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邓拓捐赠展为何让人心潮难平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小宇 点击 :

一个画展,有三个主题词“珍品”,让人们感知了一段中国古代绘画史;“捐赠”,让大家认识了一个文化人;“财富”,更引发起一场有关文化传承与金钱价值的对话。中国美术馆展出84天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于4月10日落幕,但这个画展引发的思考还在继续。

主题词:珍品

“千秋翰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一个画展,半部中国绘画史。”展览讲解志愿者庄则平一开始只为两三个观众讲解着,可边看边讲,一路又吸引了不少观众加入,最后竟然带出了一个30多人的“大团”。65岁的庄则平讲解两小时,滴水未沾却毫无倦意,还兴致勃勃地回答着观众们意犹未尽的问题,她说很“享受”这个讲解的过程,她与观众共同接受了一次中国古代绘画美的洗礼……

画展中,专业人士看门道,这些宋、元、明、清的画中珍品,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脉络,极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全世界仅存两幅苏轼的传世珍品,一幅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这次展出的《潇湘竹石图卷》可为国内苏轼作品孤本;黄公望的真迹,全世界只有六幅,而这次展出《山水》虽然小,却很精致,令人称奇……不少美术界、文物鉴赏和收藏界人士成为展览的“常客”。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已来过十多次了,对比不同画家的山石、竹枝画法,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他甚至还对比展览中三幅有关龙的作品,看云腾云舒,观察龙的眼睛,意会“点睛”之笔。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这是一次审美普及。中小学生、社区的居民、老年大学的绘画学员、旅游团的游客都来了,不少观众是第一次与名画“面对面”。一名年轻参观者说:“苏轼、黄公望、郑板桥、唐寅这些熟悉的名字听说过,但却是第一次看到了他们的真迹,大饱眼福,很难得。”观众们很感谢中国美术馆的免费开放,使艺术的大门向普通人打开,也很珍惜与这些珍品见面的“缘分”,有的在画作前久久停留欣赏,有的拿出笔抄写着画上的题款。

而中国美术馆也十分重视这次展览,不仅专门拿出三层和五层的展厅作展览,而且展出时间长达三个月,这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是少见的。为了使人们能欣赏到最真实的容颜,美术馆还专门组织专家花了两年时间修复这些珍品。据悉,应观众的要求,这次展览的精品还将继续延长展出,有可能成为美术馆的常设展览。

主题词:捐赠

“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

“这些古画都是国宝,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真没想到邓拓先生会全部捐赠出来?”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感慨和疑问。讲解志愿者们认为,回答这样的疑问正是进行公共教育的好机会。

“每次带领观众进入展馆前,我都会为观众介绍邓拓先生,因为没有他的捐赠,就没有这个画展,就不能让大家分享到这些画中珍品。”展览讲解志愿者郗红卫说,这些介绍让年老的观众又回忆起邓拓《燕山夜话》的文笔,而年轻的观众显然对邓拓有些陌生,但当介绍到邓拓把这145幅古代绘画精品全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时,所有观众们都肃然起敬。

在展览的主厅,特意增加了邓拓诗词书法展,以纪念邓拓诞辰100周年。讲解志愿者白冰冰观察到,随着了解到这些古画的价值,观众的表情和情感在变化,既感叹于邓拓的艺术修养,更感叹他“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的价值观。结束时,讲解员再次强调是邓拓的捐赠让这些国宝级古画能传承下来,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鼓掌。通过这次展览,年轻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感知了他的情怀。

中国美术馆也表示,当初在策展时,就要突出“捐赠”这种价值观,不仅把“捐赠”放在了主题上,而且在讲解的解说词中也多次提及邓拓的收藏和捐赠。邓拓的女儿邓小虹在唐寅的《湖山一览图》前说,小时候父亲晾画时曾让她看过这幅画,今日重见,别有一番思绪,她能感觉到父亲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能理解父亲对文化传承的责任,“父亲把自己的收藏品全部捐赠给国家,为文化事业和学术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生动实践自己毕生追求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

主题词:财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个人的收藏通过捐赠、展出,成为了社会教育的资源,有效地实现了艺术品的价值。”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如是说。这次“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既是一次中国绘画的教育,也是一次文化财富的教育。让人们思考文化艺术品是个人和家庭的财富,还是国家和人类的财富?是小众的财富,还是让更多人欣赏和传承的财富?

环铁时代美术馆馆长孙小娟已经三次来看“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她深有感触地说,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把艺术品当做保值和增值手段时,“捐赠”显得有些“另类”和“不可思议”了,但正是这种反差,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这次捐赠展就倡导了一种风气,指出了文化财富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在今天,捐赠是多了,还是少了?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韩劲松告诉记者,近年来捐赠在逐渐增多,特别是吴冠中先生两次捐赠后,又带动不少画家和民间收藏家的捐赠。从2004年以来,中国美术馆共收到了1万多件捐赠品。

“平均每年接收近2000件捐赠作品,这在国外美术馆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杨应时说,有这样一个量,表明这些年来美术馆的馆藏条件更好了,能有效修复和保管一些珍品,藏家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希望把个人的收藏变为国家的公共文化产品。但另一方面,我国是个文化大国,文化产品丰富,这个捐赠量显然微不足道,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

韩劲松说,他曾在美术馆的地库中,看到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捐赠的年画,当时特别感动,因为没有王先生一生的有心收藏,这些珍宝可能会荡然无存。而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北京美协副主席刘迅把自己毕生收藏的1000多件藏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时,足足拉了八车,韩劲松至今仍记得刘迅同志看到最后一车藏品拉走时的复杂表情:既有些捐赠出去的欣慰和释然,也有些不舍,像送出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一样,毕竟其中凝结了自己太多的心血和情感……

“中国美术馆深感责任重大,要保护好这些捐赠来的珍品,通过研究和陈列,让更多的观众走近这些经典,才不负捐赠者的重托。”韩劲松介绍,现在中国美术馆每次接受捐赠后,都有展览,而且还办过“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让观众分享收藏者精心珍藏的作品,感受文化的传承和魅力。

相关文章

  • 画家卫理的绿之梦[图文]
    画家卫理的绿之梦[图文]

    吴正荣卫理新出画集《国墨彩云南》(以下简称《国》)是他多年云南之遁的结晶,是他绘画生涯一次质的飞跃,更是他“禅象国墨”理念开始走向成熟的集成。卫理跟人交谈时,总会情不自禁带着楚腔,神情激昂地宣说他这个楚人的滇人情结。那就是不堪现代都市的喧闹嘈杂,使他的画笔无从抒写,国墨无从挥洒。于是,他打点行囊,天南地北,到处寻觅,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后的逃遁——...

    13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Unmask:以多元的姿态介入艺术[图文]
    Unmask:以多元的姿态介入艺术[图文]

    图片资料“当代艺术创作有部分是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艺术创作。一个书法家为了提升自己笔墨的纯属度或许会成千上万遍用一种笔法写同一个字,通过量来获得感悟成就他的造诣。当代艺术也需要量,但这种量集中在对当下问题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不断思考乃至于有干预的冲动。这期间出现反复和推翻是很正常的,只有觉察到新的矛盾才能引导我们去创作一件新的作品,这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mda...

    6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专家:当下中国建筑缺少文化自信[图文]
    专家:当下中国建筑缺少文化自信[图文]

    何镜堂近照。资料照片连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在多个场合呼吁人们重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应当以人为核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充分重视新型科技成果的应用与青年人才的培养。建筑设计两大错误倾向“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倾向,大部分城市都有这种毛病。”何...

    18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限量版画是双刃剑[图文]
    限量版画是双刃剑[图文]

    谢楚余作品《素池》6月29日在广州花园酒店举办的一场慈善拍卖会上,一张谢楚余的限量版画《素池》拍出了17万元的高价。而在今年年初广州华艺国际的拍卖会上,一批赵无极、朱德群、杨培江的限量版画也全部成交。限量版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原作的复制品。因其有艺术家授权、监督质量,并且限量,因而不同于印刷品,被归入艺术投资收藏品的范畴。在欧美地区,限量版画的收藏价值早已得到普遍认可,已经成为艺术品收藏人...

    112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当代摄影以一种反摄影的形式去模糊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界限采访者:迦沐梓受访者:封岩迦沐梓:作为国内知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代摄影?封岩:“当代摄影艺术家基本上采取一种反报道的创作立场,他们放慢拍摄节奏、避开火爆时刻,并在决定性瞬间过了之后才抵达现场。除了放弃35mm小型相机回归19世纪中叶迫不得已才使用的中大画幅相机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家试图以一种设想周全的...

    88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范治斌先生人物画艺术浅谈[图文]
    范治斌先生人物画艺术浅谈[图文]

    石寒水墨人物画自南宋梁楷滥觞以来,虽然代有才俊,但比起山水、花鸟画来讲显然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陈老莲、任伯年以降,由于笔墨语言、题材内容的陈腐与僵化,致使水墨人物画整体水平一直处于低谷。直到徐悲鸿、蒋兆和借引西欧写实画法予以改良,才使水墨人物画在二十世纪绽放光芒。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演进,水墨人物画已然进入辉煌鼎盛的时期。然而,面对“多元化”、“全球化&rdqu...

    115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诗情画意的书画艺术成了残酷的江湖[图文]
    诗情画意的书画艺术成了残酷的江湖[图文]

    书画江湖有艺术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这个书画大国里,画界规则、艺术权力、资本狂歌、圈子运动、艺术洗钱、艺术工业化……早已将诗情画意的书画艺术浸染成一个残酷的江湖。文_陈湘鹏秦醉辞去杂志社美编的工作,做了一名画家。一个美术编辑的职业生涯有限,到30岁就很尴尬;一个艺术家则更有想象力,在当代中国能成为最耀眼的明星。2006年秦醉离开体制,成了一名自由人。一边在住处附近...

    97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东阳木雕受机械化冲击 谁来传承传统工艺?[图文]
    东阳木雕受机械化冲击 谁来传承传统工艺?[图文]

    木雕艺人郭辉英在认真雕琢《十二金钗图》。老一辈雕刻大师终将离世,流水线上的年轻雕刻者如何承担传承重任?近日,工艺美术品和木雕(红木)家具行业最大规模的盛会——第六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浙江省东阳市中国木雕城隆重举行。记者在无锡灵山展厅内看到一尊数米高的东阳木雕花瓶,一米多高的瓶颈部分是用整块楠木雕刻而成,上面“生”着数十朵精妙...

    49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敏:学画感想[图文]
    朱敏:学画感想[图文]

    山水画《山涧》读山水诗对画很有益处。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一幅好画诗情和画意两者不可分。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作画也如此。绘画的“有我”之境,是指艺术品中突出地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意趣,把对客观的感受高度地融于主观中,使所画主观成分多,对作品的形象塑造,多半是意象或抽象。绘画的...

    98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盗墓:文学之热与现实之殇[图文]
    盗墓:文学之热与现实之殇[图文]

    2011年河南省平舆县盗墓案犯罪嫌疑人李红笛近日,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网络电视剧正在拍摄中,预计2014年年底将在视频网站开播。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这一消息却引起了广泛热议。事实上,近年来盗墓题材的作品人气不断高涨,已经引起了很多质疑。《盗墓笔记》《盗墓笔记》由笔名为“南派三叔”的80后青年作家创作,全文2006年开始在“起点...

    75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日前,有网友爆出河南洛阳偃师龙华欢乐园正在兴建的一座雕像,该雕像总体形象酷似“弥勒佛”,但却梳着大背头、穿着内衣。雕像图片被网友曝光后,迅速引起许多网友的争议和批评,该雕像也被网友戏称为“大背头”。然而,事件的发展出人意料,不久之后,有报道称,龙华欢乐园网站发表声明称“此肖像为我们企业...

    97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文艺理论家: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图文]
    文艺理论家: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图文]

    夏圭《溪山清远》(宋)46.5cm×889.1cm陈传席,江苏徐州人,1950年生于山东诸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史、人文史等,近年来更着力于佛教艺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佛教艺术遗产调查。出版专著《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等53部著作。绘画作品被收入《中国绘...

    15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前途未卜的中国行为艺术[图文]
    前途未卜的中国行为艺术[图文]

    在探讨国内行为艺术发展与现状之前,有必要先就行为艺术之出现与构成元素以及定义和流派做一些必要的介绍,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进而分析行为艺术这项原本源自西方严肃艺术理论体系之下的艺术门类为何会在中国变得如此混乱。何为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

    170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何健君作品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停留在城市。”城市的美好在于它富含了文艺的因子,而雕塑“取体赋形”,在三维空间中凝聚生命的永恒。文、图记者郭晓昊、林琳“我把抽象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与平面的书画不同,立体的雕塑可供全方位欣赏,你可以用手触摸感受它的肌理效果。”...

    13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图文]
    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图文]

    6月4日的《北京商报》发表了题为《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的评论文章,详细介绍和点评了女画家阚玉敏的书画艺术。文章的作者为著名艺术评论家、书法家玄阿。阚玉敏,辽宁葫芦岛人。字闲云,号老佛山人等。玉敏眉清目秀,雅致多姿,颖悟尝有过人之处。居京华,纹枰论道,礼佛悟禅,渐入书画佳境。近年来,专研翰墨,推古出新,佳作频出,观者为之惊,识者为之叹,堪称名动京华之女书画家。辽宁葫芦岛乃阚玉敏生地,此地...

    195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