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弗朗索瓦斯-吉洛特与毕加索[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湘儿 点击 :

弗朗索瓦斯-吉洛特与毕加索 | 美术资料1995年,吉洛特在她的纽约工作室内

在毕加索的妻子和情人们痴缠、发疯、自杀的故事堆里,吉洛特幸存了下来。在离开毕加索的60年里,吉洛特不怕回忆,但不愿过多回忆,也不只有回忆,而是活出自己,活在当下。

吉洛特活在当下,从来都活在当下

一个人,如果有幸(或者不幸)活上90岁,会在干吗?回忆,枯坐,枯萎?不,不,不,至少弗朗索瓦斯·吉洛特(FrancoiseGilot)不是这样,已过91岁的她,依然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言谈得体、仪态优雅,活跃于访谈、画廊、美术馆,在纽约中央公园西大道的画室里日日作画,活在当下。

2012年5月2日至6月30日,“毕加索与弗朗索瓦斯·吉洛特:从巴黎到瓦洛里,1943~1953”(PicassoandFrancoiseGilot:Paris-Vallauris,1943~1953)在纽约嘉阁轩画廊(GagosianGallery)展出。开幕酒会上,吉洛特一袭红色套装,在策展人、收藏家、拥趸的包围中,接受各方祝贺。借着此次展览的盛典,最重量级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Ross)对吉洛特做了一次访谈。访谈中,吉洛特身着墨绿色外套,思维敏捷,对答智慧,额边一个发夹,卡住利落的短发,是惯常的自信和决绝,是有着深厚艺术垫底和岁月经年的优雅和练达。看着年过九十而依然美丽端庄优雅的她,不难想象22岁的她初识毕加索时的绝世惊艳。

弗朗索瓦斯·吉洛特的知名在于两点:其一,她是有所建树的艺术家、作家、批评家;其二,她是毕加索一生中七个最主要的女人中的一位,也是唯一主动离开毕加索而不是为毕加索所抛弃的一位。与毕加索相识、相伴的10年,是她的资产,也是她的负债,那是一段以浪漫甜蜜开始,以老死不相往来结束的感情,是艺术上的激发、灵魂上的对话和生活上的龃龉相纠结的10年,是提挈她艺术发展的重要10年,也是此后的60年里她极力想要摆脱、超越、撇清的10年。

对于当年吉洛特的离去,毕加索至死都不肯原谅,如若得知今日的联展,不知会不会气得从坟墓里跳起来。但是没有办法,吉洛特从来都不肯屈就,她要的是精神上的平等,她坚持讲述“她这一半的故事”。

初识:一场我不想躲过的灾难

吉洛特1921年11月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兼农艺家,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她自小就具有独立的性格,父亲希望她成为一位律师或科学家,可她真正钟情的是艺术。吉洛特17岁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士,18岁获得剑桥大学英国文学学位。在父亲的坚持下,此后她又断断续续地攻读法律学位,但常常逃掉上午的法律课,跑去学画,最终放弃了法律专业,正式进入艺术领域。

与毕加索的相识是在1943年5月12日,吉洛特到塞纳河左岸的LeCatalan餐厅与两位朋友晚餐。毕加索和几个朋友正好在邻座一桌。那时,吉洛特22岁,初露锋芒,毕加索61岁,名满天下。一见之下,毕加索立即为这位活泼美丽的姑娘所吸引,不时往邻桌看,气得与他一道用餐的时任情人愤愤地瞥着吉洛特的桌子。按捺不住,过不多久,毕加索抱着一碗樱桃走到邻桌,请求吉洛特的朋友引见。寒暄之下,吉洛特邀请毕加索参观她正在Decre夫人画廊举办的联展,毕加索也邀请吉洛特和她的朋友参观他的画室。几天之后,当吉洛特到Decre夫人画廊时,吃惊地得知那天早上毕加索来参观过,并留下字条,再一次邀请吉洛特和她的朋友去他的画室参观。

然后,交往开始了。

吉洛特说,倘若在和平时期遇见毕加索,一切就不会发生,但我却在战时遇见了毕加索。那时,巴黎被德国占领,形势危险。对我这代人来说,毕加索是一个英雄,他画了《格尔尼卡》,是反法西斯的象征,他随时可能被逮捕,但却怀着巨大的勇气坚守在巴黎,而不是逃亡美国,那是他反抗压迫的方式。那时,人人都可能明天就死去,这反倒令我无畏,敢于追求心中所想。

尽管吉洛特知道毕加索风流成性,但她对毕加索没有什么惧怕或敬畏。在《与毕加索的生活》一书中,吉洛特写道,她知道与毕加索相伴将是一场灾难,但“这是一场我不想躲过的灾难”。

相伴: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

1946年,吉洛特与毕加索生活到了一起。不过他们一直没有结婚,因为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拒绝离婚。

“和他在一起棒极了,像烟花一般绚烂。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魅力无穷。只要他有兴致,能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

在罗伯特·卡帕为他们在法国南部Golfe-Juan海滩所拍下的那张著名的照片上,吉洛特戴着草帽在沙滩上欢愉地行走,毕加索在她身后笔挺地撑着巨大的遮阳伞,是臣子恭敬地侍奉着女王,又是老夫深深地疼爱着年轻的情人。

在欣喜若狂的日子里,毕加索为吉洛特画了著名的《女人——花》。关于这张画,还得追溯到马蒂斯。吉洛特对马蒂斯心仪已久,她说自己15岁起就喜爱马蒂斯,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她爱上的是马蒂斯的画,而不是毕加索的。1946年2月的一日,毕加索带着吉洛特去见马蒂斯。马蒂斯说,要为吉洛特画一幅肖像,有绿色的头发和浅蓝色的脸庞,这个想法把毕加索给惹恼了。

6月,毕加索决定亲自给吉洛特画一幅肖像。当吉洛特落座之后,毕加索却说:我看你不是坐着的,你根本不是被动型的人,我只看见你站着。想起马蒂斯要把吉洛特的头发画成绿色的想法,毕加索说道:并不是只有马蒂斯才会把你画成绿头发的。于是,毕加索把吉洛特的头发画成了绿叶的形式,整个肖像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一枚花朵图案。

起先,毕加索要给吉洛特画一张写实的脸,但深思了一会儿后说:不,这不是你的风格,写实的肖像根本不能再现你。这个脸,我得从根本上另打主意。尽管你的脸是长长的鹅蛋形,但是为了表现光彩和表情,我需要使它变为一张扁扁的椭圆脸,为了弥补它长度上的损失,我要把它画成冷色——蓝色,它会像一个小小的蓝月亮。

毕加索把一张纸涂成蓝色,然后根据蓝月亮的概念剪成各种程度的椭圆。全部剪好之后,他在每一个圆上分别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把这些椭圆用针别在画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动,经过反复的尝试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放妥,对吉洛特说:好了,这就是你的肖像。

分手:我偏不做他的俘虏

1948年,毕加索和吉洛特搬到法国南部瓦洛里的乡间居住。

表面上看,那是战后的宁静日子,岁月静好,日子悠然。吉洛特为毕加索生了两个孩子,克劳德和帕洛玛,那是吉洛特和毕加索相互对话、激发、依靠的日子。他们常常就同一主题——他们的家,尤其是两个孩子——进行创作。除了绘画之外,毕加索和吉洛特也进入了陶瓷、雕塑和平面印刷领域。与毕加索的作品相比,吉洛特的作品则更为写实,在她的作品中,孩子是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色块。用评论家的话来说,“他们写下的是真实的词句,他们划亮的是真的火柴”。

除了当毕加索的缪斯和模特儿,吉洛特也是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对话者。她陪着他一起熬夜,讨论或争论他的作品,经常到凌晨两三点钟。吉洛特的独立、直接和一针见血的见地,让毕加索又喜又恼,也丰盈了他对生活永远不竭的渴求。

但是,度过了甜蜜的初识,当吉洛特真正进入了毕加索的生活,却发现,她爱上的伟大艺术家在生活中是一个暴君,又像一个任性霸道的孩子,要求吉洛特事事顺从他,以他为中心,像母亲一样纵容他满足他。当吉洛特全身心地投入毕加索的生活时,却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毕加索“从未了解过她”。生活中的毕加索“粗暴、残忍、冷酷无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以为自己是上帝,可他不是,这令他烦恼”。吉洛特对毕加索的其他几个女人也相当熟悉。她说:“毕加索永远在对所有人撒谎,为的是让她们顺从地围绕在自己身边。”而毕加索自己也声称,爱情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这种证据就是他人对他的生活和绘画绝对的服从与服务。

弗朗索瓦斯-吉洛特与毕加索 | 美术资料罗伯特·卡帕为吉洛特与毕加索在法国南部Golfe-Juan海滩拍下的照片

毕加索常常问吉洛特:“你为什么总是跟我对着干?”吉洛特说:“因为我们之间有对话,不是你的独角戏。所有人都对你说‘是’,好像围绕着一个国王,而我却要对你说‘不’。”

毕加索显然喜欢这种对抗。吉洛特说,当别人对毕加索说“是”时,他感到有权威,但同时也会很孤独。她能感觉到,毕加索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

在吉洛特看来,毕加索给女人画像,就是一种诱惑她们的方式。其他女人的悲剧在于,她们非常乐于见到毕加索终日以自己为模特进行创作,自以为很重要,“她们通过肖像画来认同自己。一旦毕加索歇手不画她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

而吉洛特则没有陷进去,她欣赏毕加索的才华,但不屈服于他的强势。“我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他的俘虏。他要我像其他人一样服从他,但我偏不。”

倔强的吉洛特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可能是花朵、樱桃,也可能是穿着铠甲的武士,或者龙虾。“他画了一系列身穿盔甲的中世纪武士,骑着高头大马,腰身很细,那就是我。”吉洛特说,“他抱怨我从不卸去盔甲,我说:‘是的,因为我不想被杀掉。’他还画了很多龙虾,那也是我,外面有一层保护壳。”

吉洛特明白,毕加索即便是在创作一幅女人肖像,也是在画他自己。他的所有绘画都是他的生活日记。

的确,毕加索的一切都属于绘画,他曾经放言:“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量潜力。普通人在十几件所谓的小事里浪费生命,而我的生命只关注一件事:我的作品。所有别的都要为绘画而牺牲,包括我自己。”

——这是天才的思维,不是常人的思维。两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钉子碰钉子,互不相让,结果是分手。1953年,吉洛特厌倦了“和一座历史纪念碑一起生活”,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强悍的怪物”,用继承的一笔遗产在巴黎购置了一套公寓。她说,若不离开毕加索,必会被毕加索“吞灭”。

弗朗索瓦斯-吉洛特与毕加索 | 美术资料

吉洛特与儿子克洛德。吉洛特手里拿着的是毕加索为儿子克洛德画的画像(摄于1949年)

毕加索之后:没有陷入沙漠

他诱惑她,没有人感到奇怪,但是在共同生活10年之后,她离开他,却叫世人震惊,也令毕加索震怒。气急败坏的毕加索说:“没有人会离开像我这样的男人,你这是径直走向沙漠。从今往后,人们对你,不会有别的,至多有些许好奇,好奇于一个曾与我的生命如此亲密的人。”

不过毕加索错了,在离开毕加索之后,吉洛特没有陷入沙漠,相反,却依靠“我偏不”的精神,走出了一段独立、持久、多姿的人生。她此后有两段婚姻,生了第三个孩子,结识了很多朋友,出了两本畅销书,绘画事业有成。

1964年,吉洛出版了《与毕加索的生活》(LifewithPicasso)一书,深入描写了毕加索的艺术才华、暴躁脾气、顽皮幽默以及生活中的阴暗面,包括他和妻子、情人、缪斯、模特之间的纷纷扰扰。这本回忆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单是英文版就卖出了100多万册,成为研究毕加索的重要文献。而这本书也深深触怒了毕加索。他愤然起诉出版商,但是败诉了。判决后,毕加索打电话给吉洛特:“你赢了,好啊,我向你致敬。”——他一向钦佩胜利者。这也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通话。

强势在毕加索这里。在毕加索“要么我,要么她”,“凡是吉洛特的朋友,就是毕加索的敌人”的压力下,谁要想成为毕加索的座上宾,就必须否定吉洛特的回忆录。许多人不得不与吉洛特断交。毕加索和吉洛特长期以来的经纪人也不得不终止了与吉洛特的合同。但这位经纪人为吉洛特接洽了另一位经纪人,帮助她继续她的绘画事业。

弗朗索瓦斯-吉洛特与毕加索 | 美术资料吉洛特与乔纳斯·索克(摄于1970年6月)

也许是作为报复,毕加索迅速从这段感情中恢复,一年以后就娶了新妻。而吉洛特也走出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在经过与法国画家卢克·西蒙(LucSimon)的一段短暂的婚姻之后,1970年,吉洛特终于找到真命天子,嫁给了另一位20世纪的天才,小儿麻痹症疫苗的研究先驱、索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人乔纳斯·索克(JonasSalk)。他们相伴了25年,直至索克1995年去世。

1969年,吉洛特去洛杉矶办画展,经人介绍认识了索克。吉洛特起先对索克不感兴趣,因为在她眼里,科学太枯燥了。可索克却对吉洛特一见倾心,紧追不舍。吉洛特回忆道,她从洛杉矶去纽约,索克也随后跟了去。一天下午,他请吉洛特去Rumplemayer's喝茶,他没有点茶,而是要了开心果和香橙冰淇淋。吉洛特心想,一个在下午茶时点开心果和香橙冰淇淋吃的科学家,看上去和别人不太一样,有点意思。纽约以后,他又追她到巴黎。几个月后,他向她求婚。

吉洛特起先没有答应。“我不需要结婚。”她说。

“但处在我的位子上,我不能不结婚。”他说。

索克给了吉洛特两张纸,让她分别写下结婚和不结婚的理由。

吉洛特列出的不结婚的理由包括:我不能与一个人生活超过半年;我有自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绘画事业,并且需要东奔西跑;我不总是有心情交谈,等等等等。

索克看了吉洛特列出的要点,说它们非常诚挚,但他仍会紧追不舍。9个月后,吉洛特终于答应了他。

在与索克相伴的日子里,吉洛特在洛杉矶、纽约和巴黎有3间画室。她在艺术上进一步挥洒,除了结构严谨的油画,她也拓展到了彩色平版印刷和蚀刻凹板画等领域。

我没有征得任何人同意而成为今天的我

此次嘉阁轩画廊的展览,集中了毕加索和吉洛特在生命交集的10年中的作品,也是他们的首次联展。吉洛特的作品包括她的自画像、静物、毕加索和两个孩子,以及瓦洛里的生活,也包括她1943年在Decre夫人画廊的展览中所展出的作品——就是毕加索在他们初识的几天后去参观的那个展览。

客观地说,在吉洛特所获得的关注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她跟毕加索的关系而来,但吉洛特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当被问及毕加索对她的影响时,吉洛特说:“艺术不会像传染病一般,让你可以清清楚楚地说自己得了或没得。即便你得了艺术上的传染病,你也得依靠自己发展下去。”“我不愿多谈毕加索,我已经完成了对于毕加索的回忆所应尽的责任。我有独立的艺术事业,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不只是因为我曾与毕加索共同生活过。”

女儿帕洛玛也赞同母亲:“假如我母亲没有认识我父亲,她原本是有权被称为艺术家的。然而,从某种原因上说,由于认识了我的父亲,令她丧失了这个权利。人们总是不情愿把她也称为艺术家。”儿子克洛德更认为,母亲的作品对毕加索产生过很大的震撼,“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的话来说,我们想展示的内容之一,不是吉洛特如何脱离毕加索,而是毕加索如何一点一点地脱离她。吉洛特画得很好,是一位严肃的非常专业的画家。这个联展不是一个关于毕加索的情人的展览,而是两位艺术家在视觉和概念上的对话。

弗朗索瓦斯-吉洛特与毕加索 | 美术资料《女人——花》

的确,吉洛特不仅只有毕加索的情人、缪斯兼模特儿的标签,她是一位艺术家、批评家、对话者、沙龙女主人、孩子的母亲。事实上,在认识毕加索之前,吉洛特已是初有成就的艺术家,日后尽管受到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影响,但吉洛特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走出了独立的道路。

隔着60年的时光回望过去,吉洛特说她对于和毕加索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都不后悔。“他的艺术令人叹服,但他的为人的确存在瑕疵……毕加索的爱主要是占有,而非给予。从好的方面来讲,他很智慧,你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话,看他绘画,感觉是在目睹一个奇迹,这就是他的给予。”“他促使我去发现自我,从而幸存下来。对此,我感激他。”

是的,在毕加索的妻子和情人们痴缠、发疯、自杀的故事堆里,吉洛特幸存了下来。在离开毕加索的60年里,吉洛特不怕回忆,但不愿过多回忆,也不只有回忆,而是活出自己,活在当下。她的作品为纽约现代美术馆、巴黎现代美术馆等知名的博物馆收藏,她举办过50多次展览,出版了12本书,1973年被任命为学术期刊《弗吉尼亚·伍尔夫季刊》的艺术总监,1976年成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艺术系主任,八九十年代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做设计工作,1990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荣誉骑士勋章,2010年获得法国总统所授予的国家荣誉勋章——这是法国最高的艺术奖项。

“如果认为应该生存下去,那你总有办法生存下去。我没有征得任何人的同意而成为今天的我。”——依然是那个对毕加索说“偏不”的女孩。

相关文章

  • 李小山:直言当下艺术界[图文]
    李小山:直言当下艺术界[图文]

    李小山前不久,老友来访,不免谈论一些艺术方面的事,不料老友有心将我们的随意谈话录了音,并整理成文,我看了一遍,虽然了无新意,多是些老生常谈,但有的问题还是具有针对性。正好《当代美术家》杂志约稿,于是我征求了老友的意见,把我们的谈话加以修改和节选,发表出来,以供读者参考和批评。友:我注意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批评家大多变成了活动家,变成了被人诟病的“赶场子&rdquo...

    13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刘妍宏近日品读刘妍宏新作,得到两个印象,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印象是“放”。看上去眉清目秀的刘妍宏较少作工笔,有志于在大写意上发展,作品少有轻柔品味,用笔利落,简洁,气隽语快,屏绝俗常绵软,淘汰冗杂线条,疏离笔记躁乱,振起画面气态,便有雍雅和厚、超逸爽朗之气脉。即使是那些工兼写之作,亦具豪放品格。其创造自出机轴,呈现豪放之韵趣。做到这一点,有她的艺术追求,更有北方人的气...

    2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岭南画作的短腿应抻长[图文]
    岭南画作的短腿应抻长[图文]

    许钦松《天籁》(中国画)50cmx138cm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当选广东省文联主席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近日,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当选为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对这位岭南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作过如是评价:“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经过许钦松的积累和酿化,充实了他的学养,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从工作状态进入...

    13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宋永进:浙派人物画为后人留下什么?[图文]
    宋永进:浙派人物画为后人留下什么?[图文]

    去年9月顾生岳刚刚离去,今年5月23日宋忠元又走了。我在就读浙江美术学院期间,宋忠元先生是母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更是我们敬仰的学术前辈。今天,从书架上找出当年的毕业留言本,上面就有宋忠元先生题写的寄语和签名,工整而圆浑的笔迹一如其为人,又翻开当年的学位证书,宋忠元的红色签章赫然出现在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上。一幕幕往事恍如昨日,宋先生朴实谦和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宋忠元与李震坚、周昌谷、方...

    95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袁佐:坚持艺术的纯粹性[图文]
    袁佐:坚持艺术的纯粹性[图文]

    2月23日,“散漫的抽象”冯良鸿抽象绘画展在中间美术馆闭幕。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间美术馆坚持纯粹的艺术,提倡学术探讨。提倡对绘画本身的讨论袁佐介绍说,中间建筑艺术区,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凯主持设计,通过旧厂区改造而成的。“在继承传统,做开放性平台的基础上,以主张学术探讨和创...

    115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当代摄影以一种反摄影的形式去模糊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界限采访者:迦沐梓受访者:封岩迦沐梓:作为国内知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代摄影?封岩:“当代摄影艺术家基本上采取一种反报道的创作立场,他们放慢拍摄节奏、避开火爆时刻,并在决定性瞬间过了之后才抵达现场。除了放弃35mm小型相机回归19世纪中叶迫不得已才使用的中大画幅相机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家试图以一种设想周全的...

    88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董媛:画一个自己的家[图文]
    董媛:画一个自己的家[图文]

    董媛本报记者冯智军董媛,自由艺术家。1984年出生于辽宁省华铜镇,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实验艺术系。毕业创作获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一等奖。现居北京。一幅幅大大小小的作品,大到两三米,小到几厘米,画着生活中琐琐碎碎的日常物品、零零整整的家具饰品,层层叠叠地摆放成一个中国北方常见又普通的家,这就是董媛的《姥姥家》。一个个抽离于西方人间...

    4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城市雕塑的是非爱恨[图文]
    城市雕塑的是非爱恨[图文]

    达明·赫斯特作品《真理》姜岑“精彩”是当地人的一种反馈,“丑陋”则是另一种声音——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雕塑作品《真理》像战士一样伫立在英国南海岸的伊尔弗勒科姆,但却并未获得广泛好评。事实上,面对城市的公共雕塑,一直就有着各种是非与爱恨。《真理》是她的名字,尽管在有些人眼里她倒更有点像嗜...

    117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什么才是沙特阿拉伯的艺术?[图文]
    什么才是沙特阿拉伯的艺术?[图文]

    在EdgeofArabiaeducation举办的一次CasualArtTalk在沙特阿拉伯,究竟什么才是艺术而什么不是?我们本来希望能够通过我在去年11月23日的吉达举办的CasualArtTalk(简称CAT)来寻求答案。CAT是一个小型的讨论活动,我召集了一批各个年龄层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讨论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我们开始讨论了对艺术的广泛定义,但所有的参与者都认为思考一下当地艺...

    10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黑:不是黄宾虹山水画的特征[图文]
    黑:不是黄宾虹山水画的特征[图文]

    黄宾虹作品陈玉兴黄宾虹先生生前料知他的画身后一定会“火”,但不曾料到会那么快,更没有料到后来会有那么多人举着他的旗子“打天下”。黄宾虹先生用其一生对艺术的探求,成就了他的山水画,可惜在他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这让我想起死后被追认为名誉教授、院委,协会会员的黄秋园先生。好在当今已没有这样的大师了,我们也不必再担心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如今,似乎每个画画的人都很了解黄宾虹,说到山水画,必说黄宾虹。...

    43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西藏之美何处寻?[图文]
    西藏之美何处寻?[图文]

    古冰作品《朝着喜马拉雅》记得多年前进藏时是那般好奇与惊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内心也不免惶恐,自问西藏的美是什么,你找到了吗?西藏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接近天最近的地方。这里有雄伟峻峭的高山,这里有最美的湖泊,有成群的牛羊和漫步在高原的野生动物,有热情豪迈的藏族同胞,有美丽的建筑群;在这里我们可以俯瞰大地,可以纵横河川,急流和大风鼓舞起我们的意志,在天、地、生灵之间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造型空间。...

    174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本报记者蒋肖斌朱德群在国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比于他的老师林风眠、他的同门师弟吴冠中,朱德群只能说是名声在外——他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多年来第一位华人院士。他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媒体,是因为3月26日傍晚,“胡润艺术榜”发布了2013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其中油画家朱德群排名第二。然而,当...

    54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津:传统是丈量新水墨的一把尺子[图文]
    李津:传统是丈量新水墨的一把尺子[图文]

    李津有点奇怪这两年新水墨为什么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了,这位新水墨的代表艺术家绝对质疑新水墨真正意义的火。他认为现在的情况有点过于乐观了,其实只能说在过去新水墨被边缘化,现在实际上是稍微回到一个平稳状态,它也有收藏群体和关注群体了,但新水墨既不是一个气侯,也不是一个在未来引导主流的东西。重要的是活在当下Hi:大家一直把你视为当代水墨的代表人物,你怎么评价自己在这个群体里的位置?李:我今天能够做...

    9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兼四绝——追忆钱君匋先生[图文]
    艺兼四绝——追忆钱君匋先生[图文]

    钱君匋篆印结合日前在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的“艺兼四绝——钱君匋书画篆刻装帧展”,上海市文史馆、笔墨博物馆等组织书画界人士及钱君匋亲属、学生等就其艺术与生平等进行了研讨。钱君匋(1907-1998),浙江桐乡屠甸镇人,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等,是一位融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家。陈辉(钱君匋学生,展览策展人)在...

    16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一九八五年,著名的“八五美术运动”大家都知道,那年美术界还有个大事就是赵无极到中国美术学院讲学,许江刘大鸿耿建弈等当代艺术的名家当时都是其班上学员,赵无极先生当时蛮痛苦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来传道,讲的东西那些学员根本就理解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赵无极先生不讲“抽象”,只要学生画人体写生,这令奔着“...

    12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