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绝望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希望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小糖豆 点击 :

最近,国内当代艺术批评家朱其、王林、程美信相继发表的《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无耻的浪漫—中国艺术之怪现状》、《2012年新艺术调查报告》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而他们的文章留给大家的最深印象恐怕并不是观点而是一种绝望,一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绝望。

对于批评家们的这种绝望,让我想到了克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对绝望的阐释,他认为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绝望是积极的,因为对绝望的意识恰恰是消除绝望的开始。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意识,更不知道自己陷于绝望,一心只知道世俗事物,这虽然也是一种绝望,但这只是一种无知的人的最低层次的绝望。对于如何超越和战胜绝望,克尔凯戈尔也做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只有信仰,只有对绝对的信仰,才能让自己得救,这个绝对就是他心目中的那个上帝。而众人的生活却因为没有对这个绝对的信仰,所以他们不得不生活在相对中。

迷恋世俗生活,被中庸文化支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是否是克尔凯戈尔所说的那种只生活在相对中的人?回到当下,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绝对似乎只能是金钱和财神。也许是因为金钱过于冷漠,以致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毛泽东,或者直接回到传统中去寻找安慰,因为那里的确也曾经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绝对,如“最高指示”和“世界之最”。

“自我”和“个人”是克尔凯戈尔思想的核心,克尔凯戈尔认为只有当自我真正的独立,他才能实现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这时他才能与绝对同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人。当然,对于只生活在世俗世界里的人而言是无所谓“自我”和“个人”的,即使有,那个自我和个人也一定是虚弱或残缺的。因为他有可能会因为缺少有限性而生活在抽象或想象之中,或因为缺少无限性而局限在世俗狭小的范围内不敢成为自己,还有可能会因为缺少必然性而不得不在无数的可能性中感到迷茫与虚无。

对于自我意识与绝望之间的联系,克尔凯戈尔认为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没有意识到深层次自我的存在,这种绝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望,也是最没有希望的绝望;第二种是意识到了深层次自我的存在,但不愿意成为那个深层次的自我;第三种是否定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绝对上帝建立的,并立志要成为只属于自己的那个深层次的自我。

对于克尔凯戈尔所说的这些“自我”、“个人”和“绝望”中国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我以为大多数中国人一定是不太愿意回答这些问题的,这并非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有自我,也并非是因为不希望与绝对建立联系,而是因为成为自我和承认绝对对于中国人而言远比克尔凯戈尔想象的困难,正如克尔凯戈尔一定难以理解中国人所说的“聪明难,糊涂更难”。

中国文化追求委婉涵蓄、只可意会,反对没有遮蔽掩饰的展示和表白。所以求真的艺术、哲学、科学没有起源于中国,而在西方诞生也不足为奇,这并非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而是因为中国人不能聪明,或不敢聪明。我赞同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意文化的观点,不过,中国人的诗绝非是西方人观念中的诗,西方人的诗是无遮蔽的显现和去蔽的存在,而中国人的诗却是遮蔽的显现与存在。为什么要“遮蔽的显现与存在”?因为现实要求中国人糊涂,哪怕是伪装糊涂也行,总之不能原形毕露。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四千五百年前的颛顼(公元前2514年~前2437年)统治时期,颛顼就因为担心天神扰乱民心和干扰他的统治而下令严禁民众擅自通天,这就是著名的“绝地天通”运动。从那时开始,民众的精神自由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界线,孔子则是制定这个界线的集大成者,也正因为此,孔子则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说只有“克己”才能“复礼”,学会自我克制是做一名合格中国人的基本修养,《三字经》则是中国人学习进入社会的第一本教材。

中国人习惯于将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视为高尚的精神品质,追求自我则是自私自利、个人英雄主义和道德败坏。怎么办?自我和个人只能隐藏,而诗和艺术则是隐藏中国人自我和个人的最好去处,它可以隐喻,可以象征,还可以托物言志,唯独不可以的是没有顾忌地随心所欲,否则就是天真幼稚、粗鲁野蛮、或精神错乱。

对于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沉淀物,我并不认为是无法清理的,正如中国今天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封建专制走向了社会主义民主,而这种社会的改变恰恰为个人的改变提供了土壤,此时此刻,个人若仍坚持“糊涂”和“遮蔽”,那理应是个人的问题,至少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如此。

与克尔凯戈尔生长的十九世纪相比,中国人今天的条件应该改善了许多,所以我们可以在今天借鉴一些克尔凯戈尔的“绝对”、“无限”和“个人”理念。我个人对这些“绝对”、“无限”、“个人”的理解是只有让个人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让个人的无限性与必然性得以实现,所谓“绝对”也就在个人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状态,正如德国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和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说:“寻常人只看见世界的表象,而只有伟大的精神病患者才能看见世界的本源。”正因为如此,凡高才在他的墙壁上写下“我是神,我与上帝同在。”

为什么精神病患者能看见世界的本源?为什么他们能与上帝同在呢?因为他们是开放的无遮蔽存在。对于精神病人开放的无遮蔽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主任沈渔邨教授在她主编的《精神病学》(2009年第5版)中的描述是“患者认为自己精神活动受到某种外力,或者是一种意念的影响与控制。”对于中国精神科医生而言,受到某种外力或意念的控制就是一种精神疾病,但在西方,这种观点却受到过许多挑战,英国、法国、美国一批精神病学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曾联合起来组成了反精神病学派,他们反对精神病学的基础,他们认为不同于常人的精神病人思维同样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他们的代表人物莱恩所说:“按我自己的观点来看,有些人虽然被认为精神健全,但他们的头脑同样不正常,同样危险。差别只在于社会没有把他们送进疯人院。我知道,被认为患有忘想症的人,在他的妄想中也许会告诉我真理。我这样说,并非含糊其辞,也不是隐喻,而是表达相当正式的看法。”福柯甚至认为“疯狂比理性更加接近真理和幸福。”

同样是生长在克尔凯戈尔年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世界本来是多元和丰富多彩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迫一致呢?再说精神病人如果能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并与世俗世界之外的世界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我们为什么要禁止和拒绝呢?其实,我们之所以难以从西方哲学家们的理性和精神分裂者的感性中获得灵感,恰恰是因为我们对世俗社会的过度迷恋,这种迷恋既让我们无法理性,也让我们无法感性,结果我们只能生活在历史的惯性和惰性中等待历史的判决,这种等待的情形如不改变,难以避免的结局也只能是绝望。

相关文章

  • 鲁明军:许多批评家根本不懂艺术[图文]
    鲁明军:许多批评家根本不懂艺术[图文]

    鲁明军今天,视觉的生成机制不再是单一的道德训诫或政治宣传工具,也不再是纯粹的审美诉求或形式建构,而是一种多歧化的视角和进路。它可能源于对视觉性的探索和实验,可能源于某一社会政治事件,可能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可能源于对自然社会生态的反思,也可能源于对现代科技的好奇和迷恋,甚至源于某一具体的知识或理论等等。更多时候,我们习惯将这样一种艺术状况统称为“视觉文化”。它不仅改变了我...

    135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摄影师肖全:用相机记录一个时代[图文]
    摄影师肖全:用相机记录一个时代[图文]

    摄影师肖全图片资料图片资料20年前,肖全的名字,因为拍摄“这一代”响遍那一代。此后,他再没把镜头聚焦于曾满腔激情拍过的“我们这一代”。2011年11月,诗人赵野结婚,老友四面八方而至。身为早年“第三代诗人”代表,当日所请宾客英雄四海、卧虎藏龙。肖全藏身其中,默声打量:简直就是我当年拍的我们那一代啊!耳边不停朗笑、寒暄、拍...

    167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抄写者》。作品创作于1982年,在画布上使用清漆呈现出分光效果。本报记者范昕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名声并不怎么好。一提当代艺术,直言“看不懂”的人算是客气的,更有人认为它们“乱来”得“招人厌”。这年头,当代艺术简直泛滥成灾,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

    88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仕女图所画美女为何都是单眼皮[图文]
    仕女图所画美女为何都是单眼皮[图文]

    唐·《簪花仕女图》(局部)经常翻阅画册,不期然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历代仕女图所画的美女,全都是单眼皮,双眼皮的一个也没看到。这是为什么?我开始思索。单眼皮是蒙古人种的特征之一,其起因是由于上眼睑的上方脂肪较多,形成一道褶襞,将上眼睑盖住。这样看来,古代的汉人是”纯系”的蒙古人种啰?但所谓“古代”,要看古到什么时候。秦、汉以前,...

    4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抗战时期的郑午昌及海上画坛[图文]
    抗战时期的郑午昌及海上画坛[图文]

    1943年中秋,郑午昌与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共20位甲午同庚合影。郑午昌,名昶,以字行,号弱龛。自1922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史地编辑,继高野侯于1924年任美术部主任,至1952年患脑溢血在沪逝世,涉足上海美术界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作为传统文人画赖以生存的士大夫社会和经济基础,早已不复存在。海上国画家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绘画如何适应现代性,如何对具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绘画加以定位,是摒弃传统&l...

    9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艺术跟金钱挂钩就变味[图文]
    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艺术跟金钱挂钩就变味[图文]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冯杰正在创作。刘占昆摄作者:刘占昆范文娟8日是中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冯杰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艺术一旦跟金钱挂钩,就变了味道。真正想学瓷板画,十年之内不要考虑钱的事情。”南昌瓷板画是一种...

    147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图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李晨韵摄中新网杭州5月21日电(见习记者张骏)画作磅礴大气,笔墨华滋浑厚。21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书画艺术展“墨许山河”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追求笔墨解放的曾来德认为,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物化形态。1980年代初,曾来德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

    187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佟玉洁: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征[图文]
    佟玉洁: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征[图文]

    图片资料女性主义艺术作为具有人文特征的世界性的艺术潮流,它影响并带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在借鉴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建立了前女性主义艺术(性别政治、身份政治)和后女性主义艺术(酷儿政治)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性:即对人的历史与现实生存状态包括文化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以及对人的价值再开发与利用,并且形成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人文特征的基...

    109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一切来得太快了,但艺术永久的价值一直存在
    一切来得太快了,但艺术永久的价值一直存在

    1945年,新婚的苏立文夫妇在成都。世纪之末,正当西方艺术似乎被成功地吸收、传统艺术再生的时候,从西方舶来了一个关于艺术自身性质的全新问题……这将导致对自1900年以来的全部舶来品的质疑。一切都来得太快了,以致无法谈论这些艺术本质和目的的新观念将植根中国有多深,或者会多持久,但它们肯定将变成一种不稳定的力量。苏立文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间,西方...

    16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美退休批评家称当代艺术肮脏愚蠢[图文]
    美退休批评家称当代艺术肮脏愚蠢[图文]

    图片资料一位重量级美国批评家近日炮轰当代艺术界,称任何人只要“看过蝙蝠侠漫画”就足以在艺术界任职。戴夫·希基是一位策展人、教授以及一位以捍卫美的激情洋溢的散文集《看不见的龙》和一系列文化批评文章而著称的作家。他正远离被他称为僵化、自我崇拜和被一群对自己所行之事毫无敬意的富有的收藏者们绑票了的艺术界。“他们从事对冲基金业务,所以他们把赚取的暴力...

    39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西北归来——赏欧友进纸上作品[图文]
    西北归来——赏欧友进纸上作品[图文]

    欧友进近影风景写生已经贯穿了整个中国大地,因为艺术家已经敏锐觉察到写生与艺术的特殊关系。从欧友进作品中明显看出,自从跟随段正渠老师学习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这批纸上作品更明确了我的判断:1、只有具备艺术家真实人性特征的作品,才能使艺术家满意;2、艺术绝对是流行之外的选择;3、在一幅作品中,永恒的要义是否被提出;在此,我们只需要这样想,较之以前而言,欧友进这批纸上作品为他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在...

    75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默:吴昌硕不断重复自己[图文]
    刘默:吴昌硕不断重复自己[图文]

    吴昌硕吴昌硕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在20世纪,他都是不可超越的。他的篆刻开宗立派,书法开宗立派,绘画也开宗立派———在中国艺术史上,像他这样开宗立派的人物,还是不多的。评论家刘墨对于吴昌硕的“不可超越”深表赞同,不过,他亦点出这位大师的硬伤———题材方面没有多少开拓,画面俗气未尽,艺...

    133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官员题字据新华社电“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近年来,因落马官员“墨宝”去留而引发的尴尬并不鲜见。正因为个别官员对题词...

    145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评“大黄鸭”亮相京城:反映北京包容的心态[图文]
    评“大黄鸭”亮相京城:反映北京包容的心态[图文]

    9月6日,“大黄鸭”正式亮相园博园,开启首次京城之旅。新华社记者李鑫摄两种声音一个认同那只风靡世界、憨态可掬的“大黄鸭”终于游到北京了。9月7日,它亮相园博湖的首个周末,游客明显增多。开园仅1小时,就有1.1万人涌入园博园,全天共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鸭未到,声先到。”此前,北京好几个地方都争相请“大黄鸭&...

    143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沈尹默的书法用笔论及地位论[图文]
    沈尹默的书法用笔论及地位论[图文]

    沈尹默《东坡居士书遵师诗》沈尹默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工正、行、草书,以行书著名。力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家,晚年融会苏、米。他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他虽然不是书法美学家,但其有关谈书法创作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而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书法理论整体处于沉寂状态的20世纪中叶,沈尹默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并发表了一系列旨在引导人们学好书法的理论文字。这些文字后来又被人们...

    5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