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生命总是鲜活的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杏子 点击 :

“生死一步隔”——燕柳林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我的内心指令告诉我:必须写点文字,以纪念一位如此“灵怪”(这个称呼乃是一位诗人兼其生前好友——代欢给他戴上的桂冠)的人物!

燕君最初是皮道坚介绍给我的。后来,我们之间经常通信交流,并先后两次专程去武汉探访了他。通过“近距离”接触,使我对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为他写过两篇短评和一则悼辞。

他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17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与死神几乎擦肩而过,因而也总是给人以一种过分羸弱的印象。可是,在他的身上不仅具有了50年代生人的一些优秀特质,如形而上的追求,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等等,同时也因大难不死而储备了刻骨铭心、拂之不去的生命体验。这一切,都为他以后成为一个“灵怪”诗人兼画家提供了最为必要的条件。

综观他短暂的一生,燕君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有几个:

他是湖北’85新潮美术运动的一位点火者、启蒙者。虽然他不是科班出身,更非学院派,但他天生就是一个画才,一涉足画坛就把北欧表现主义大师——蒙克奉为榜样。在春寒料峭的80年代初,他创作了一批富有生命表现意蕴的作品,后与江中潮、冷军、杨继东等人在一起组织画社——“艺友画会”,并先后两次举办画展(第二次画展汇入了“湖北青年艺术节”的大潮之中),成了湖北画坛上’85新潮美术的生力军之一、而且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曾梵志就曾向他求过艺)。

他是一位真诚而有所担当的艺术家。说他是一位纯粹的诗人兼画家,并不过分。他也是以诗与画为第一生命(更确切地说是精神性生活)的艺术家。他从不为名利而创作。终其短暂一生,他的画作除了知己友人偶有收藏外,几乎没有卖出过几幅画(当时的艺术市场已经起步),可他却一二十年地笔耕不辍,玩命似地写啊,画啊……作品无数(至今也没有确切的统计。我第一次到他家的画室,他翻箱倒柜地搬画给我看,一天下来也还没有看完),这难道不是基于一种形而上的冲动?他曾说过:艺术“表达无限的心灵自由”,“将有限的现实引向无限的‘精神客体’”,“艺术的真谛只能心领神会”(参见燕柳林:《艺术观(节选)》)。在此同时,他又拒绝躲进艺术的“象牙塔”,拒绝把艺术视为个人的“私器”。他认为,艺术是全人类和时代的“公器”,因而,必须有所担当。他秉持一个信念:艺术家需要在艺术中得到精神补偿,人们需要从艺术中获得灵魂的救赎(同上)。所以,毋论是诗还是画,它们都是在表达着一个鲜活生命的全部秘密,而且是内心的秘密:欲望、恐惧、孤独、矛盾、迷惘、彷徨、苦闷、压抑、抗争、追求……几乎就是肉体的、心灵的、精神的(唯独缺少了信仰的)“全息呈现”。他与蒙克等西方表现主义大师所不同的是,他更加“由表及里”——深入到了生命体的内在脏器,并把它们提炼成了五光十色、怪诞离奇的“软性”符号。仅此一项,就成为了他的一大特色。诗、画一律则是他的另一大特色,如下面几句诗:昏睡在浓云黑雾之上/瘫软在山云遮日之时/他告诉我说:我停下来了/他告诉我说/我又飞起来了/我拿心出来/交换这一切/(摘自1988年:《软郁人》)。他笔下的意象总是偶发的,跳跃的,非理性和潜意识的。而他的画亦正如他的诗,他既是用笔来作“画”,亦是在用画来写“诗”。诗与画,在他那里只是一种介质的不同,其价值和意义都是相通的。故而,从“诗”的角度去读他的画,一切的难点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

他的全部诗作、画作归结为一点:就是它们的精神性和内在生命的真实性两种意义。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当代人心灵史的真实记录。

他一生都在探索和创造,是一位坚定不移的艺坛革新者。探索和创造始终是他艺术生命的主旋律。他天生敏感、内心细腻,多奇思妙想,起点高,加之勤奋、刻苦,后来有此成绩,本不足怪。难得的是他不守常规,更不受陈规陋习的束缚,一向拒绝模仿任何人,我行我素,一以贯之,坚持不懈,也终于可以做到自成一格,别无“分店”。更为难得的是他成为了’85美术新潮的弄潮儿,敢于在油画、版画、水墨画等几个领域内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并且打通了画种之间的界限,还自创了一套符号系统。最为难得的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明确地把水墨仅仅看作是一种媒材和媒介,用他的“观念”颠覆了传统水墨画体系,成为上世纪最早一批观念性水墨艺术家,并参与了海峡两岸的交流活动,成为了一位翘楚人物。

他还是一位天生的叛逆者。秉性虽然天真、单纯、真诚、直率、木讷、胆小,而且显得“另类”,但他的内心却很坚强、执拗,并有勇气反抗种种不公和丑恶:少年时代,反抗病魔(并延续至生命的终点);成年以后,反抗世俗之种种;在创作中,既鄙视名利,也极其厌恶艺坛上的“西风化浪潮”和种种投机行为(一些人有意地投洋人之所好,出卖人格、国格)……可以说,他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的种种反抗行为中度过的。知其所以者,谓其值得,算一条汉子(男人中的男人);不知其所以者,谓其傻呆,不合时宜。正所谓好汉敢当,众口难防。

然而岁月总是公正的。他当年的“粉丝”、至亲、学生、好友,直到他身后才得知其人其艺的众多陌生朋友,至今都在默默地或公开地怀念着他,享受着他的艺术……这一切又不免让我想起了他的一句诗:生命总是鲜活的!

相关文章

  • 王毅:斯是陋室,唯吾墨香[图文]
    王毅:斯是陋室,唯吾墨香[图文]

    王毅上海徽墨收藏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收藏有古墨2000余锭。张东供图王毅是上海有名的藏墨家,收藏几乎挤压了他所有的生活空间。他坐拥古墨2000余锭,其中不乏大名头的文人订版墨、御墨和集锦墨,件件精妙绝伦,而他一家却至今居住在一幢简陋的老公房内,楼道阴暗逼仄,卧室则像一个仓储间,除开几件旧家具、一张折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四处布满杂物。王毅拉开了柜子底下的抽屉,小心翼翼地取出了...

    5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78岁虫雕创始人的惆怅:朽木还有谁来雕[图文]
    78岁虫雕创始人的惆怅:朽木还有谁来雕[图文]

    11月22日,忠县,范远万老人独自坐在自己的朽木虫雕作品前沉思。本组图片由记者吴珊摄传承之惑——走近“非遗”的守护者开栏语:近日,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公布了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78个市级项目,1852个区县级项目,441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47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艺术家的母亲胸怀和勇气[图文]
    艺术家的母亲胸怀和勇气[图文]

    图片资料“我同意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在一个人们需要帮助的时代,我愿意以艺术有所作为。”德国著名版画家凯妥·珂勒惠支的艺术宣言。何等鲜明。她的一生是德国从封建的旧时代挣扎着要诞生在民主新时代的见证,正是在旧时代彻底结束时,1945年,她去世了,同旧时代一同走进历史,仿佛她将此看成她的使命,一定要将旧世界葬送掉,方可以安心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让她愤愤不平、让她...

    57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画家李小可:颠覆传统国画 “以满求空”不留白[图文]
    画家李小可:颠覆传统国画 “以满求空”不留白[图文]

    《夏》李小可: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2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1962年应征入伍,1968-1977年复员分配至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其间坚持美术宣传创作。李小可自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代表作有《藏迹》系列、《水墨家园》系列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羊城晚报记者何晶“水墨家园——...

    184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庞薰琹作品《屋景》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以近现代美术为背景,以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为主体的系统收藏与研究机构和学术基地。上海是中国本土油画的发祥地,因此本地无相关系统收藏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以来,出现了国内外、公家与私人的分散性收藏。但相关的收藏群体稀少,而相关的艺术史梳理和系统收藏则期待历史性补白。陈抱一作品《静物》如果说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存在,需要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那么...

    167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许钦松:我们的画是画给当代人和后世看的[图文]
    许钦松:我们的画是画给当代人和后世看的[图文]

    《高原甘雨》许钦松10月31日下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在广州外商活动中心举行以《岭南画派的历史传承和当前新崛起》为主题的专题演讲。在演讲中,许钦松回顾了岭南画派百年来的辉煌历史,也剖析了在新时期崭新的文化语境下岭南画派所面临的历史机遇。许钦松指出,重提岭南所拥有的丰厚思想文化基础与艺术美术传承,有利于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据悉,许钦松此次演讲是应侨鑫...

    127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十年磨一剑——陈鸣楼和他的《南宋皇城图》[图文]
    十年磨一剑——陈鸣楼和他的《南宋皇城图》[图文]

    陈鸣楼南宋皇城图日前得见陈鸣楼先生和他刚刚创作完成的《南宋皇城图》,这是一幅纵0.5m,横38.0m的长卷,进一步得知是画家耗时10年之作时,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北宋有张择端为汴梁(今开封)绘制了闻名海内外的《清明上河图》,为世人还原了一派热闹繁荣的北宋都城汴梁景象,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供研究宋朝民居、民风、民俗的图像资料,文献价值不言而喻。而至于南宋,因偏安等历史原因总是与国力的衰落、颓败交织在...

    78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炫像——张卫水墨艺术展题记[图文]
    炫像——张卫水墨艺术展题记[图文]

    张卫近影新文人画曾在上世纪90年代热闹过一阵子。当时画坛有关新文人画是“新的”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的画的论争焦点,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是新文人画在后85美术思潮生成的核心问题。新文人画无疑是在水墨画经历西方写实主义改良和现代主义洗礼之后,对于传统文人画的一次巡礼与回归。在经历过“文革”与“85美术新潮运动&rd...

    25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我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图文]
    我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图文]

    艺术家ElisabettaBenassi在意大利馆的作品马琳图国家馆的设置,是威尼斯双年展区别于其他众多双年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以来,各个国家指派艺术家入驻代表国家的场馆这一传统就一直沿袭了下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创办的头50年,参与国家不足20个,而在1950年之后,参与国家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自2011年的休整翻新之后,军械库扩大了它的容纳空间,因而能够为国家馆提供更...

    39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争议漩涡中的平行展[图文]
    争议漩涡中的平行展[图文]

    无论是主题展,国家馆还是平行展,真正能够闪光的还是要看作品本身。只要是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始终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这其间无法将之割裂开来。威尼斯双年展主要是三种结构:由组委会任命的总策展人策划的主题展,由各国家馆构成的国家馆区,以及各个艺术机构策划的外围展。外围展的策展人申请并获得组委会审查通过授权使用官网LOGO“collateralev...

    2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设计与伦理:对话著名设计理论家高兴博士[图文]
    设计与伦理:对话著名设计理论家高兴博士[图文]

    图:左为策展人、艺术史学者彭贵军,右为高兴博士众所周知,在“国际”和“民族”共同营造出中国设计所处的重要场域的当代,中国当代设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无可回避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地域性”等概念既宣示着现实设计所处环...

    69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作品《猫头鹰》(1960年代),现藏于中华艺术宫李明娜说起林风眠,自然会联想他的仕女画,很多人喜欢,我也是。来到中华艺术宫,面对林风眠专馆里的作品,我会更多地流连在他的风景和鸟类作品前。一幅“江舟”,画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山水,作为校长的林风眠率师生迁徙途中,方构图,一排高山扑面而来,把水面压得很低,一叶小舟驶过窄窄的江面,雾中可见远山。用色少许,粗笔勾勒,以墨扫...

    99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全国美展油画展:真正撞击我们心灵的油画还有吗[图文]
    全国美展油画展:真正撞击我们心灵的油画还有吗[图文]

    何红舟《桥上的风景》获全国美展金奖提名,画面描绘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三位先贤青年时代在塞纳河边驻足的情景九月末的杭州,一场体量宏大的架上绘画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区”在浙江美术馆启幕。油画展区素来是全国美展的重头戏,也被许多青年画家看作“进身之阶”,因而异常主流而热闹,从中不难一窥架上绘画在当今的流变趋势。近600张油画覆盖展馆接近6...

    135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吴为山:意象雕塑得益于庖丁解牛[图文]
    吴为山:意象雕塑得益于庖丁解牛[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雕塑大家吴为山称艺术离不开技术——在亚洲雕塑界,吴为山以他融汇东西的意象雕塑不停地开创着一个又一个“首次”。2003年,他那几乎手不盈握的《睡童》,一举夺得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50年展的“攀格林奖”,很快,他成为首位当选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和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的亚洲艺术家;2012年,他的《天人合一&md...

    48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涂鸦×摄影:由一幅壁画爆红国际的艺术家[图文]
    涂鸦×摄影:由一幅壁画爆红国际的艺术家[图文]

    ErnestZacharevic,现在居住在马来西亚。他在马来西亚的街头选取了不同的场景,借助旧自行车、旧摩托车、窗户等简单的物品,在墙壁上画出了可爱的孩子,这些画中的孩子和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真假难辨,引得很多游客上去和他们合影,同时游客们也享受着和壁画拍照的乐趣。Zacharevic最著名的是创造了一个姐弟俩在骑车的壁画涂鸦作品,整个3D效果相当逼真,吸引了很多游客做出...

    167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