原理检测出文物的成分、质地等参考数据,而不需要再像以往一样对文物进行取样,避免了对文物本身造成的损坏。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需要被检测的文物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空间上的位移,这就增大了文物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故宫的这次事故,很有可能是把文物放在仪器上时发生了碰撞。”该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这位专家的猜测很快便得到了证实。7月31日下午,苗建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此次检测确实采用的是无损检测仪器,而在将器物放入样品台时,需要将样品抬升到一定高度进行调焦。但是,由于操作的科研人员输入了错误的数值,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被损坏。

不能说的秘密

“故宫失手损毁这只六瓣葵瓣盘为清宫旧藏,乾隆爷当年仔细把玩过,还曾为此作诗一首,谁知命运多舛,事隔二百多年后,碎骨于科学仪器之下,让人扼腕叹息。”8月1日晚,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资料记载,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以纹片著称。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称之为冰裂纹)。由于宋代哥窑窑址至今尚未发现,今人只能从传世作品去解读哥窑历史。

据故宫博物院官网“数字资料馆”数据显示,目前故宫博物院共藏有国家一级文物1797件,其中包括10件宋代哥窑精品。而这只被压碎的六瓣葵瓣盘,则被圈内人称为“精品中的精品”。

“即使到现在,我知道的信息也并不比公众知道的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在圈子里颇有声誉的马未都这样说,语气中带着无奈。

马未都的心情也许代表了许多人的感受。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这起文物损坏事故发生在7月4日,为什么故宫方面直到7月31日才出面证实,而且还是在龙灿爆料、舆论压力倒逼之后?而面对媒体质询,故宫从否认到承认的前后态度转变,是否显得过于傲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当馆藏文物发生损坏时,博物馆应立即上报文物主管部门,但故宫至今仍然没有将事故情况上报,这样的处理方式又是否有瞒报之嫌?

面对这些质疑,有消息称,故宫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年轻的科研人员,并对事故原因进行彻底调查。

据苗建民介绍,事故当事人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就来到相关实验室工作,进行过正规的培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她来操作这台设备,算是资深。她曾参与了去年对50多件古瓷的检测,没有出现过情况。却没想,这一次出事了。

故宫方面称,由于事故发生以后,这名科研人员认为自己输入的数值是没有问题的,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是仪器出错,避免对厂家、对当事人都有可能造成伤害,故宫规定了一个月的调查时限,是“鉴于事故原因的复杂性”,因为“这是故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并不存在瞒报情形”。

“然而,在调查与上报事故之间,存在着什么矛盾之处吗?”爆料人龙灿显然对故宫的说法“不买账”。

尽管类似事件鲜有发生,但此番故宫的做法却不免让人想起另一个未曾公开的案例。

2011年8月1日下午,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教授史吉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多年前,国家曾主持有关人员编排一套一级品文物的出版物,在对文物拍照记录的过程中,当时在河南省博物馆就曾发生过工作人员无意间打碎一件一级品玉器的事故。在当时,河南省博物馆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通报批评,也开展了内部通报批评,但最后也并未追究什么人的责任,也没有对外公布。

“因为从主观判断上,他是无意的,不可能开除公职,尽管这个玉器可能价值连城。”史吉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事实上,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已较为健全,但是,在众多的管理条款中,还并没有哪项规定指出,一旦馆藏的文物出现损坏,博物馆有义务向社会主动公布。而在国外,这样的规定比比皆是。

“在外国人看来,文物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只要关注这个事情的人都有权利知晓。因此,在法国,卢浮宫里蒙娜丽莎的画像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必须马上通过媒体发布出去。而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网页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征集到新文物的消息,很详细地介绍什么时间征集到怎样年份的文物。这样的观点,在中国人员看来显得有些不可理解。因为我们的博物馆在征集文物时,往往是我们自己人研究、入库、保存,然后在某一个时机或展览与公众见面,这个时间差有可能间隔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所以入藏时是秘而不宣的,谁也不知道,同样地,出了事故,也没有向公众告知的意识。这其实说明,我国博物馆在贯彻国家公共性方面还不完备。”史吉祥说。

谁的故宫?

除了在对馆藏文物的信息公开方面持有不同意见之外,我们也许从几则事例也可看出中西方对于保护文物态度的异同。

1983年,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5周年暨大阪建城400周年,日本大阪21世纪协会邀请中国陕西省文化局赴日本,在大阪世界博览会会场里举办了由读卖新闻社举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这也是兵马俑首次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展览。自当年10月1日开展以后,盛况空前,短短61天内就有140万人参观。

然而,10月23日下午,一名暴徒越过铁栅栏,打碎玻璃橱,推倒了一具高1.92米、重300公斤的“军吏陶俑”,致使这具陶俑受到严重破损。暴徒当场就被逮捕。

事后,日本大阪21世纪协会专务历史加藤良雄代表该会会长松下幸之助到中国驻日大使馆表示道歉,随后,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和松下幸之助还亲自向中国国家主席发去谢罪文书,赔偿1亿日元并且完全修补了破损的兵马俑。

“通常情况下,我国文物在跨境展出时都会有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并由相关的公司来承运。但如果只是在国内巡展,据我所知,还没有保险公司开设这样的险种,也没有博物馆为馆藏文物投保的个案。”史吉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09年8月,一辆工程车撞坏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瞻园门口的一只石狮。经文物专家鉴定,石狮制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400年历史,价值在60万元至80万元。

事情发生以后,由于肇事方并不涉嫌犯罪,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与肇事方就赔偿问题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拉锯式”谈判,最后向肇事司机、司机所在单位及肇事车保险公司等三方提出了赔偿文物修复费及贬损费60万元的要求。

“事实上,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文物损坏,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规定。一般来说,如果是外部人员对文物造成损坏的,都是采取教育和追究经济责任的处理方式。但是,像故宫这样的由于内部人员造成的损坏,无论在国内外,似乎都还没有明文规定应如何处理。在国外因检测而出现事故,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案例。”史吉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如果要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关键还是要提高博物馆从业者的素质。“你能想象得到,在2000年以前,堂堂的故宫博物院连一个博士都没有吗?”

作为博物馆学家,史吉祥曾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过对比。他说,除了在策展方案上考虑更加细致之外,台北故宫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他们的工作人员并非是以此为生,而是真心喜欢这样的工作。而我们大陆的博物馆则长期存在用人制度上的弊病,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从事博物馆事业需要的是一种宗教式的精神,因为真心热爱才会认真负责,这在西方博物馆工作人员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大多数的从业者却并非如此。这样一来,难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马未都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实,无论故宫方面如何辩解可以把碎了的盘子修复好,但我们都知道,破损的文物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原貌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无论是故宫的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一定要接受教训,提高责任心,以后小心再小心。”马未都说。

8月1日晚,故宫通过央视公布了被压碎了的盘子的照片。但有网友发现,从照片细节上来看,被摔碎的盘子似乎并不是原先的那一只。因此,有人大胆质疑:那只碎了的盘子究竟是原件,还是已被“狸猫换太子”?故宫里的那些国宝们,都还安全吗……在经过了今年的“盗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和“解雇门”之后,公众对于故宫的不信任感似乎再度升级。

“中国的大型文博机构对于文物资源、收藏品几乎进行着垄断性的占有,绝大部分作品和文物我们都没有参观过。可能有许多藏品,连录入、登记的数据都没有,内部的制度我们无从了解也无从监督。整个博物馆的体制,开放性、透明性、专业性都不够,比如说出入库登记、检测要求、运输过程、保险措施这些都应有完备,但这些都不被外界所知,就连文物的基本资料都没有被外界所掌握,网络上也没有公布。如果这一次没有媒体人透露信息,可能文物被打破的事情仍然不会为人所知,又或许原来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也不一定。如果故宫继续这样下去,谁还会相信它呢?”艺术批评家周文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前,故宫除接受新华社和央视的采访外,并未对更多问题作出回应。新浪微博上,“故宫博物院”的官方账号也已于7月30日停止更新。

收藏家马未都:“小心小心再小心!”

故宫文物受损事件发生后,时代周报记者曾尝试与多位曾在故宫工作过的文物专家联系,均被告知“不方便接受采访”。8月1日晚,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始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并对事件的发生表示十分痛心。

时代周报:普通主妇在家一失手摔了个盘子,也许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故宫的工作人员失手,却打碎了一件国宝。这种事情你以前听说过吗?

马未都:这种事太少了,属于偶然性事件。过去测试文物需要取样下来进行测试,而现在基本都是以无损害原则,采用无损检测仪器,是一种新仪器,以至于工作人员不熟悉才出了问题。

时代周报:你一向关注文物收藏,就你所知目前这个盘子的受损情况究竟如何?

马未都:肯定是损失严重,但具体情况我也不了解,也是看到新闻之后才知道。即使到现在,我知道的信息也并不比公众知道的多。

时代周报:对于这次故宫失手损毁的六瓣葵瓣盘的市场价值,你如何评估?

马未都:价值无法估量!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遂哥窑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更何况,这是一件宋代哥窑的珍品。

时代周报:故宫博物院称,破损情况虽然有些复杂,但修复不成问题。你怎么看?

马未都:我们都知道,破损的文物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原貌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所谓文物修复和修复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把一个破损的文物修复成型,能够便于观看。另外一个概念则是你本身是好的,但是因为坏了要重新修复起来,这样无论修复技术有多好,也不能达到原样,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它黏合在一起,又呈现一个完整的状态,但它和文物没破损之前完全是两码事。

时代周报:我们应该从这次事故中吸取什么教训?

马未都: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只能接受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再度发生,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后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相关文章

  • 宣纸制作:传承在前 发展在后[图文]
    宣纸制作:传承在前 发展在后[图文]

    中国宣纸集团内待蒸煮的稻草对话中国宣纸集团董事长胡文军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中国宣纸集团董事长胡文军认为,宣纸制作100多道工序,是典型的系统性和集体性的传承艺术:“‘皮’、‘草’、‘水’、‘技’是制作中最重要的几个要素。宣纸是独特的,但不是唯一的,&ldq...

    74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图文]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图文]

    李宝凤(吉林)火红的季节编者按:2月8日评论版刊登了乔晓光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和陈巨中先生《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两篇文章,讨论了当今剪纸艺术在传承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有关问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树贤先生看过文章后即撰文,认为根据《中华剪纸》杂志自去年开展的这方面问题的讨论中,陈巨中先生提出的“西洋剪纸”、“民族剪纸&rdquo...

    169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图文]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图文]

    ◎古代的思想家把美与和谐画上等号◎二十世纪的科学与艺术引入的不对称和不和谐的量越来越大◎“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亚里斯多德说,完美的天上物质构成的天体的运动轨道,必定是完美的曲线。图为太阳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否则为什么从中学起,就有文科和理科的分班呢?可是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中学...

    58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冰:以国际化思维滋养中国艺术[图文]
    徐冰:以国际化思维滋养中国艺术[图文]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当代最早蜚声海外且至今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90年代移居美国后陆续创作《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均对国际艺坛产生巨大震动。此外,本世纪以来徐冰的创作面...

    79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从一次美术评奖谈起[图文]
    从一次美术评奖谈起[图文]

    宋永进美术评奖,大多难以十全十美。是因为众口难调?是因为评审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是因为评审导向偏离了学术的轨道?是因为某些评委根本不具备学术的资格?还是……不过,今年由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举办的“视域江南——浙江省油画作品展”,却在圈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意外的获奖喜讯不久前,几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打来电话,兴奋地传报油画作品...

    189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何勇的自我建设与更新[图文]
    何勇的自我建设与更新[图文]

    何勇作品修其身,养其性。书法艺术的创作应笔墨当先,“心不到则境不达,神不到则难入妙”。有句古话说的好,心正则笔正,笔正则有真在、正言、正语、正见、正精进。由此可以看出,心态才是最重要的。书法家的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看作品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何勇的怎么心手相映,寄情传神的。何勇仕途的一次次的起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雷厉风行的办事的作风,做...

    155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图文]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图文]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范迪安:让更多的藏品与公众见面“作为一个老委员,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今年会风的转变。大家用更加朴素、务实的精神来参加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美术文化周刊》表示,“这种新的会风在不久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我们一方面要提倡朴素、扎实的作风,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家建设,...

    4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娢:谢青和她的花鸟画[图文]
    艺娢:谢青和她的花鸟画[图文]

    谢青作品《晨曲》,68x68CM中国的写意花鸟画是个“大器晚成”的科目,谢青却从少年时即立志从事写意花鸟画的创作。那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附中求学期间。三年级时谢青便认定自己要学中国画。最初,她倾心于学习山水,结果父亲谢志高觉得她更适合从事花鸟画。父亲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叛逆期,因此并没有明说,就出差去外地了。几天后回到家,给谢青找来几本不同时期的花鸟画的画册。其...

    140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曹善华:书法创新不可人为设计[图文]
    曹善华:书法创新不可人为设计[图文]

    初学书法只为写对联1967年出生的曹善华8岁左右便开始接触书法,至今已经临池30多年,而他当初练毛笔字的原因竟是为了春节写对联不求人。“小时候村子里能写毛笔字的人不多,每到春节父亲都得求人写春联,我为了这个原因开始学写毛笔字,和同学的舅舅学习临帖。后来练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不仅给自己家里写对联,还能给其他人家写。上小学时,我看了一本名叫《青少年书法》的杂志,里面有一页内容是中、日、韩...

    122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对话人:吕澎(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批评家)●对话批评家●北青报:两年前你在成都当代艺术馆就做过岳敏君的画展,而且只挑选了迷宫系列。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一系列作品?它们是否也能表达一些你对艺术的思考?吕澎:这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岳敏君的大脸系列观众最熟悉,但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岳敏君从2005年开始创作的迷宫系列。迷宫系列虽然在观念上似乎看起来很西方,它是从国际政治、全球政治的角度...

    190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崇礼门内部结构(图IC)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引发对高校加强建筑修复技艺课程的思考◆本报通讯员程国政姜锡祥文并摄●新闻背景去年底,韩国头号国宝——崇礼门的复建被称“豆腐渣”,梁木裂缝。何至如此?崇礼门复原工程首席木匠新应洙(音译)解释,梁木出现裂缝,是因为木材的干燥期通常是7到10年,而崇礼门的工期不允许这样慢条斯理...

    39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粉画艺术的特性与时下的认识误区[图文]
    粉画艺术的特性与时下的认识误区[图文]

    郑家沅寂静的海滩53×74cm1996年粉画同油画、水彩不一样,它不能先调合颜色再下笔,而是用固化的色粉笔直接在画面上配置色彩关系,以有限的色阶表现无限的色彩与空间。这给粉画带来很多的限制,然恰恰因为限制,则为粉画造成了油画、水彩等其他画种无可替代的艺术特色。粉画的这种特点与作画方式,是从它的前身——素描脱胎而来的,亦由此带来了硬笔绘画的疏松感和单纯、简洁、婉...

    13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学校增设了“第二课堂”,开设如绘画、书法、编织、演讲等技艺课,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何把学科知识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科课程游戏化,使“第二课堂”更好地为学科知识服务,加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的鉴赏和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的正向迁移作用。关键词:意境 山水画...

    178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孟宪义:绘画重在继承文化血脉[图文]
    孟宪义:绘画重在继承文化血脉[图文]

    孟宪义绘画重在继承文化血脉在“书家”、“画家”遍地的今天,像画家孟宪义这样耐得住寂寞的书画家实为少见,也实在难得。他用30余个春秋锤练笔墨,修心悟道,画作追求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明丽高雅,清彻幽渺,笔墨空灵,构图简约疏朗,阐释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美学理论和人文思想。求取生动淡雅风作为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先生的弟子,孟宪义最早接触的绘画形式并非中...

    131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那天中午吃饭,万宝龙首席执行官贝陆慈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公众讲明你的观点,让更多人重视这件事情,关爱你们的文化’。”许多80后从教科书上才能想起的人——冯骥才这么说。不过此次他不是以作家的身份,而是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他是曾经的作家,如今的“民间文...

    72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