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数字博物馆推广应先做试点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勇勇 点击 :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宋向光

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污染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报刊从文字上看到,博物馆能否用展览方式告诉观众?环境恶化当然跟博物馆自身关系不大,但跟博物馆应该去做什么的关系就比较大了。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随着时代飞速的发展变化,新时代里的博物馆应如何改变自己的办馆方式,做到与时俱进?

为此,早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宋向光,他认为,今后的博物馆,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不能像过去那样在象牙塔里做研究。

“观众构成已经改变,要更多考虑观众需求”

东方早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你怎么理解这个主题?

宋向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发表了一篇主题文章,说了一下几个主要的变化:一个是海量信息;一个是新媒体;还有一个是环境(的恶化)。国家文物局为博物馆日也发了一个通知,说到的内容就是文化遗产、博物馆发展、博物馆免费开发、公共服务等,要求根据中国自己的博物馆的情况宣传博物馆日,以使得更多的人会主动走进博物馆。

2008年以后开始实施免费开放,所以去博物馆参观的观众的数量增加了很多。这样一来,博物馆自身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发生改变,而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都是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才会经常去博物馆,现在老百姓都可以去了。观众群体变了,但博物馆的陈列和一些服务是不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个还不好说。现在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方面和观众服务方面可能有了一些改善,如卫生间和观众休息等地方还是有改进的,但博物馆的陈列是否有改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文化活动是否有改进,我个人感觉,还不是很显著。

东方早报:博物馆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比较严肃,博物馆的策展理念至今没有变化吗?如果从公众角度考虑展览,会不会让观众更好接受?

宋向光:有变化,但不是很明显。当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的展览也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关注,而他们或许会希望博物馆做这样、做那样的展览,或者把博物馆当作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并组织一些类似于宣传的展览。

这样一来,原来以专家主导展览,现在转变为政府主导。这当然未必是坏事,但是这也是当下博物馆的变化。然而,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原来是专家主导,现在是政府主导,那么观众能不能主导呢?现在还不能。展览更多元是一个好处,但是我希望能够多考虑一下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需求,因为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他们面对的主要还是观众,在做展览的时候,主题、相应的教育活动或者说文化服务还是应该做给观众、做给公众。

“数字博物馆的推广应先做试点”

东方早报:如何评价博物馆在技术方面的变革,比如更多采用数字化虚拟的手段展示?

宋向光:在博物馆内采用数字化的手段可以让展览更生动,多媒体能让展品360度全方位展示,可以打开,可以看到其内部结构,也可以弥补观众看不到的部分。这样一来,趣味性增强了,可以把更多信息放到电脑里,展示和教育的手段都丰富了。对馆外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博物馆等网络展示让更多人远距离了解博物馆的信息。现在的网站信息量还少一点,以后或许会有更多展览信息和展品信息,那样观众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博物馆,博物馆的空间和领域也相应地得到拓展。这些都是好事。

东方早报:虚拟手段会不会替代真实展品的作用?

宋向光:数字化手段不太会影响文物的原真性。文物还是在那里展示,数字化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服务。博物馆一天开放约8小时,闭馆时,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继续利用博物馆。可能,未来博物馆的用途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前观众要看真实的东西,将来的博物馆使用者或将更关注信息,他们会想要知道真品在哪里,想要通过网络了解展品的信息。

这样做当然也有它的问题,比如花钱太多,对博物馆原有的资源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消耗。所以,我觉得也不能一刀切地搞数字化,不能全中国什么样的博物馆都数字化。对资源多的、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反映国家、民族形象的博物馆,国家得投点钱建数字博物馆。或许也可以先在有些馆进行实验性数字博物馆项目,看看新技术能不能在博物馆用,用得怎么样,等摸索出一些经验之后再推广给其他博物馆,用成熟的技术建设性价比更高的数字博物馆。等社会发展了,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之后,还得再增加投入,满足大家的需求。所以,这种变化还是会对博物馆产生积极影响的。

“博物馆建筑强调出奇就会落伍得很快”

东方早报:博物馆建筑对城市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宋向光:新建的博物馆一般都希望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能像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看起来那样特立独行。实际上,那个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那种风格,而且古根海姆博物馆本身就是现代艺术馆,强调特立独行,并与周围环境形成反差。这个设计师在其他地方设计的博物馆,虽然风格差不多,但也都会根据具体环境改建。

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的标志,它要有自己的特点。从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建筑,就是研究建筑风格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对博物馆的认知,以及所反映的博物馆变化的规律。当我们探讨博物馆的社会影响时,也需要研究博物馆内部建筑空间的比例、空间的面积、空间的分配,通过这些来了解博物馆工作的变化。

东方早报:上海博物馆是否跟其城市风貌相匹配?

宋向光:它刚建好时在上海还算是非常有特点的,它的体量、风貌都体现了上海求新、求变,希望跟世界接轨的要求与需求。现在,周围高楼建起来,上海博物馆显得体量小了。上海博物馆当时求新、求现代,这可能也是它当时的一个考虑。像卢浮宫的金字塔,放那里多少年,还是很新奇,那是历史上大家比较熟悉的、成熟的比例和状态,放多少时间都不过时,符合大家审美,时髦的东西随着大家对时尚认识的变迁都会过时。博物馆建筑也有这一问题,太强调出奇、出新就会落伍得很快。

“政府补贴要跟博物馆绩效挂钩”

东方早报:如何看待这几年博物馆的快速发展?

宋向光:这是城市化的反映。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新兴城市,在规划时把博物馆作为基础的文化设施,每个城市确实都应该建博物馆。另外,行业类博物馆发展得很快,这是经济体制下所发生的变化。很多企业和行业发展起来后,希望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含量和底蕴,另一方面通过此提升企业形象,而且企业的产品也能通过博物馆起到一定的营销作用。

此外,民办博物馆发展很快,好多民间人士愿意把自己的收藏放进私人博物馆,他们觉得要把自己收藏的东西通过博物馆跟社会分享。现在民间很多人自己在民办博物馆里挂名。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会希望更规范地来保护民间博物馆人士的一些利益,对民办博物馆通过登记来进行管理。这样就需要文物局审查通过,并在民政局登记过,这些才叫博物馆,现在有些没登记的自封的博物馆,以后还能不能用“博物馆”这个名称,就不知道了。如果不去登记,博物馆一旦在经营管理上出现问题,很难得到国家相应政策的保护,也很难享受到政策提供的支持和一些帮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的兴起是好事,这既是社会对博物馆的认识的加深,也表达了创办者希望通过博物馆促进企业的发展或体现个人的价值,并把博物馆看作是他们回报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东方早报:政府补贴博物馆是不是好方法?

宋向光:这其实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通例,也是政府对博物馆发展的管理和引导的有效手段。博物馆分几类,有些是政府资助的,有些是企业自己办的,政府办的当然要政府出钱。而给企业一定的补贴,这也算是一种管理的措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经济手段来扶持或支持这些非国有的博物馆,也可以给予引导,通过补贴一定的资金来鼓励民办博物馆关注免费开放或其他面向社会的服务。政府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引导博物馆向特定的方向发展的。目前看来,政府补贴是要跟博物馆的服务和工作效率相挂钩的,花了钱希望你作出成绩。

美国政府也补贴博物馆。但是,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在中国是不是把经营放在重要位置这另说,西方国家现在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社会主要是服务经济和文化消费。“博物”里边有很广阔的市场和需求,到博物馆能消费、吃饭,甚至能去博物馆租用场地、举办婚礼等。实际上,博物馆经营并不是说博物馆自身想变成怎样,而是体现了博物馆跟社会的互动,社会有这方面的需求,博物馆在坚持自己的本职特性的前提下满足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即使这种需求可能不是大众的,而只是某一目标市场的需求,但如此一来博物馆就会有所收入,也得以筹集工作的资源,并反过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博物馆不能总在象牙塔里呆着”

东方早报:当下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存在什么问题?

宋向光:博物馆是永远存在问题的,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和博物馆所拥有的资源也永远是不平衡的。大家总是希望博物馆做得更好,这就需要社会上更多的支持,但是博物馆所拥有的资金永远赶不上它所需要花费的资金,因此,博物馆往往会在服务或设施上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是深层次的问题。

东方早报: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宋向光:趋势基本上学术界都很清楚,即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这就不像过去的博物馆更多是在学问上做研究了。比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所提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博物馆应该关注的话题,如环境恶化、新媒体、海量信息等。具体来说,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污染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报刊从文字上看到,但是,能否在博物馆看到,或者说博物馆能否用展览方式告诉观众?环境恶化当然跟博物馆自身关系不大,但跟博物馆应该去做什么的关系就比较大了。

博物馆应当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和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博物馆不能够总在象牙塔里呆着,置身于社会现实问题之外,博物馆必须更多关注眼前的问题,这样子会拓宽博物馆的关注面。原来博物馆在象牙塔里,现在,有些人应该走出象牙塔,有些人则应该在学术研究和老百姓之间牵线搭桥。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应对这些变化时需要面临一些挑战。因为,有些展览还是学术性很强的,或者展览表现出来的是从政府层面考虑的问题,还是自上而下的,而我们现在需要自下而上的、从老百姓体验到的和百姓自己有迫切要求的地方入手的展览,要把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和观众的要求结合在一块儿做展览或交流。

博物馆是跟近现代社会同步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社会在文化、社会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一个非常基础的机构。只要现代社会还存在,博物馆也就会存在。

相关文章

  •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耳濡目染受父熏陶李小可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大名鼎鼎,水墨大师李可染。1岁多,李小可头回提笔,画了个圈;12岁,已经会画画的李小可画了一张水墨《千帆图》,在英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儿童画展上得了奖;18岁,李小可参军入伍,开始画军史、师史题材的油画,画连队生活的黑板报、幻灯片;35岁,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那时候他更多还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父亲,在李小可的眼中是“...

    47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赵夜白在当下环境谈论绘事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可以从具有全国指导价意义的雅昌网上查到一个画家其作品的身价,这种货币化的数字便成为世人了解一个艺术家的起点,而这一起点也正好是艺术的终点。这一终点也启示着在这个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与艺术同样遭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物质压迫,这种压迫的直接表现便是对人文与艺术进行着经济学意义的追求。如果站在美术史的角度,当前的艺术以及艺术家所遇到的问...

    14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给奥运冠军立雕像不该遭吐槽[图文]
    给奥运冠军立雕像不该遭吐槽[图文]

    王石川(央视评论员)日前,奥运冠军孙杨、叶诗文回到家乡杭州,杭州市体育局局长赵荣福称,两人已经成为杭州的城市名片,而杭州体育馆门前的“杭州奥运冠军雕塑”的数量也将从四座增加到六座,“小叶、孙杨,杭州体育馆门口,马上就要多两座属于你们自己的雕塑了。”尽管杭州籍奥运冠军楼云、罗雪娟等人已有了雕像,其他地方也曾为冠军立过雕像,尽管孙、叶二人在本届奥运...

    198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图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李晨韵摄中新网杭州5月21日电(见习记者张骏)画作磅礴大气,笔墨华滋浑厚。21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书画艺术展“墨许山河”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追求笔墨解放的曾来德认为,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物化形态。1980年代初,曾来德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

    18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图文]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图文]

    所谓“职业画家”,往往正是一些失去了正式职业的画家。现在如此,古代更是如此。只不过,在古代,想要选择当一名“职业画家”,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自唐宋以来的文艺传统便是:“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黄慎《赏花仕女图》扬州八怪是清代在扬州地区卖画为生的一群画家。他们的画不仅蹊跷古怪,而且明码标价。说来也怪,这几位画家不仅没有...

    157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奥赛博物馆馆藏作品由米勒、库尔贝领衔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自从2012年11月中旬开幕后,至今仍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近日,艺术家杨千观看之后谈了他的感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居然还有那么多所谓的写实派在模仿或跟风。写实主义已经进入历史100多年,为什么在中国还能代表官方主流。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在21世纪,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到...

    38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是保护徽文化还是兜售古建筑[图文]
    是保护徽文化还是兜售古建筑[图文]

    是保护徽文化还是兜售古建筑程美信日前,在微博上获悉一条不算新闻的新闻:“魅力徽宅——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特邀作品像积木拆卸拼装一样将古宅从1000公里外的徽州运到北京..。。古宅将穿越400多年时光矗立于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旁,这是怎样的一个创想?策展人闻正回答:源于徽宅的魅力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近年来,中国人热衷把老古董、旧杂货和土...

    83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西安当代艺术概述[图文]
    西安当代艺术概述[图文]

    彭德中国当代艺术追踪欧美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备受非议。超越欧美当下形态的普世艺术和相对独立的中式当代艺术,尽管不少批评家都在呼吁,但还不成气候。所谓中式当代艺术,概指带有中国问题和中国文脉的前卫艺术,同跨国跨文化的普世艺术有着内在联系。西安地区特别适合造就中式当代艺术。这片统领中国文明八百年的土地,有着开拓中式当代艺术的典型背景,包括体现文明进程的历史遗存,彰显农业文明的民俗,影响儒释道思想和塑...

    5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图文]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图文]

    对于"裸体"、"裸体画"、"裸体镜头"等词汇,中国人向来讳莫如深,抱有一种警惕之心。记得去年的时候,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美术作品展》,这个展览原本是何家英师生和圈内同行、观众之间一次重要的交流展。意外的是,此次展讯上的裸体画却引起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有些媒体更是在头版头条上对此事进行报道,一时之间争议不断。早在20世纪初,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

    38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专家教你六招识别玻璃仿制玉器[图文]
    专家教你六招识别玻璃仿制玉器[图文]

    手镯几天前有位朋友拿来一件手镯(图1),让我看看是青海玉还是南韩玉?我说凭经验感觉它不属于和田玉类,而且有玻璃的质感。他说“不可能,买的时候我在玻璃板上作了刻划试验,能够刻划出痕迹来”。说着还在我的桌面玻璃板上划了一下,我用手触摸划痕,确实是有点涩感。我告诉他,玻璃的硬度可以做到摩氏7以上。其实在目前要找出玻璃的唯一确切判定依据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我首先测出了它...

    84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陆兴华:当代艺术与事件、作品与装置[图文]
    陆兴华:当代艺术与事件、作品与装置[图文]

    陆兴华什么是事件?巴迪欧在《存在与事件》中这样定义它:从集合论看,事件不属于历史,不属于现场,不属于任何叙述;它只属于自己,只包含在自己之中。事件是一个包含在它自己的集合里的集合。法国1968年的“五月革命”和中国“文革”,就是这样的事件,或集合。只有事件,没有历史;至少没有一种主旋律式的历史,或历史仍是待定的。因为事件还未被决断或决定,正因此而仍...

    47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志军:慧眼识珠醉石雕[图文]
    张志军:慧眼识珠醉石雕[图文]

    石雕门狮(宋)石雕门狮是指大门两旁设置的石狮,石狮通常被当作守门瑞兽。明代以后,门狮分雄雌。雄狮居左,雌狮居右。雄师的右爪下踩着绣球,雌狮的左爪下雕有幼狮。寓意太师少保、子嗣昌盛、世代高官。古代建筑中,门狮多置于村镇、祠堂、会馆、王府宅院、园林等场所出入口两旁,有趋吉避凶、镇宅守护的功用。刘婷说起石雕,马上让人联想到拴马桩、柱础、牌坊、饮马槽,也许有人会问,这些看起来粗重且普通的石头值得收藏吗...

    156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那是70年代的事了,具体日子是在74年。那时我与我的一位中学老师申学敬先生关系很是莫逆,有一次他对我说:“我在辅仁大学有个老师叫启功,字元白,我们关系很好。你喜好文学绘画,嘿,他在这两方面都是专家,哪天咱们上他那儿去一躺,我把你介绍给他。”我一听特别高兴,说:“太好了,启先生住哪儿啊?”申先生说:“过去在师大内,现在就在小乘巷里,和他的内...

    112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珍新:研习书法如妙功[图文]
    李珍新:研习书法如妙功[图文]

    制图冯晨清H126李珍新人在研习书法时,会进入动静结合、心身双修的气功状态,故古今书法家大多高寿。练习书法首先要有正确的姿势。如头部端正,两肩平齐,胸张背直,两足平放。这种架势与练习气功很相似。它能使人体肌肉保持舒适状态。书法的执笔,要求指实、掌虚、腕平。虽然执笔用的是手指,但书写时还必须运全身之气到五指而达笔端,才能“万毫齐力”。写大字时,必须提肘悬腕,更要调动腰背...

    159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章长青:真艺者直入灵府[图文]
    章长青:真艺者直入灵府[图文]

    章长青作品章长青教授我是熟知和仰慕的山水名家,虽同饮汉江美水,相隔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而我们却没曾谋过面,直到2012年的夏末秋初,我专程前往拜访,在“章长青艺术工作室”——学院以个人命名成立的画室里,才与他第一次面对面的“谝广子”。那天的太阳当头照,尽管时令已立秋,但汉江盆地却依然炙热如流火。品茶、抽烟、赏画,聆听他论&...

    91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